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榮
何為賦?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
賦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最早出現(xiàn)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體方向發(fā)展,叫“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當代詩人王國偉創(chuàng)作的這個賦是文賦,此賦是2018 年“汾酒杯·山西賦”全國賦文學大賽斬獲一等獎的作品。有組織者如是說:“對本次大賽的入選及獲獎作品,大賽評委會專家認為,與最初的預期相比,參賽作品呈現(xiàn)出了極高的品位和內(nèi)涵。賦文作品是一種傳承悠久的文學體裁,它典雅唯美,高端大氣,不僅能夠記錄當下生活,而且可以銘盛記史,流傳久遠。大賽的參賽作者們,有許多人都是在這一領域浸淫多年的文化高人,尤其是一些外省外地的作者,他們對山西文化諸元素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甚至有過于我們的本土作家。正是基于這樣的參賽作品格局,所以用高手如云、盛況空前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
由此可見,“作者以深厚的古文功底,寫出了橫豎相通、時空相融的《雁門關賦》,充分展示了他的才氣、靈氣和大氣。其懷古之賦也,有哲人之格局,史家之胸懷,大漢之氣勢,更須深諳漢語之神妙,真難得之作也。 ”(專家評語)
文章用第一人稱的筆法來寫。至始至終,作者通過一個游者的角度,從淺到深,從形而下到形而上,從平淡到奇崛,巧妙地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由點到面向我們鋪展開關于雁門關在時空世界里的壯麗畫卷。整個文章,亦詩亦賦,飽含歷史霜塵,蘊含人文精神。
未登之時,“余雖雁門人,卻未曾有緣登臨此地,心向往之久矣”,可是,剛一接觸雁門關:“吾心儀雁門久矣,今日一觀,亦不過爾爾,無可稱雄處?!钡@只是詩人賣了個關子,虛晃一槍。認識淺是緣,認識深也是緣??淳安蝗缯f景,請看下面分解。
作者通過朋友講解的形式,從雁門關的雄、險、奇、秀四種蘊藉入手,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由有形到無形,形象地描繪了雁門關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價值。用詳實的史實,精美精致的語言修辭,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作者對雁門關的深層理解,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
君未覺充塞于天地之間萬千年之英雄氣乎?
君不見浸透于巒壑之下千百紀之婦兒淚乎?
君未聞飛翔于關山之上傳唱百十世之詩人吟乎?
君不念沉郁于胸襟之中激蕩多少年之壯志情乎?
接著,作者以敏銳的眼光發(fā)現(xiàn):
雁門雄險奇秀之處,雄得乎征伐,險得乎地利,奇得乎形勢,秀得乎文化,而此四者皆已融于歷史之時空。
其一:雄得乎征伐,險得乎地利。雁門山屬于北岳恒山山脈,西與寧武諸山相連,略呈東西走向橫亙于晉北大同盆地與忻(州)定(襄)原(平)盆地、太原盆地之間,海拔1000多米,構成山西省南北間之巨防。而它又是斷塊山,峭拔險峻,難以攀越,這更增強了山北山南的隔離性,以致山北地區(qū)在歷史上長期為漢族統(tǒng)治勢力所不及,而為北方諸民族所占據(jù)。雁門關北通晉北重鎮(zhèn)大同,遠至蒙古高原,南通晉中重鎮(zhèn)太原,可轉達古代政治經(jīng)濟中心區(qū)中原和關中,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此其地利之險要處也。誠如賦中所說:
夫雁門雄踞于勾注山脊,東望紫荊、居庸,西顧寧武、偏頭,南控中原,北扼漠原,巍巍乎與長城萬里結為巨防,浩浩乎并青山千仞聯(lián)成屏障。外壯幽云之藩衛(wèi),內(nèi)固代并之鎖鑰,勢首三關,咽喉全晉。重巒疊嶂,地勢高絕,飛雁舉翼尚難逾越。兩山對峙,勢若鐵戈,而其形如展翼之雁。雁樓正當于此中,狀若雁首,吾等所立此處,誠如雁之雙睛。
正因為如此之險要,才成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作者例舉了從古到今多少英雄血染此地:
蒙恬守雁擁重兵,劉邦出雁遭白登。
漢武治雁抗匈奴,隋煬巡雁竟被困。
李克用起兵延唐祚,李世民解圍立奇功。
李牧英名萬古傳,李廣飛將驚敵膽。
郭子儀雁門平叛,楊家將威鎮(zhèn)三關。
霍去病揮師漠北,李自成試刀關前。
賀炳炎太和嶺伏擊日寇,陳錫聯(lián)陽明堡火燒飛機。
每一個故事都用寥寥數(shù)語概括無遺,作者敘述的功底可謂精湛老道。一將功成萬骨枯,千百年歷史戰(zhàn)事打造了一個精神地理雁門關,可謂“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祟第一關。 ”天生的地理優(yōu)勢,加上千百年的修葺鞏固,雁門關素有“天下九塞之首”“中華第一關”之稱,更有史家言“得雁門關者得天下”之謂,此其雄險之處也。至于到了明末,重要性為何被山海關取代,在此不多解說。
其二:奇得乎形勢,秀得乎文化。在論述了“千年戰(zhàn)事,萬古狼煙,方成就多少英雄豪杰”之后,作者并沒有嘆為觀止于雁門關之雄之險。文質(zhì)彬彬然后知君子。作者接著論述了雁門關之文事,“千年清音,萬古悲歌,正凝鑄一脈雁門雄魂”,前后文武呼應,可見雁門之得天獨厚。
作者表現(xiàn)的方式可謂縱橫捭闔,先羅列文人墨客,再羅列風格內(nèi)容,再“范仲淹望關興嘆,顧炎武臨風放歌,李太白泉畔吟詩,王昭君塞上落雁。 ” 雁門關鐘靈毓秀文韜武略。 “而欲得雁門形勢之奇險者,必尋古道徒步登之方可仰見。 ”“而欲覽雁門積蘊之雄秀者,須懷望今思古之心境或可偶求。 ”這就揭示了雁門關“及至數(shù)十次,方略悟其一二”的深層原因。沒有親歷親為,沒有悲憫情懷,是找不到雁門關精神的鑰匙的。
接著作者通過游伴子翔之口,把當下到雁門關的游客分成幾類:一類是高士之游;一類是雅士之游;一類是學士之游;一類是慕名之游。進一步說明作者作為慕名之游的“汝既未入古時之情境,安能得涕下之幽情?汝亦未出今世之糜侈,豈可悟愴然之悲音? ”這樣就照應開頭??雌饋碜髡呤窃O計了一個旁觀者,實質(zhì)就是作者自己與自己的對白。也是對當下喧囂世態(tài)浮躁心理的拷問和憂患意識。關山雖猶在,“一將功成萬骨枯”;美名傳千古,“可憐無定河邊骨”。這才是雁門關的千古悲音。
最后,在前面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作者把雁門關之精神向度推向極致。其意不在山水,在乎“欲深得雁門至高絕美之情”!于是作者暢快淋漓地宣示了自己頓悟后對山水風景的美學思想——
若夫秋意蕭殺,白草萋荒;
松濤嘯唱,風鈴當當;
鴻雁唳唳,沙石飛揚;
高云流逝,旌旗張張。
此時登臨,頓可知
風劍霜血之雄厲,
鳥孤花落之奇悲,
危樓崎道之險絕,
情思浩渺之秀偉。
胸襟鼓蕩,悲心激昂。
衣袂飛揚,其情可狂。
望天地之蒼茫,念世事之無常;
思千年之殺伐,悲征夫之情殤;
歌萬古之詩句,會古人之豪放;
把冰凍之酒爵,慰郁悶之熱腔;
嘯群山而激蕩,抒鴻志任張揚。
唯一人當關上,豈萬夫之可開?
攬雄魂于雁門,縱萬劫無傷懷!
此雁門美之極致。
到這時,雁門關與作者本人已物我化一,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物我相互升華,于是:
余擊節(jié)曰:“絕妙之至!于天下第一雄關之上,飽覽山河雄奇,縱論英雄肝膽,擁萬千豪情于胸懷,放壯志雄心于四海,誠人生之極樂矣! ”遂擊掌而握。
于是,起承轉合,古今暢想,琳瑯滿目,娓娓到來。以精神升華轉,以自然風景合:“時暮色合圍,落日紅烈,松風浩蕩,青山如黛。 ”
文字戛然而止,卻大有余音裊裊不絕耳之勢。
此文,把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熔為一爐,渾然天成。作者敘事簡括有法,議論迂徐有致;章法巧妙架構,語句變化多端;情感由節(jié)制內(nèi)斂到意氣噴發(fā);節(jié)奏由緩到緊,最后又至緩結束。語言波動起伏,乃由排比對仗富于韻律。文若看山不喜平,蓋因情思激蕩而致波瀾。作者可謂駕馭才思和語言的高手,其格調(diào)高雅,風流倜儻,技藝嫻熟,才華恣肆,筆底生風,自然人文要素在作者設計的“局”里“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文辭或雄奇勁厲,或溫婉平實,無絲毫生硬粗陋、雕鑿斧斫的痕跡,可見其匠心獨運,揮灑自如。
展閱此文賦,我們仿佛跟著作者親自到雄險奇秀的雁門關走了一遭,一方面欣賞自然歷史風物和作者優(yōu)美的文字所帶給我們的藝術美感,另一方面又可細細品味作者如同雁門關一樣的精神之形色,之容儀,之氣度,之意象,體驗自然和人生,體驗歲月的年輪碾過歷史的車轍,體驗作者曠世的悲憫和遼闊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