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俊杰 高 丹 馮俊亞 匡 敏 李勛濟 蔡雷薊
1.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江西九江 332000;2.江西省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江西九江 332000
肺癌可分為中央型肺癌和周圍型肺癌,其中中央型肺癌是指從節(jié)段支氣管上部到主支氣管的腫瘤,約占肺癌的3/4,鱗狀細胞癌和小細胞未分化癌更常見[1]。本病臨床表現(xiàn)包括咳嗽 (多數(shù)為刺激性干咳)、 血痰(多為血絲痰,間歇性,也有咯血)、胸痛(一般較輕)、發(fā)熱(發(fā)熱是由癌組織壞死和毒素吸收引起)[1]。常規(guī)治療方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或控制疾病,但其表現(xiàn)總是不令人滿意,預期療效極差且增加患者痛苦。隨著醫(yī)學水平的逐步提高與進步,纖維支氣管鏡介入技術(高頻電刀、氬氣刀、激光、支架等)也迅速發(fā)展,經(jīng)氣管內(nèi)鏡電灼聯(lián)合局部藥物治療中央型肺癌顯示出其優(yōu)越性[2]。本研究旨在探討經(jīng)氣管鏡下電燒灼術聯(lián)合局部藥物治療中央型肺癌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3月~2019年9月在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就診的76例呼吸道不完全型中央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蒙特卡羅算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17 例;年齡38~85 歲,平均(52.2±4.3)歲;病程7 個月~2年,平均(1.4±0.5)年;14 例鱗狀細胞癌患者,12 例腺癌患者,12 例小細胞未分化癌患者;7 例病變位置位于主氣管,7 例病變位置位于右主支氣管,6 例病變位置位于右上支氣管,6 例病變位置位于右主、右中支氣管,4 例病變位置位于右中、右下支氣管,3 例病變位置位于左上主支氣管,5 例病變位置位于左下、 左上支氣管。觀察組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齡41~79 歲,平均(52.6±8.3)歲;病程9 個月~2年,平均(1.3±0.4)年;17例鱗狀細胞癌患者,8例腺癌患者,13 例小細胞未分化癌; 其中8 例病變位置位于主氣管,5 例病變位置位于右主支氣管,7 例病變位置位于右上支氣管,6 例病變位置位于右主、 右中支氣管,4 例病變位置位于右中、右下支氣管,3 例病變位置位于左上主支氣管,5 例病變位置位于左上、左下支氣管。所有患者全部出現(xiàn)氣喘乏力、心力衰竭、呼吸困難、發(fā)熱咳嗽等臨床表現(xiàn)。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中心型肺癌的診斷方法如下:①影像學、胸部CT 顯示中間有腫塊,腫塊局部呈分葉狀,增強不均勻;②病理學方面,在氣管鏡下可以看到新的腫塊,可以采取咬檢或者刷片取細胞,然后進行病理診斷,病理診斷是最終診斷的金標準[3]。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經(jīng)細胞和病理學檢查與影像學檢查確診[4];③未接受放化療、內(nèi)分泌治療或其他抗腫瘤相關治療。排除標準:①支氣管鏡檢查禁忌證者[5];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和血液系統(tǒng)相關疾病者;③合并急慢性感染者;④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⑤有其他肺部惡性疾病。
對照組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全身靜脈化療,具體如下。①鱗狀細胞癌:順鉑(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30305,國藥準字H20040812)75 mg/m2,吉西他濱(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10302,國藥準字H20030105)1000 mg/m2,靜脈滴注;②小細胞癌:順鉑75 mg/m2,依托泊苷(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07073131,國藥準字H10940003)100 mg/m2,靜脈滴注[6]。
觀察組患者在支氣管鏡下接受電灼結合局部藥物治療,設備包括電子支氣管鏡(工作通道>2.0 mm)、高頻電灼(配備電外科單元,電凝頭和圈套器)、NM-3K 型注射針頭。術前20 min 通過壓縮霧化器用2%利多卡因8 ml 噴灑,清晨空腹麻醉,行常規(guī)支氣管鏡檢查[7]。待看見腫瘤后,清除內(nèi)分泌物和腫瘤表面壞死細胞;若有出血,給予腎上腺素鹽水或凝血酶止血。在支氣管鏡操作孔中插入電灼設備,并根據(jù)病變部位、范圍和大小確定輸出功率與治療次數(shù),切割功率為30~40 W,凝結功率為30~35 W。在切除過程中,用圈套器圍繞腫瘤的底部,緊緊拉動收縮圈套器,并為腫瘤供能0.5~1.0 s。對于基部較大或無法嵌套的腫瘤,將電凝探針放置在病變處,通電1.0~3.0 s,并多次單擊電凝以固化和汽化病變。通過活檢鉗或抽吸及時清除壞死組織,每次電凝深度不超過3 mm,每次治療不超過30 min。高頻電外科治療完成后,進行腫瘤藥物化療,選擇NM-3K 注射針,將注射針通過支氣管鏡操作通道插入,在直視下將針頭推出,腫瘤深度為3~4 mm。多點注射卡鉑200 mg+0.9%氯化鈉6 ml,絲裂霉素2 mg+0.9%氯化鈉2 ml 在腫瘤的中心及周圍多處注射,術后地塞米松5 mg 氣霧劑吸入,每天2 次,以減少組織中的水腫。兩次治療間隔7 d,4 個月為1個療程。術后隨訪,若有呼吸困難加重、咯血加劇和喝水咳嗽者,隨時進行支氣管鏡復查[8]。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Karnofsky 評分以及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呼出的最大氣量(FVC)、血氧分壓(PaO2)[PaO2=(100-0.3×年齡)±5 mmHg,正常值為12.6~13.3 kPa(95~100 mmHg)],具體如下。
1.4.1 臨床療效 ①完全康復:治療后患者腫瘤體和管腔梗阻明顯消失,肺不張消失>75%且持續(xù)>30 d;②一般:治療后腫瘤體積縮小25%,管腔阻塞明顯改善,肺不張消失>25%,持續(xù)>30 d;③無效: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出現(xiàn)惡化,危及生命??傆行?完全康復+一般。
1.4.2 Karnofsky 評分 其評分越高健康狀況越好,對治療給身體帶來的副作用越能耐受,80~100 分表示患者情況良好,生存期長;60~<80 分表示具有獨立生活自理水平;>50~<60 分表示患者生活具有半自理能力;≤50 分表示生活不能自理[9]。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轉化后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氣道狹窄療效的比較[n(%)]
兩組治療前的Karnofsky 評分及PaO2、FEV1、FV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1個療程后的Karnofsky 評分及PaO2、FEV1、FVC 高于治療前(P<0.05); 治療1 個療程后的Karnofsky 評分及PaO2、FEV1、FVC 指于對照組(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Karnofsky 評分及PaO2、FEV1、FVC 的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Karnofsky 評分及PaO2、FEV1、FVC 的比較(±s)
與對照組治療1 個療程后比較,*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Karnofsky 評分(分)FEV1(L)FVC(L)PaO2(mmHg)觀察組(n=38)治療前治療1 個療程后對照組(n=38)治療前治療1 個療程后32.2±21.12 91.1±34.41*#1.36±0.31 3.83±0.32*#2.0±0.122 57.5±3.23*#4.21±0.22 97.10±1.23*#45.0±31.32 71.3±32.11#1.23±0.13 2.26±0.35#2.0±0.43 3.02±0.11#61.32±2.13 71.43±1.23#
中心型肺癌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包括手術、 放化療、中藥治療和伽瑪?shù)吨委焄10],但由于中心型肺癌位于肺門附近,手術很難徹底切除,因此手術治療僅適用于早期無遠端擴散轉移的患者,常需行全肺切除術,以盡可能地降低復發(fā)率和轉移率,患者通常無法耐受[11]。中央型肺癌的腫瘤位于氣管腔內(nèi),易阻塞近端支氣管,導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加重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但放化療短期內(nèi)不能明顯緩解氣道阻塞和肺不張,氣道分泌物引流不良易增加感染風險[12]。電燒灼術操作簡單便捷,短時間內(nèi)可迅速消除氣管內(nèi)的腫瘤組織,有助于迅速解決患者氣管阻塞癥狀的缺陷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電燒灼術是通過流過電刀尖端的高頻電流加熱接觸點的人體組織,實現(xiàn)組織的切割和凝固。切開、凝固氣管內(nèi)、支氣管結核病灶,有利于促進壞死、剝脫和鑷子的作用,也有利于盡早通暢氣道,加速病灶的吸收。電燒灼術能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切除氣管腔內(nèi)的腫瘤組織,解決單純化療不能迅速緩解氣管阻塞患者癥狀的缺陷。研究顯示,中央型肺癌和化療藥品的功效與劑量、劑型、成分等方面有關外,還與接觸濃度和接觸時間有關[14]。靜脈注射時通常很快達到峰值,半衰期也僅僅幾分鐘,但腫瘤區(qū)域的藥物卻未達到要求。支氣管鏡定位治療后,中央型肺癌的局部藥物濃度可以重新分配,藥物濃度和半衰期有效延長療程,進而提高抗癌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1 個療程后 的Karnofsky 評分及PaO2、FEV1、FVC 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電燒灼術效果明顯。但術中要注意電凝或電切時間,避免因燒傷過深、明顯碳化或視力不清而引起氣胸或縱隔氣腫;用活檢鉗或異物鉗清除死物或下次手術時取出,不允許盲目燒傷。術后幾天內(nèi)支氣管黏膜充血、腫脹,可導致缺氧加重甚至窒息,因此抗生素是經(jīng)常使用的。在操作過程中,應監(jiān)測氧飽和度,吸氧量應為低流速(2~3 L/min)。當氧飽和度<85%時,應暫停操作。此外,不宜在高、低流量供氧條件下操作,以免引起氣管內(nèi)燃燒[15]。
綜上所述,經(jīng)氣管鏡下電燒灼術聯(lián)合局部藥物治療中央型肺癌的方法簡單,耐受性、安全性好,聯(lián)合局部藥物療效顯著,能明顯提高中央型肺癌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