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高中階段的詞匯教學除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廣泛地運用已學詞匯外,重點是在語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詞塊意識,并通過廣泛閱讀,進一步擴大詞匯量,提高運用詞匯準確理解和確切表達意義的能力?!边@段話說明《課程標準》強調詞匯的內涵與外延、詞塊的學習與積累、以及詞匯在實際語境中的運用。簡言之,就是要對詞匯進行深度學習。課標的這一精神在2020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本文中筆者將以2020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Ⅱ為例,具體分析高考英語試卷如何體現(xiàn)《課程標準》中對詞匯進行深度學習的要求,并給出相應的詞匯教學建議。
詞匯的外延意義即字面意義,而內涵意義是指與外延意義相關的情感意義的總和,包括文化、感情、態(tài)度等方面。了解詞匯的外延意義只需死記硬背即可,然而要理解詞匯的內涵意義則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風俗、歷史等知識。2020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Ⅱ中俚語的使用就充分體現(xiàn)了詞匯與文化的密切關聯(lián)。
【例1】(2020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Ⅱ,閱讀理解C 篇)
Model Paige Morgan says,“To give people a guilt-free option that they can wear without someone throwing paint on them—I think that’s going to be a massive thing,at least here in New York.” ...
該篇文章講的是將海貍鼠皮毛制成時裝有助于環(huán)保,來源于NPR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廣播電臺的節(jié)目都是口頭播出的,而口頭語言這種非正式的語言形式?jīng)Q定了其中時常會出現(xiàn)一些俚語或習慣表達。此處的“throw paint on sb.”就是個俚語。paint 意為“油漆”,英語中的“往某人身上潑油漆”即我們常說的“往某人身上潑臟水”,引申為“反對,抗議”。類似的表達在2020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中也出現(xiàn)了。
【例2】(2020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閱讀理解B 篇)
...But they weren’t there to throw red paint on fur-coatwearing film stars....
俚語是民間非正式的語言,大都有其自身的歷史和形成的原因,了解其背后的歷史和文化,才能理解和掌握它真正的含義和用法。例如:
紅色代表成功、歡慶和喜悅,所以人們用“paint the town red”這個俚語來表達“大肆狂歡”的意思;“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是一句源于羅馬的諺語,因為古羅馬時代經(jīng)常是一家四五口人在一個澡盆里洗澡,有可能小孩子沒被抱出來就和洗澡水一起倒出去了,所以人們用這句話比喻“不要良莠不分,全部拋棄”;“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這個說法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紐約客》雜志上的一幅漫畫——很多軍人奔向一架墜毀的飛機,而設計這架飛機的工程師把圖紙夾在胳膊底下,默默地走開了(漫畫的標題是Well,It’s 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意思是,設計師看到他設計的飛機在戰(zhàn)場上墜毀,只好從頭再來,再設計一架),后來人們用這個說法表達在做事的過程中遭遇失敗,于是“從頭再來”“重起爐灶”。
英語中這類與文化、歷史、習俗等相關的表達不勝枚舉,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并且會運用英語詞匯,教師教學中重視詞匯的內涵和外延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詞塊即詞匯短語,指事先預制好且被頻繁使用的多個詞的組合,有著特定的結構和相對穩(wěn)定的意思。2020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Ⅱ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詞塊,既豐富了語言表達,也體現(xiàn)了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利性。
【例】(2020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Ⅱ,閱讀理解C 篇)
...Designer Jennifer Anderson admits it took her a while to come around to the opinion that using nutria fur for her creations is morally acceptable....
通常來說,將動物皮毛制成衣服是會遭到反對的。但本文主要講因為海貍鼠的泛濫已經(jīng)給環(huán)境帶來了危害,所以獵殺海貍鼠并將其的皮毛制成時裝有助于環(huán)保。文中這句話說明設計師Jennifer Anderson 承認自己也是慢慢才接受了這個觀點——把海貍鼠皮毛變成她的作品并不違背道德。詞塊come around to the opinion 中的“around”有“繞一圈,回過頭來”的意思,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設計師由起初不接受這個觀念到后來轉變想法的心理變化過程。
該卷中類似的詞塊還有很多,比如:cross your mind,end up,let go into,like crazy,live out adventures 等。它們是形式、意義的組合體,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表意功能,無論是在口語還是書面語當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課程標準》詞匯表中收錄了約3 000 個單詞,但是并沒有標注單詞的詞性、中文釋義和搭配。這正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對英語詞匯學習的要求——重視詞匯的動態(tài)延伸,在具體語境中從多種角度學習、掌握和使用單詞。也就是說,學習詞匯不光要掌握其音、形、義,還要重視詞匯的轉化、派生、固定搭配、一詞多義和文化背景等。2020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Ⅱ的命題就從合成、派生、轉化和一詞多義等幾個方面對《課程標準》中的詞匯學習的要求進行了完美的闡釋。具體如下表所示:
2020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Ⅱ詞匯的使用特點
● 合成詞
該卷中出現(xiàn)了27 個《課程標準》中沒有列出,卻又是由《課程標準》中的詞匯構成的合成詞。這些合成詞不僅詞性多樣,有合成名詞、合成形容詞和合成動詞,其合成方式也是紛繁復雜的,具體涉及11 種:“介詞+名詞”“形容詞+名詞-ed”“名詞+動詞-ing”“名詞+名詞”“形容詞+名詞”“名詞+過去分詞”“名詞+形容詞”“名詞+動詞”“副詞+動詞”“名詞+名詞-ed”“形容詞比較級+名詞”。與這11 種合成方式相對應的典型例子分 別 是:underwater,open-ended,award-winning,hillside,wetland,math-related,guilt-free,sunrise,underline,cat-sized,higher-income。
● 派生詞
該卷中的詞匯活用現(xiàn)象以派生詞居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卷中至少有68 個由《課程標準》中的詞匯派生出來的單詞。通過仔細的觀察和比對,筆者發(fā)現(xiàn)這些派生詞有正向派生和反向派生兩種派生方式。如:《課程標準》中的詞匯normal 后面加上詞綴-ly 構成副詞normally 就屬于正向派生;《課程標準》中的詞匯entirely 去掉詞綴-ly 變成非《課程標準》中的詞匯entire 就屬于反向派生。
該卷中無論是正向派生詞還是反向派生詞都具有隱蔽性較強的特點。比如-cal 和-cial 是比較常見的形容詞后綴,而-tial 這個形容詞后綴用得相對較少。因為出現(xiàn)的頻率較低,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未必會足夠地重視對-tial 的教學。而該卷中spatial 這個詞恰好就具有隱蔽性強的特點,學生很難在頭腦中把它與space 聯(lián)系在一起。同樣,shelve (v.)與shelf (n.)相比,形式上的變化也超出了一般學生的認知范圍。
● 轉化詞
該卷中有14 個單詞是經(jīng)過詞性轉化后使用的,其詞性從較為常見的詞性轉化成另一種使用頻率相對較低的詞性。這類詞在發(fā)生詞性轉化后仍具有該詞的基本特征,詞義的變化也是基于該詞原義的,所以作者使用這些詞匯不但使文章簡潔、易懂,還使語言表達更為地道、生動。
【例】(2020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Ⅱ,完形填空,46 題)
Nicolo and another bidder 46 until Nicolo finally won the paintings for $ 32.
A.battled B.debated
C.discussed D.bargained
battle 原本是名詞,意為“戰(zhàn)斗,斗爭”,它在這里轉化成了動詞,意為“競拍”。競拍也是發(fā)生在兩方之間的一種“斗爭”,這里用battled 這個詞能形象地再現(xiàn)當時雙方競拍的激烈場面。
● 一詞多義
單詞“run”在牛津詞典中除了“跑”以外還有32 種釋義。該卷中這個單詞出現(xiàn)了兩次:runs the nutria control program 和the“after work auction (拍賣)”run by the Italian police,均意為“be in charge of (實施,經(jīng)營)”,而學生對這種含義并不是特別熟悉。
單詞“make”在牛津詞典中總共有19 種釋義,學生較熟悉的意思是“制造,使得”。而該卷語法填空中的“make”取的是“to become or Develop into (成為)”的意思,且該詞在這里的詞性也由及物動詞轉化成了系動詞。
根據(jù)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高考英語加大了對詞匯認知和理解的考查力度,詞匯的動態(tài)延伸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今高考英語的一大突出特色,閱讀理解、完形填空等題中詞匯活用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活用的方式也是千變萬化。因此,充分關注語境、對詞匯進行深度學習是應對詞匯動態(tài)延伸的關鍵所在。
只有對詞匯進行深度學習才能真正理解詞匯的內涵與外延,實現(xiàn)詞塊的積累,掌握詞匯在不同語境中的動態(tài)延伸。以下是筆者提出的一些教學建議,希望能夠助力教師在教學中落實詞匯的深度學習。
通常來說,了解詞源和構詞法,掌握詞匯的變化規(guī)律,有助于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還應當引導學生圍繞核心詞匯,構建詞匯知識網(wǎng)絡。以動詞短語的學習為例,動詞短語通常由一個動詞和一個小品詞構成,小品詞對動詞的意義進行微調,形成短語的具體意義。掌握小品詞的基本含義可以提高學習動詞短語的效率,因此可圍繞小品詞構建知識網(wǎng)絡。例如:小品詞“up”有幾種基本含義,梳理出這幾種基本含義,就可以在此基礎上構建出有關“up”的知識網(wǎng)絡。
把詞匯以詞塊的形式整體儲存在學生的大腦中,學生在使用時就可直接從記憶里提取,這種“整存整取”的學習方式加快了語言處理的速度,對促進語言習得和語言輸出的準確性和流利性的意義非同尋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詞塊積累,以此強化學生的詞匯搭配意識,體現(xiàn)語言學習的整體輸入和輸出意識。
詞匯的學習離不開語境,只有增加詞匯的語篇呈現(xiàn)次數(shù),創(chuàng)設運用詞匯的情境,并重視及時對所學的詞匯進行復現(xiàn),才能真正強化語感,遷移詞匯運用能力,最終做到詞匯的深度加工,實現(xiàn)詞匯的內化。
英語詞匯的學習方式和途徑應是多樣化的,只有多方位地對詞匯進行感知,才能使詞匯的學習效果最大化。除常規(guī)的聽音、讀誦、書寫外,教師還可設計短小精悍的語篇任務促進詞匯的習得。此外,思維導圖、圖表、圖畫、視頻剪輯等“看”的方式和同義詞、反義詞、話題詞匯的歸納整理等也可以從視覺刺激、系統(tǒng)化思維和深度學習方面提升詞匯學習的效率。
任何一種語言都深受其文化背景、歷史發(fā)展、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英語也不例外。因此,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可以加入一些關于英美文化、歷史、風俗等方面的內容,這有利于學生對英語詞匯的深層理解。
在學生已打好語言基礎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shù)匾虢咏呖茧y度的外媒文章,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強化英語思維、豐富背景知識、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從而實現(xiàn)對詞匯的深度學習。
由近年高考英語對分析、比較、概括和推理等綜合能力的重視可以看出,詞匯教學應避免碎片化、淺表化。教師務必引導學生充分關注詞匯的動態(tài)延伸,不但要理解具體詞匯的詞義和功能,還要重視詞匯的內涵、外延、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以及在具體語境中所表達的感情和態(tài)度等一系列詞匯的延展性質,而這些只有通過學生對詞匯的深度學習才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