肖 冰 歐陽梅 呂旭英 曾詠梅
江西省興國縣人民醫(yī)院護理部,江西興國 342400
臨床經(jīng)口氣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氣道最基本、最普遍的操作技術,對危重患兒經(jīng)口氣管插管是搶救與心搏驟停患兒復蘇建立人工氣道的首選方法,機械通氣在危重癥患兒搶救中有重要作用[1]。而在實際的臨床操作中,因氣管導管固定不良導致氣管導管的脫出是較常見且嚴重并發(fā)癥,對患兒產(chǎn)生較嚴重的不良影響,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插管固定[2]。以往由于缺少有效技術,僅能使用常規(guī)的固定方式,但卻無法獲得良好的固定效果[3]。隨著技術的提升,目前臨床多使用改良棉柔膠布固定方式[4]。本研究探討改良棉柔膠布固定法在小兒經(jīng)口氣管插管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 例經(jīng)口氣管插管的患兒,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30 例。對照組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1~11 歲,平均(6.1±4.9)歲;機械通氣時間2~6 d,平均(4.1±0.1)d。試驗組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齡2~11 歲,平均(6.5±5.1)歲;機械通氣時間3~6 d,平均(4.5±0.1)d。家長了解治療方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由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經(jīng)口氣管插管治療指征[5];②獲得家長完全同意。
①嚴重治療禁忌證;②嚴重的先天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固定方式,護理準備準備2 條長30~40 cm、寬為1.5 cm 的橡皮膏膠布,首先將一端固定于患兒面頰部,但氣管插管距口角0.5 cm,以避免口腔黏膜受壓;沿口角至牙墊與氣管插管處纏繞2 周后將余下部分粘貼在對側面頰。另一條橡皮膏膠布的固定方式同第一條,使兩條橡皮膏膠布呈十字形交叉。若發(fā)現(xiàn)脫落,則要予以重新固定。
試驗組采用改良棉柔膠布固定方式,具體措施如下。①嬰幼兒氣管插管完成后,氣管插管順勢移至患兒右側口角旁,將一條3M 彈性棉柔寬膠帶沒剪1/3貼在右側臉頰一邊貼平整,剪開的2 條膠布一條貼在上唇,一條按照順時針方向纏繞于氣管導管上,另一條3M 彈性棉柔膠帶沒剪1/3 也貼在右側臉頰一邊貼平整,剪開的2 條膠布一條貼在下唇,一條按照逆時針方向纏繞于氣管導管上固定穩(wěn)妥,記錄插管距門齒距離,不放置牙墊,污染隨時更換。②年長兒氣管插管后,氣管插管移至患兒口腔中間,將一條3M 彈性棉柔膠帶沒剪1/3 貼在右側臉頰一邊貼平整,剪開的2條膠布一條貼在上唇,一條按照順時針方向纏繞于氣管導管上,另一條3M 彈性棉柔膠帶沒剪1/3 貼在左側臉頰一邊貼平整,剪開的2 條膠布一條貼在上唇,一條按照逆時針方向纏繞于氣管導管上,插管固定后旁放置牙墊,牙墊上棉織布帶將牙墊與氣管導管固定穩(wěn)妥后繞枕一周,松緊度以能置入1 指為宜,記錄插管距門齒距離,污染隨時更換。
①兩組的氣管插管移位與脫出情況,共包括5 級[6]:1 級為無移位,將氣管插管導管進口距門齒距離或導管到口角兩側距離未變化;2 級為輕度移位,導管進口距門齒距離上下有1 cm 以內的改變或導管到口角兩側的距離發(fā)生1 cm 以內的偏移;3 級表示中度移位,導管進口距門齒距離上下有1~2 cm 以內的改變或導管到口角兩側距離產(chǎn)生1~2 cm 以內偏移;4 級表示重度移位,導管進口距門齒距離上下發(fā)生2 cm以上偏移;5 級表示非計劃性拔管(UEX),導管完全脫出。②兩組的黏膜壓力性損傷發(fā)生情況。③兩組的口腔清潔度情況:Ⅰ°為4 分,Ⅱ°為3 分,Ⅲ°為2 分,Ⅳ°為1 分,分值越高,清潔度越好。④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氣管插管咬閉、皮膚損傷等。⑤兩組家長的滿意度情況,依據(jù)自制問卷進行調查,該問卷的信度系數(shù)為0.85,評價標準如下:滿意,家長完全接受護理人員的護理方式與態(tài)度;基本滿意,家長基本上接受護理人員的護理方式與態(tài)度;不滿意,家長無法接受護理人員的護理方式與態(tài)度。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⑥兩組的氣管插管移動距離。⑦兩組的口腔護理的準備時間及操作時間。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的氣管插管移位與脫出情況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氣管插管移位與脫出情況的比較[n(%)]
試驗組的黏膜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55,P=0.020)。
試驗組的口腔清潔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口腔清潔度的比較[n(%)]
試驗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的比較[n(%)]
試驗組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家長總滿意度的比較[n(%)]
試驗組的移動距離為(3.08±1.13) cm,短于對照組的(6.32±2.41) c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667,P=0.000)。
試驗組的口腔護理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的口腔護理準備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5)。
表5 兩組口腔護理準備時間及操作時間的比較(min,±s)
表5 兩組口腔護理準備時間及操作時間的比較(min,±s)
組別 準備時間 操作時間對照組(n=30)試驗組(n=30)t 值P 值2.47±0.62 2.41±0.56 0.393 0.696 6.89±1.81 5.43±1.01 3.858 0.000
對危重癥患兒,采用機械通氣能有效起到維持呼吸的作用,避免其發(fā)生衰竭或死亡等不良后果,臨床多采用氣管插管方式[7-8]。而在實際臨床操作中,經(jīng)常發(fā)生氣管插管導管脫落或移位,在較大程度上影響患兒正常呼吸,且還導致導致患兒產(chǎn)生較大并發(fā)癥,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導管固定[9-10]。而由于缺少相關技術,以往僅能使用常規(guī)固定方式,如使用傳統(tǒng)膠布固定、氣管插管固定器固定等,而臨床實踐可知,在使用傳統(tǒng)膠布固定,膠布較受潮而脫落,且護理過程較為繁雜[11-13];使用氣管插管固定器固定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tǒng)膠布固定方式的不足,但較易導致患者產(chǎn)生口唇壓瘡等不良情況,在較大程度上增加患兒口腔感染的發(fā)生率[14-16]?;诖耍枰褂靡环N更加有效的方式固定。
伴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與改進,目前臨床多使用改良棉柔膠布的固定方式,主要使用材料為3M 加壓固定膠帶。臨床實踐可知,3M 加壓固定膠帶能對各種不同的管路固定,且該種膠帶使用彈性棉布背襯、丙烯酸酯黏膠構成,因而其有良好的彈性、順應性與黏性,同時有較強的牢固、透氣與殘膠少的特點,而能有效的降低對皮膚的不良刺激,降低患兒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17-20]。與常規(guī)的固定方式比,改良棉柔膠布的固定方式能獲得更顯著的固定效果。結果顯示,氣管插管移位與脫出率明顯較低,黏膜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率顯著降至6.67%,口腔清潔度明顯較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降至6.67%,且氣管插管移動距離明、口腔護理的操作時間縮短,家長的滿意度提高(P<0.05),原因在于改良棉柔膠布固定所使用的膠帶不會導致患兒產(chǎn)生較強皮膚不良反應,由于有較大的彈性與良好固定性,而能獲得良好的固定效果,避免氣管插管導管移位,最終確?;純旱暮粑槙?。
綜上所述,良棉柔膠布固定法在小兒經(jīng)口氣管插管中的應用有顯著的臨床效果,可作為臨床手術選的固定方式。但臨床相關人員仍要加強研究,以便能獲得更進一步的固定效果,而加強對患兒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