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11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和德國如何成為技術標準化伙伴當前,圍繞5G的討論多集中于特朗普政府對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的制裁。但美中科技戰(zhàn)愈演愈烈,延伸到一個更廣泛的問題:對技術標準的全球主導權。共和黨人警告說,美國在制定5G網(wǎng)絡技術標準方面“糟糕缺席”,華盛頓應與“盟友合作,阻止華為影響力的擴散”。同時,當選總統(tǒng)拜登可能會更歡迎最近提出的“民主國家科技聯(lián)盟”,以對抗中國。
我們的研究表明,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當前,德國和中國逆勢而行,在高科技標準化方面密切合作。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和公司一直主導著全球標準的制定。2003年,中國政府試圖用本國的無線設備加密標準取代國際WiFi標準,結果失敗了。由此可見挑戰(zhàn)這些標準的難度。
中國的回應是增加在全球標準制定機構中的存在。例如,2015年至2018年,張曉剛擔任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主席。這是中國人首次擔任該職位。今年1月,舒印彪開始擔任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主席,任期3年。擔任這些領導職務,加強了中國制定前沿技術新標準的能力。
許多西方國家試圖遏制和對抗中國日益增長的科技實力,但德國和中國卻在高科技標準化方面密切合作。這種合作蘊含在一個更大的多角色伙伴關系中,在工業(yè)4.0領域?qū)蓢?lián)系起來。智能制造技術標準化方面的雙邊合作可追溯到2015年。它受到德國聯(lián)邦經(jīng)濟事務和能源部、中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中國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政治監(jiān)督。
這項工作涉及技術和戰(zhàn)略因素,匯集了兩國的標準化專家。它首先承諾向全球標準化機構提交相互支持的標準化提案。兩國已提交了8份關于各種工業(yè)4.0技術的提案。
我們的研究揭示了這種伙伴關系背后的因素,以及雙方在合作中看到的好處。通過與世界主要標準大國德國合作,中國希望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舞臺上培養(yǎng)一個強大的盟友,并通過與內(nèi)部角色合作,掌握標準化實踐的精髓。
德國在標準化領域擁有巨大影響力,中國參與者希望與德國的合作能夠抵消全球標準化機構對中國的壓力。作為后來者,中國的標準化提案有時難以啟動,部分原因是難以流暢地提出符合慣例的論點。與德國標準制定者聯(lián)合開展標準化項目工作,是一個學習技巧的機會。
德國標準制定者支持中國加入全球標準化進程,歸根結底是認為這么做符合自身利益。他們擔心,如果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標準論壇單獨行動,他們會失去引導全球標準化進程的能力。德國的“隱形冠軍”——機械工程等行業(yè)的低調(diào)而又世界領先的中型企業(yè)——支持雙邊合作,因為被排除在與中國市場相關的標準化進程之外,德國企業(yè)會付出高昂的代價。一些德國政府官員認為,中國對智能制造合作的濃厚興趣是一個寶貴籌碼,最終將使在華德國企業(yè)受益?!?/p>
(作者丹尼爾·??怂埂⑺_拉·伊頓,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