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充閭
涇溪
杜荀鶴
涇溪石險人兢慎,
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
時時聞?wù)f有沉淪。
【作者簡介】
杜荀鶴(約846年—約906年),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臺縣) 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xiāng)閑居。
詩人說,涇溪(在今安徽涇縣,北流入青弋江) 礁險浪急,人們路過時,都加倍地小心謹慎,所以,一年到頭,也沒聽說有誰在那里淹死;相反的,倒是在水流平緩、沒有礁石的河段,常常發(fā)生舟覆人亡的慘劇。
從詩中我們領(lǐng)悟到,人生遭際也好,事業(yè)發(fā)展也好,危情險境屬于客觀存在,是難以完全避免的,關(guān)鍵在于如何采取正確的應(yīng)對辦法。最可怕的不在于客觀條件,而在于主觀上完全喪失警覺,存在僥幸心理,麻痹大意,不知戒懼,以致安而忘危,晏安酖毒,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也。寥寥28個字,寓有非常深刻的哲學理蘊和警世意義。
東坡居士在評論柳宗元詩時指出:“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趨?!保ㄒ运巍せ莺?《冷齋夜話》)清人賀裳有言:“唐李益詞曰:‘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右埃ㄋ巍埾龋兑粎不ā纺┚湓疲骸梁藜毸迹蝗缣倚?,猶解嫁東風?!私詿o理而妙?!保ā栋櫵幵~筌》) 這里的“無理而妙”,也就是“反常合道”。說的都是詩詞創(chuàng)作借助于貌似“反?!薄盁o理”的意象,而所表達的深層意蘊卻是“合道”“有理”,從而構(gòu)成奇情妙趣,其訣竅在于運用對立統(tǒng)一、相反相成的哲學原理。
當代學者張國鵠依此對《涇溪》一詩的藝術(shù)手法加以解析:“涇溪上游怪石險礁、水流湍急,倒是一年到頭沒聽說出過事故,相反,下游平流無險,卻時常有人沉淪喪生。乍一聽來,甚覺反常;反復思忖,又覺得并不奇怪。因為詩人在詩中就給出了答案:這是由于人人‘兢慎’,自可轉(zhuǎn)危為安。這樣看來,又非常合理?!薄昂沃^‘反常合道’,說得通俗點兒,就是以違背常識的意象,表述合情合理的內(nèi)涵。從哲學眼光看,‘反?!褪敲軐α?;‘合道’就是和諧統(tǒng)一。”
看來,杜氏此詩不僅意蘊、義理方面充分體現(xiàn)辯證思維,而且在表現(xiàn)手法上,也嫻熟地運用了“藝術(shù)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