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雨鄒馬陳銥/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墩撜Z》作為儒家經典代表作之一,其中覆蓋了政治、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是孔子思想的完整映現。其中《論語·八佾》篇將禮樂思想進行集中論述,其中包含“禮”的功用、本質、來源和形成背景,以及“樂”的本質內容和演奏。禮樂思想與當代素質教育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不僅繼承了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也促進了當代社會價值觀念的正向發(fā)展。
近代學者王國維先生從文學角度對“禮”的本質進行了闡述,表明了禮與人類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在《釋禮》中也表明禮與祭祀、儀式有著緊密聯系?!墩撜Z·八佾》篇第四章中,林放問禮的本質,孔子回答說:“禮儀與其奢靡不堪,不如簡約而從;與其在辦喪葬時大張旗鼓,不如真誠的為離世人哀傷?!庇纱丝梢姡Y與祭祀之間緊密相連,并且在祭祀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禮的本質則為真誠[1]。
在《論語·八佾》中孔子屢次談到“禮”在治世、維護社會安定、自律等方面具有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在《論語·八佾》篇第五章中,孔子表明后進的夷狄部落雖然存在著君王,但是卻始終落后于有禮而無君王的華夏民族。在第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參與祭祀的人,必要做到誠懇真誠,如若不然,不如不參與祭祀活動。在第十九章的內容中,孔子表現出對“禮”的尊崇,他從禮法的角度,明確表示了君主要禮遇臣子,同時也在君臣關系的建立上提出了自我思考,這些內容不但能夠幫助現代人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也對人們處理上下級關系有極大的啟發(fā)。
禮在維護現代社會秩序規(guī)范人的行為方式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孔子才推崇禮制,但是由于禮是一種社會規(guī)則,并存在著一定的強制性,維護的是君臣、父子之間的等級制度,這就難免會讓兩個等級之間的人缺乏溝通,而樂的提出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一個國家在規(guī)范禮儀的同時也必須要“作樂”,重視樂舞,發(fā)展樂舞,并深刻認知“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孔子誕生之前,我國的樂舞已經逐步發(fā)展到了極高的水準,特別是在周代,樂舞容納了前代的多種精華,從而發(fā)展出了大咸、云門等頗具特色的多種樂舞?!墩撜Z· 八佾》篇第二十三章,孔子認為音樂演奏在整個過程中給人美的享受,并在循序漸進之間讓人深刻感知到音樂的靈性和魅力。在《孔子世家》中記載了孔子多次撫奏樂器的故事,足以見得孔子對音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有著獨到的見解。孔子極為重視樂教、禮教和詩教,并始終認為音樂是體現人格的最高境界,應貫穿學習始終。但孔子并不局限于討論音樂的問題,而是將其延伸到音樂與人們情感體驗之間的關系。
在《論語· 八佾》篇第三章中,孔子以為如果一個人缺乏仁愛之心,則不會受到音樂和禮儀的影響。由此可見,“仁愛”是孔子禮樂思想的核心部分,“禮”和“樂”只是“仁愛”的外化形式??鬃訉τ凇皹贰钡奶骄亢托蕾p,是基于“仁愛”的角度。一旦樂舞背離仁愛、脫離禮儀,則會被孔子摒棄??鬃淤潯渡亍窐贰吧泼澜匀?,是因為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堯主動禪讓而來的,切合仁和禮。而孔子則認為《武》樂“未盡善也”,就是因為周武王通過暴力手段得到的天子之位,在孔子眼中是“缺善”的。
由此可見,孔子所創(chuàng)建的音樂體系,不僅充分肯定了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應有價值,也肯定了音樂所發(fā)揮的作用,在孔子的音樂理論里,禮樂的好壞對國家興亡產生直接影響,只有禮樂融洽結合,才能夠發(fā)揮規(guī)范人們行為,建立正常社會秩序的作用??鬃邮冀K認為音樂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能夠寄予政治期盼的理論內容。這種將“善”和“仁”作為中心的音樂審美觀念,把音樂藝術看作人們追求真理的途徑,對我國素質教育發(fā)展和音樂事業(yè)前進有著頗為潛移默化的用途。
隨著我國現代教育事業(yè)的高速發(fā)展,素質教育已成為現代教育的新型教育觀,孔子的禮樂思想對我國素質教育的開展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對孔子而言,音樂對構建個人人格有重要作用,“制禮”和“作樂”只是外化的形式,最終通過“仁愛”的內在變化實現人格精神的構建。在《文王世子》中,孔子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對“樂”的學習達到修身養(yǎng)性、提高自我境界的目的,音樂教育從狹義上講,只是對舞蹈、文藝、音樂等等藝術形式的教養(yǎng),是一種審美的教育,孔子將音樂融入到教學中,是引導人們用音樂來豐富自我生活。但是,許多現代學校教育中,仍然沿用傳統(tǒng)教育方式,沒有深刻認知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或因為資金短缺、設備不足等現實問題直接忽視音樂教育。尤其是在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逐漸流于形式,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也會導致中小學生的整體素質呈下滑趨勢。因此,現代教育工作者應當將音樂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充分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引導價值,提升學生素質、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逐步成長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其次,孔子認為快樂和悲傷都應有度,要體現中和之美,一切感情處理恰到好處才是應有的道德修養(yǎng)標準。由此可知,孔子關愛人的生命,敬重人的情感,他期望人類的生活與情感成正向發(fā)展,否定人們過度沉溺于悲傷和快樂中。隨著學生的成長和年紀變化,學生會因為各種原因面臨諸多壓力和情緒變化,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發(fā)揮“發(fā)乎情,止于禮”的引導,才能夠高效緩解學生的負面情感。在現代素質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學科知識,還要讓學生養(yǎng)成新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在世界中迅速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不至于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手足無措,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自身技能。
孔子禮樂思想的核心是“仁愛”,兩者需要統(tǒng)一、結合,才能達到“和”的目標,才可真正實現和諧美好的現代社會??鬃诱J為,社會既要有親疏有別的社會面貌、等級森嚴的制度,又要和諧的共存。在《子路》第二十三章中,孔子認為“和”應是在真善美的主導下形成的,不是盲目跟從和隨意跟風,可見孔子“和”的思想始終建立于個人有較高品德教養(yǎng)程度的根本之上[2]。
在《論語·八佾》篇中,既有對音樂情感把控的明確規(guī)定,又有待人接物之道的經典概括。其中強調情感必須要適度“中和”,為人要“仁和”?,F代素質教育提倡教育工作者要采取多角度、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但是教育始終要建立在統(tǒng)一的教育理念和范疇上,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實施差異化的教學方案才能夠真正實現多樣化的教育理想。
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知“和而不同”思想的實踐性。隨著高校的不斷擴張,學生在學習方式和性格發(fā)展上都逐步呈現出多樣化的個性特點,這對于教育工作者開展素質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考驗,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顯然無法順應現代多元化的素質教育內容,因此,教育工作者就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生產能力,將“和而不同”的教育思想始終貫穿于素質教育理念中,做到因材施教,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手段,科學、有效、合理地安排教學計劃,讓學生自主的投身到素質教育的學習中[3]。
綜上所述,孔子的禮樂思想對我國文明的重建和發(fā)展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其將“禮”和“樂”作為表現形式,構筑了中華文明的特有的底蘊??鬃拥亩Y樂思想,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集中體現,富含了審美、文教、修養(yǎng)等多個方面,不僅能夠促進我國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也對提升個人素質修養(yǎng)產生重要影響,對現代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有著極大的啟發(f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