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
【摘? 要】? 問題是思維的導火線,問題鏈則可以將學生的思維連在一起,促進學生思維的循序漸進、由此及彼,達成思維的逐漸生長。
【關(guān)鍵詞】? 思維;問題鏈;初中語文
無“問”不成課,強調(diào)的正是提問對教學的重要性。提問,既能推動教學,還能促進師生交流。而“問題鏈”則是立足于學生的困惑、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性課堂問題設計。這些問題既具有遞進性,還具有相關(guān)性,如同一條紐帶貫穿整堂語文教學。因此,本文針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思路展開具體論述。
一、拾級而上,層層推進
《禮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這句話形容的是善于探討鉆研的人,應當是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像木工砍伐硬木一般,先從易著力的地方下手,然后再從難點突破。在問題鏈的設計中,這種觀點同樣適用。為了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入,教師同樣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只有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才能讓學生逐步抵達文章的“核心”。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設計出更加高效、優(yōu)質(zhì)的問題鏈,教師必須“拾級而上,層層推進”,如此才能實現(xiàn)教學目的、發(fā)散學生思維。
例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課時,針對文章內(nèi)容,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必須滿足三個要求。第一,問題鏈必須不少于三個層次的內(nèi)容;第二,問題鏈設計必須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第三,問題鏈設計必須符合學生審美鑒賞的需求。對此,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的問題鏈:(1)蘇軾是在哪里賞月呢?(2)為什么蘇軾選擇在此地賞月呢?(3)在閱讀文本以后,你認為蘇軾和張懷民屬于怎樣的關(guān)系?(4)朋友分一般朋友、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認為他們屬于哪一類,并從文中找出根據(jù)。(5)為什么會在寺廟這樣的地方賞月呢?(6)從賞月這樣的行為可以看出蘇軾具有怎樣的心境?第一個問題只是熱身,目的是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第二問題讓學生進入文本情境,學生可以立刻進行作答。而第三、第四個問題,則是引導學生回歸文本,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第五和第六個問題則是深化學生的思維,只有深入文章、了解時代背景才能進行回答。整個問題鏈層層遞進,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
在設計問題鏈時,教師不能盲目進行。首先,提問必須具有探討價值。其次,提問必須具有遞進性,讓學生拾級而上,這樣才能起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的目的。
二、迂回提問,體會中心
在設計問題鏈時,很多教師采取的角度常常是正面進行。如教學《我為什么而活著》一文時,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基本逃不開這三點:(1)作者一生為了什么而活著呢?(2)作者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東西?(3)作者認為什么才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呢?這就是典型的“正面提問”。雖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很難產(chǎn)生“發(fā)人深省”的效果。而且,部分文章并不適合從正面提問,如果采取迂回策略,用全然不同的角度進行提問,也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教學奇效。
例如,在教學《駱駝祥子》一課時,由于這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而且文章主題太過深刻、沉重,文章中心很難立刻捕捉,因此需要深入思考、拿捏。為了幫助學生沉浸于本文內(nèi)容、盡快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師可以采取迂回戰(zhàn)術(shù)設計問題鏈。首先,教師要求學生提前一周閱讀文本,確保了解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在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向?qū)W生設計一些問題:(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祥子變了?(2)是什么事情的發(fā)生導致祥子一步步改變了?(3)為什么原本熱情、充滿向上生命力的祥子在故事最后卻變成了一個吃喝嫖賭、不思進取的行尸走肉?試著從文中找出證據(jù)。這三個問題可以很好地梳理文本,在學生找尋答案的過程中,其實就慢慢的理解了作品的主題。學生逐漸意識到,祥子的悲劇不是個人的而是整個時代的,正因為有無數(shù)像祥子一樣的窮苦百姓,祥子的墮落才更顯得刻骨銘心、發(fā)人深省。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教材中收錄的多數(shù)是名家名作,而這些作品常常有著深厚的、多元化的內(nèi)涵。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人生閱歷有限,很難完全理解。但是借助一些迂回式問題,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還能幫助學生學會梳理、總結(jié)。
三、明確“主干”,統(tǒng)攬全文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設計出更加優(yōu)質(zhì)的問題鏈,教師還可以采取“主干式提問法”。所謂“主干式”,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如果將整堂教學課比作是一棵大樹,那么其“主干”就是“樹身”,是最為核心的部分。在設計問題鏈時,教師不能盲目設計,更不能隨意設計,而是基于對文本深入了解的前提下設計。如果教師可以立足于文本的“主干”設計問題,既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背影》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然后要求學生找出文章的關(guān)鍵句。這個任務比較簡單,只要認真閱讀文章都能順利完成。在閱讀后,學生發(fā)現(xiàn)原文中“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具有總起全文的效果。對此,教師可以將這個句子作為文本的“主干”,設計一個主問題:為什么他的背影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誰呢?然后,圍繞這個主問題,設計其他的“枝葉”性問題:作者在文章中如何表現(xiàn)他的背影呢?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幾次“他的背影”?這些不同的描寫背后,蘊藏著作者怎樣的情感呢?通過這樣的問題鏈設計,既能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還能直擊文章主旨,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設計問題鏈是其中的重要內(nèi)容。為了設計出更加優(yōu)質(zhì)的問題,教師需要明確文章的主干,然后設計出一個主問題。接著,就像填充枝葉般設計其他輔助性問題,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既是教學難點,更是教學重點。好的問題鏈,既能統(tǒng)領(lǐng)教學,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為了設計出號發(fā)的問題鏈,教師必須精研文本、明確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內(nèi)容,同時了解學生的學情,才能構(gòu)建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