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珍 張 俊/蘇州百年職業(yè)學院
獲得感逐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的重要指標,是習近平總書記 “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思想在教育領域改革中的投射和衍生,是“以人民為中心”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念的體現和表達。雖然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內涵有不同的解讀,但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主旨應該是通過發(fā)揮參與者的主觀能動性,在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因實實在在地收獲體驗而產生的持續(xù)的正向的主觀感受,其最終的價值追求應該是正向價值觀念與理想信念的樹立以及良好行為的選擇,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實踐性很強的科學,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提升有賴于科學的教育方法的有效應用。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積極教育強調從個體的優(yōu)勢出發(fā),引導并激發(fā)參與者的積極體驗,最終增加教育對象的獲得感。這種以培養(yǎng)教育對象積極人格和持續(xù)正向的發(fā)展能力為目標的教育理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提升提供助推力。
按照學者任俊的觀點,現代西方的積極教育理念是以學生固有的積極能力和積極潛力為立足點,以增進學生的積極體驗為核心,以培養(yǎng)學生個體層面和集體層面的積極人格特質為最終目標。積極教育理念的興起主要受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誕生于美國的積極心理學的啟發(fā)和影響。積極心理學以“積極”一詞為出發(fā)點,以人的本質和價值為研究重點,著重研究每個人的積極力量,即一種能給人們帶來正向、具有建設性并能夠挖掘人潛力的力量。積極心理學對這種力量的研究從三個方面分別展開,一是從主觀層面上研究人對過去的愉快回憶、對現在的樂觀感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等這些積極主觀體驗的生理機制以及怎樣才能更有利于獲得這種體驗;二是從個體層面上研究個人固有的如勇敢、樂觀、毅力、美感、愛、寬容、天賦等積極人格特質的產生機理;三是從社會組織層面上研究社會責任、利他主義、公共道德等積極組織系統(tǒng)的創(chuàng)造與聯系??偠灾e極心理學就是要以科學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積極層面,并力圖促進個人、社會以及整個人類的發(fā)展。
在積極心理學蓬勃發(fā)展下誕生的積極教育吸取了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是積極心理學理論在教育實踐層面上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在積極心理學的啟發(fā)下,積極教育的宗旨就是創(chuàng)造一種積極的教育環(huán)境,讓教育過程成為學生的積極求知過程,讓師生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品質和人生態(tài)度,構建積極的教育組織系統(tǒng)。積極教育方法注重人性中的積極面,不斷引導受教育者積極求知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人固有的積極能力和積極潛力,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人格特質為最終目標。這種目標追求與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以生為本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有很多相通之處,借鑒積極教育的理念與方法,無疑也會推動受教育者在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的積極情感體驗,獲得持續(xù)正向發(fā)展的能力,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在解疑釋惑、凝聚共識中不斷給學生以思想啟迪和文化滋養(yǎng),才能培育徳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全面發(fā)展包含了人的能力、個性、需要、社會關系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也就是每個人的才能盡可能得到發(fā)揮,每個人的需要盡可能得到滿足,每個人的人格盡可能得到完善,每個人的尊嚴盡可能得到尊重。走向成才、實現自我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高層次需求。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是“以人為根本立足點和出發(fā)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培養(yǎng)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苯逃慕K極價值是育人,澆花澆根,育人育心。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鼻嗄陮W生的全面發(fā)展既需要能力提升、思想更新、道德發(fā)展,更需要人格完善、精神成人。
然而這幾年,互聯網上“佛風”勁吹,“廢柴”、“盧瑟”、“感覺身體被掏空”、“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我平庸,我快樂”……一大波概念洶涌而來,成為不少90后、甚至00后的口頭禪,聽上去負能量爆滿。實際上所謂“佛系青年”其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喪文化”,是青年人對自己人生需求缺乏清醒認識、對人生目標迷茫、人生價值取向偏頗等問題的社會反映。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的問題。長期以來,教育者往往占據了主導地位,注重正面的、顯性的教育,很多時候只是知識的單向的封閉式的灌輸和問題的糾正,比較缺乏真正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日?;蜐撘颇男?,受教育者難以從教育過程中體驗到自身內在需要得到滿足的幸福感,無法真正喚醒受教育者自身的內在動機,無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變成受教育者自覺自愿的行為。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以生為本的立德樹人過程,是引導教化個體從原始的自然人成為文明的社會人的過程,是個體將外在的規(guī)范要求逐漸內化為自覺自愿行為的精神人格社會化的過程。這個社會化的過程中離不開個體追求幸福這個總原則和目標的指引和激勵。2016年12月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教育引導學生,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要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書寫無愧于時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倍e極心理學導向下的積極教育的主旨,就是以人的良好生活為追求目標, 讓所有人都過上幸福的生活,致力于使一切生命過得更有價值和意義。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都處于大變革之中,面對整個社會思想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多樣、復雜多變的新特點,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fā)展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成長規(guī)律和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正確價值觀的引領,時刻關注大學生的精神需求,需要是促使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內驅力,需要引起動機,動機支配行為。激發(fā)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他們的積極情緒體驗和情感認同,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思想政治教育應借鑒積極教育的理念,打牢理想信念基礎,讓教育過程充滿希望和理想,使核心價值觀成為自覺,追求完善人格,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由此帶來的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和滿足感。
教育的宗旨和歸宿是“人的全面發(fā)展”,所有的教育都是建立在“以人為本”基礎上的。同樣,思想政治教育是情感教育,教育教學效果的評價也要側重于受教育者的主觀體驗。需要是人積極性的來源,是人們在考慮問題時所看重的原則和標準,是人們內在的驅動力,它影響人們對目標、事物的選擇,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評價和感受,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所以只有當個體可以從教育中體驗并滿足自身內在需要時,才會主動持續(xù)地將其進行下去,而這種動力正是積極教育過程中個體所產生的獲得感。
但是,從教育實踐中可以發(fā)現高職學生由于長期以來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以及習得性無助心理,普遍存在著基礎薄弱、自我效能感低、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從而導致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受教育者“無欲無求”的現實困境。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往往把教育重點聚焦在知識理論的灌輸和外在行為的規(guī)范,忽視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個性需求和體驗,未能有效引導受教育者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將從外界接收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與體驗內化為自己自覺的行動指南。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要達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而任何行動問題的基礎都是態(tài)度問題。美國學者凱爾曼認為態(tài)度形成包括依從、認同和內化三個階段。依從是態(tài)度形成的開始,此時行為是外因控制,認同階段是個體受到態(tài)度對象的吸引,而主動趨同于對象,這一段情感因素起其明顯作用。內化是以認知成分為基礎的個體真正從內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觀點,最終成為自己穩(wěn)定性的心理傾向和行為選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借鑒積極教育理念,引導受教育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外在的教育信息主動內化為自覺的行動指南。
教育活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起著決定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遵循人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教育對象的權利和個性需求,加強人文關懷,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才能切實增強學生的獲得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運用積極教育理念,從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等方面出發(fā)為教育對象打通這些癥結,破解教育困境。
首先,高職學生相對來說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對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在理解和接受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因而,在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結合教育對象的認知水平、理解程度、思想變化等,將教育內容轉化為生活語言,盡量貼近生活和學生的實際成長需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教育對象的積極情緒體驗。“訓練、培養(yǎng)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學校以內,而與沸騰的實際生活脫離,那我們是不會信賴的?!苯逃龑ο笾挥型ㄟ^主動地親歷與驗證某種情境或事件的基礎上,才能對事物產生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從而對事物產生認同甚至內化的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或行為傾向。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才能讓學生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對自身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性,從而在情感上能逐漸接受,將被動接受信息刺激轉換為主動趨同。
其次,高職學生由于過去經常性的學業(yè)失敗體驗導致自我效能感較低,自我效能感會影響教育對象對教育行為的選擇和期望。自我效能感低的個體為了避免再次失敗而帶來的自我價值和尊嚴的傷害,往往在感覺到外在的勸導或影響威脅到自我之價值的時候,就會有意無意得進行自我價值保護,對外在的影響產生對抗心理。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給受教育者提供科學合理的教育內容,設立比較容易完成的目標和任務,讓教育對象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增加成就感和滿足感,讓其體會到學習的興趣和參與的價值。很多時候失敗并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同時,在教育過程中要突出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讓教育對象感受到被尊重,積極關注和發(fā)現教育對象的優(yōu)點,對其積極的努力和小小成就及時給予反饋和鼓勵,引導教育對象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從而提升自我效能感,讓他們在未來的長期發(fā)展中自我發(fā)覺,自我成長,完善人格。
最后,生于00后的高職學生受信息化技術發(fā)展的影響,思想開放、視野開闊、善于表現、創(chuàng)造性強,更熱衷于跟隨新思想和新潮流,會經常性地接觸到海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很多社會熱點、敏感話題都是他們備受關注的話題。高職教育工作者需要真正地尊重和理解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和心理規(guī)律,及時呼應教育對象對社會問題求知釋惑的合理需求。同時,要構建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讓教育對象在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中受到道德認知和社會規(guī)范潛移默化的影響,真正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的作用。
不斷滿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已成為新時代社會的主要任務,作為教育事業(yè)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以人的美好生活為教育目標。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真正從教育對象的現實需求出發(fā),以教育對象的全面發(fā)展為本,以積極教育理念為助力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偠灾?,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斷挖掘教育對象的潛能,培養(yǎng)教育對象的積極人格,引導教育對象過上有意義、有價值、有尊嚴的生活,最終促進教育對象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