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人道主義與文學”再反思

        2020-11-18 04:39:56張玉能
        文藝理論研究 2020年5期
        關鍵詞:人性

        張 弓 張玉能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40年中,文藝理論界發(fā)生了重大的歷史性變化,許多在過去被認為是禁區(qū)或者受到批判的理論觀點,都逐步得到了撥亂反正與正本清源,即得到了公正的對待,并發(fā)揮著其應有的巨大作用?!叭说乐髁x與文學”的問題曾經是一個文學理論的禁區(qū),與此相關的還有“文學與人性論”的問題。從1942年延安文藝界整風運動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一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新時期之前,人性、人性論、人道主義都是文藝界的重點批判對象,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對人性、人性論、人道主義時有微詞,人們一般也不愿意去觸動這個禁區(qū)。但是,文學與人性、人性論、人道主義的關系是任何時代的美學和文藝理論都繞不開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值得我們對它進行再反思。

        一、 新時期關于“人道主義與文學”的再討論

        新時期的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沖破了“文學與人性和人道主義”這個禁區(qū),展開了一次深入的撥亂反正與正本清源的討論,盡管它最終在“清除精神污染”和“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等過程中無果而終,但是,它畢竟澄清了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基本概念,特別是周揚的《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1983年)和胡喬木的《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1984年),都對這個重要問題作出了正面的回答,給予人們許多有益的啟示和答案。本文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探究。

        首先,馬克思主義與人性論和人道主義究竟是什么關系?周揚在《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一文中明確地說:

        我不贊成把馬克思主義納入人道主義的體系之中,不贊成把馬克思主義全部歸結為人道主義;但是,我們應該承認,馬克思主義是包含著人道主義的。當然,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人占有重要地位。馬克思主義是關心人,重視人的,是主張解放全人類的。當然,馬克思主義講的人是社會的人、現(xiàn)實的人、實踐的人;馬克思主義講的全人類解放,要通過無產階級的解放途徑。馬克思把費爾巴哈講的生物的人、抽象的人變成了社會的人、實踐的人,從而既克服了費爾巴哈的直觀的唯物主義,并把它改造成實踐的唯物主義;又克服了費爾巴哈的以抽象的人性論為基礎的人道主義,并把它改造成為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現(xiàn)實的人道主義,或無產階級的人道主義。(周揚386)

        這種結論得來不易,是經過了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獻和反思批判我國長期以來極左思潮的結果。此處也沒有必要去引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人關于人性、人道主義的經典論述,實際上已經有許多人做過了這方面的大量工作。所謂人性論,就是關于人性的理論;所謂人道主義,就是提倡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博愛,追求合乎人性的社會理想的思想體系。自從人類有了自我意識,東西方都對人性、人道、人道主義進行了經久不息、接連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因此人類從軸心時代開始,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就已經有了各種不同的思想、學說、流派、思潮。中國歷史上,從先秦時代開始就在爭論“人性善惡”的問題,形成了許許多多不同的觀點、學說、流派;西方思想史上,同樣也有這種關于“人性善惡”的爭論。盡管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并沒有像西方文藝復興時代那樣出現(xiàn)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或者人文主義思想和思潮,但是,中國古代的儒家、道家、墨家、佛家等等主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也都有自己關于人性的學說,如提倡尊重人、解放人,爭取人的自由、平等、博愛,追求合乎人性的社會理想的理論闡述和思想學說。可是,為什么一個有著悠久的人文傳統(tǒng),而且以追求全人類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學說為指導的中國,竟然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期內竭盡全力地批判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并且只承認有地主、資產階級的抽象人性論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而否認馬克思主義有自己所屬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甚至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是與人性論和人道主義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水火不相容的呢?現(xiàn)在看來,這種情況的發(fā)生除了與當時學者對于人性論、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和研究出現(xiàn)了誤解和偏差有關之外,也許也和我們長期以來流行的一種思維定勢密切相關。這種思維定勢就是: 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按照這種思維定勢,既然人性論是一種地主、資產階級的抽象人性的理論觀點,人道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的虛偽、抽象、騙人的思想學說,那么,反對地主、資產階級的無產階級和馬克思主義就不應該有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實際上,這種把政治斗爭中絕對對立的思維定勢移植到思想文化領域的做法,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因為思想文化雖然帶有時代、階級的烙印,卻并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承續(xù)不斷的,我們應該去批判繼承。所以,無產階級和馬克思主義只有繼承了全人類的優(yōu)秀思想文化遺產才可能超越過去一切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起人類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古今中外都不可能沒有,經過了不同時代和空間、不同統(tǒng)治階級的闡述和運用,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因此,在無產階級革命時代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馬克思主義也理所當然地擁有自己所屬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這應該是合乎事實和邏輯的結論。

        其次,關于人性、人的本質、人道主義的概念應該如何把握?關于人性、人的本質、人道主義的概念已經有許多不同的闡述,我們認為應該允許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我們完全可以在這些不同的理解和解釋的相互碰撞和影響的過程中逐步達成比較一致的共識。所謂人性,就是指使人成其為人的一些性質的總稱。所謂人的本質,就是指把人區(qū)別于其他的物種,特別是其他動物的內在規(guī)定性。人性與人的本質,二者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人性概念比起人的本質概念,似乎應該更加廣泛,人的本質應該是從人性之中提煉出來的、從根本上決定人類獨特性的那些性質和狀態(tài),正是這些規(guī)定了人類根本獨特性的人性性質成為了把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和其他物種的內在規(guī)定性。因此,有時候人性與人的本質這兩個概念在一定意義上有可能是同義使用的。中國古代多以倫理(道德、政治)來界定人?!跺髯印は戮怼罚骸叭硕簧?,謂之獸。”(張品興 喬繼堂143)《說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許慎161)《禮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阮元,《十三經注疏》下冊1423)西方也有類似的說法,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說:“人,即思想者?!?張品興 喬繼堂151)法國啟蒙主義者盧梭說:“在一切動物之中,區(qū)別人的主要特點的,與其說是人的悟性,不如說是人的自由主動者的資格?!?152)在宗教和神學看來,人是神的創(chuàng)造物,人是神的人間形象。中國神話傳說有女媧摶黃土造人說。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認為上帝造人,《圣經》傳說: 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蘋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因而一切人都有原罪,所以“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西方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家反對宗教神學,以人的自然屬性來界定人的本質。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拉美特里和愛爾維修所說的“人是機器”和“只是一個感性實體”,無異于把趨樂避苦的肉體感受性等自然屬性當作人的人性,這種人性是支配人的一切活動的永恒不變的本性。西方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以后產生了理性主義人性論,它認為人的本質是理性,是作為理性的思維實體,而不是人的自然本性或者感覺實體;而且這類理論把理性與自由相提并論。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康德認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應該是自己主宰自己、服從自己理性發(fā)出的“絕對命令”的人,這樣他才能夠擺脫感覺世界的支配。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已經天才地猜測到人的本質是勞動,因此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社會性??上У氖撬f的勞動只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因此他所謂的人的本質是絕對精神(理念)的自我意識。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者費爾巴哈是直觀唯物主義者和歷史唯心主義者,他反對黑格爾把人歸結為自我意識的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卻堅持人本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思想,把人規(guī)定為一種“感性”的類存在物,是一種“自然本質”(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695)。美國思想家富蘭克林給人下的定義是“a toolmaking animal”,制造工具的動物(張品興 喬繼堂170)。德國新康德主義哲學家卡西爾則認為“我們應當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animal symbolicum)來取代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或者說“人是文化的動物”(卡西爾34)。這些人性和人的本質概念的界定,都從某一個側面揭示了人的某些方面的本質規(guī)定性,但是,似乎都還沒有形成一個全面揭示人性和人的本質的概念整體。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整體而科學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的本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性和人的本質的概念整體主要由三個命題構成: 一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實踐是人的本質”,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張品興 喬繼堂169)或者“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中國作家協(xié)會 中央編譯局20);二是“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8);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504)作為現(xiàn)實存在的人,人的本質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自由自覺的勞動,勞動(實踐)是人的本質的根本;第二層次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是社會關系;第三層次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類趨向人的本質的內驅力或者內在根據(jù)。因此,似乎可以這樣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性和人的本質的概念: 人是在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驅動下,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的高級動物。馬克思主義哲學還科學地規(guī)定了人性研究的方法論。人性是人區(qū)別于其他一切物種的根本屬性,質的規(guī)定性,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人的本質的另一種表述,即人的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應該有三種基本屬性: 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人性應該就是這三種屬性的辯證統(tǒng)一體。馬克思主義并不否認存在人性,但是否認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認為只有從人的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和階級地位出發(fā),才能正確解釋人性和人的本質,因此,在階級社會中不存在超階級的人性。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1867年7月25日)中指出:“假如我們想知道什么東西對狗有用,我們就必須探究狗的本性。這種本性本身是不能從‘效用原則’中虛構出來的。如果我們想把這一原則運用到人身上來,想根據(jù)效用原則來評價人的一切行為、運動和關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fā)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中國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67—68)馬克思主義并不是抽象地研究人性,而是主張具體地研究人性,它堅持的基本原則是: 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fā)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換句話說,“人性”可能有兩種:“人的一般本性”和“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fā)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因此,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性是在人的一般本性的基礎上不斷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螺旋式上升的。到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由于私有制和不合理社會分工被廢除了,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階級的變化,人類的人性就會在一定條件下回歸到“人的一般本性”,并且會隨著以后的無階級社會的情況而發(fā)生變化。所以,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中,隨著各種私有制和不合理的社會分工的廢止,人類的人性就會不斷地接近和完全地回歸到“人的一般本性”。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是一個立體的、完整的人性整體,它由“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類特性”“人的本質的現(xiàn)實性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樣三個維度構建成。

        人道主義(英文為“Humanism”或“Humanitarianism”,德文為“Humanismus”)是一個翻譯自歐洲語言的詞語。它的主要內涵在于: 在世界觀、歷史觀、倫理觀、價值觀等理論學說中,宣揚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高揚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解放,提倡人類的自由、平等、博愛。不過,“Humanism”或“Humanitarianism”的具體含義是隨著西方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的,因此在西方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它的具體含義也不盡相同。漢語翻譯它時也產生了三個不同的詞語: 人本主義、人文主義、人道主義。一般說來,漢語把古希臘哲學的“Humanism”或“Humanitarianism”,翻譯為“人本主義”或者“人道主義”;從漢語的詞義差別上來看,“人本主義”應該是指“以人作為根本”的“Humanism”或“Humanitarianism”;而“人道主義”應該是指那種“強調人的本質特征”即“人道”的“Humanism”或“Humanitarianism”。因此,那種強調“人的存在本原”“以人為本”,凸顯“人是世界之本根”的古希臘的人類本體論哲學和倫理哲學被叫作“人本主義”;而文藝復興時代的“Humanism”或“Humanitarianism”,作為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和封建貴族的思想武器,被稱為“人文主義”?!叭宋闹髁x”的要義在于,肯定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一切感性欲求,從神學、神權、君權神授的控制、禁錮中解放人,“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這些恰恰就是“人文主義”的精義,也是歐洲13至16世紀的“Humanism”或“Humanitarianism”。這種“人文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所謂“人文化成”的意義無疑是息息相通的,“人文主義”可謂名副其實,名至實歸。18世紀啟蒙主義運動蓬勃興起,啟蒙主義的思想家們有意識地、自覺地突出“人的”特征,把“理性”“自由、平等、博愛”等當作人的“為人之道”的“人道”特征,因此,啟蒙主義運動的“Humanism”或“Humanitarianism”就是一種突出“為人之道”的“人道主義”。到了19世紀初,以德國古典哲學家費爾巴哈和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主要代表,興起了一種所謂“人本主義哲學”或“直觀唯物主義哲學”,這卻是另有來源。它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一詞的意譯。德文前半部分“Anthropologie”,漢語譯為“人類學”或者“人本學”,加上德文的后綴“-ismus”(主義,學說),因而“Anthropologismus”一詞又被譯為漢語“人本主義”。因此,費爾巴哈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義”與上述的“人道主義”和“人文主義”并不是同一類哲學學說。費爾巴哈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義”,在本體論上是一種人類本體論或者人類學本體論,它反對割裂靈魂和肉體,反對靈魂本體論的唯心主義,主張“人類”是肉體和靈魂相統(tǒng)一的實體,只有這種“人的類的”實體才是人類世界或社會的存在本原。不過,費爾巴哈所指的人,并不是“社會的人”,而是一種“自然的人”,也就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一個“類”或“種類”,因而是一種“抽象的人”“一般的人”,并不是現(xiàn)實的人。馬克思正是直接批判和揚棄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人本主義哲學”的“抽象的人”“直觀的人”“自然的人”,從歷史發(fā)展和社會實踐的觀點來看待“人”,并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1845年)等著作中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曾經發(fā)生了一場關于人性、人道主義的爭論。在這次爭論中,胡喬木發(fā)表了重要文章《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這篇文章區(qū)分了兩種人道主義: 一種是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人道主義,另一種是作為倫理觀和道德觀的人道主義。他說:

        關于人道主義,我想首先應該指出,它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個是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一個是作為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這兩個方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我們現(xiàn)在討論人道主義問題,尤其需要注意兩者的區(qū)別,以免造成意義上的混淆。關于作為倫理原則的人道主義問題,我在講話的第三部分將專門談到。當前的爭論,首先在于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人道主義。因為已經發(fā)表的宣傳人道主義的文章,大都沒有區(qū)別人道主義的這兩種含義,而且大都把人道主義當作解釋歷史、指導現(xiàn)實的世界觀和歷史觀來加以理解和宣傳。當然,宣傳人道主義的文章意見不盡一致,不贊成或不完全贊成這種宣傳的文章也不少,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應該看到,現(xiàn)在確實出現(xiàn)了一股思潮,要用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人道主義來‘補充’馬克思主義,甚至要把馬克思主義歸結為或部分歸結為人道主義。(胡喬木1—2)

        在20世紀80年代剛剛開始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的時候,針對當時思想界和學術界關于人道主義認識還比較混亂的情況,對人道主義作這樣的區(qū)分,應該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這樣可以讓人們認清人道主義內涵的不同方面,從而能夠區(qū)別對待之。然而,到了今天,我們要進一步正本清源,還是應該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不僅僅是一種倫理觀和道德觀,同時也是一種世界觀和歷史觀,或者更應該說它是一種世界觀和歷史觀。一方面,這兩個方面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另一方面,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不是從抽象的人和人性出發(fā)來看待世界和歷史發(fā)展,而是從社會的人、現(xiàn)實的人、實踐的人、具體的人(即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著生產勞動的人)出發(fā)來談論世界和歷史的存在和發(fā)展。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說得很明確:“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揭示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回聲的發(fā)展。”(《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20)因此,從實踐的人出發(fā)來談歷史及其發(fā)展,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歷史觀,而不應該因為“從人出發(fā)”而被判定為歷史唯心主義。正因為這樣,那種說馬克思主義是“見物不見人”“人學的空場”之類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來看,就是解放全人類的學說,就是無產階級通過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學說,就是培養(yǎng)和造就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學說,就是追求合乎人性的社會的學說,就是建設“每一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53)的人類社會共同體的學說。

        再次,文學與人性和人道主義的關系應該怎樣處理?如果從文學藝術的本質來看,文學藝術應該與人性和人道主義都有著內在的、密切的、不可分割的關系。無論是西方古典主義的“摹仿說”,還是現(xiàn)代主義的“表現(xiàn)說”,或者后現(xiàn)代主義的“符號語言說”,都是把文學藝術與人性、人的本質、人道主義聯(lián)系起來處理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藝理論,無論是“詩言志”說,還是“詩緣情”說,或者“文以載道”說,也都是把文學藝術與人性、人的本質、人道主義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來處理的。關于西方古典文藝理論的“摹仿說”,應該說亞里士多德是最大的代表人物,然而,亞里士多德所謂的“摹仿”主要就是“摹仿人的生活”。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論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就明確地指出:“的確,就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也認為藝術的真正內容,特別是詩,根本不是自然,而是人類生活。認為藝術的主要內容就是人的生活的這份偉大光榮,就是屬于他們的,在他們之后,這樣表示的,就只有萊辛了?!?車爾尼雪夫斯基202)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藝理論反對“摹仿說”,把文藝當作表現(xiàn)人的情感、意志等的活動或者創(chuàng)造物。列夫·托爾斯泰最早反對西方古典文藝理論的摹仿說,他說:“藝術只有當它能使觀眾和聽眾為其情感所感染時,才成其為藝術。”(托爾斯泰433)美國美學家蘇珊·朗格則說:“藝術是情感的表現(xiàn)?!?朗格45)他們都是把文學藝術的本質與人、人性、人道主義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起來進行處理的。到了后現(xiàn)代主義美學和文論,在“語言學轉向”的影響下,文學藝術就成為了人的語言的活動和結果了。語言也是人的本質和人性的一個主要表現(xiàn),因此,后現(xiàn)代主義美學和文論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是要消解文學藝術的意義,但是,它卻在消極層面更加證實了文學藝術離不開人類的人性和本質,盡管后現(xiàn)代主義美學家強調所謂的“作者死了”“零度寫作”“意義的異延”,但是,文學仍然離不開作者和讀者,所以仍然逃不脫文藝和人性、人道主義、人的本質的干系。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文論更是把文學藝術,特別是詩文看作人性、人的本質、人道主義思想的表達,把文學藝術視為改變人性、人的本質的重要途徑?!渡袝肪陀械摹霸娧灾尽保呵飸?zhàn)國時代孔子所推行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觀點,魏晉南北朝時代流行的“詩緣情”,唐宋古文運動倡導的“文以載道”,一直到清代末年的“詩界革命”“小說革命”以及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人的文學”“人道主義文學”等,也都是把文學藝術與人性、人的本質、人道主義最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學和文論就是一種“向內求善”的倫理型美學和文論,與西方美學和文論的“向外求真”的科學型美學和文論相輔相成,把真、善、美統(tǒng)一在文學藝術中,把文學藝術與人性、人的本質、人道主義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二、 關于“文學是人學”的再思考

        新時期關于人性和人道主義與文學問題的討論,不僅正確評價了西方近現(xiàn)代文藝中的人道主義思想,而且也重新評價了五四新文學文論傳統(tǒng)的“人的文學”“人道主義文學”,也給予“文學是人學”正確評價。這些使我們能夠更加有利地批判繼承西方近現(xiàn)代文藝理論中的人道主義思想,也可以促進我們進一步繼承和發(fā)揚五四新文學文論傳統(tǒng)的“人的文學”“人道主義文學”的寶貴遺產,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學藝術的人學底蘊和內涵。在繼承發(fā)揚五四新文學文論傳統(tǒng)的“人的文學”“人道主義文學”時,我們應該注重以下的問題: 其一,五四新文學文論的“人的文學”“人道主義文學”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應該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其二,五四新文學文論的“人的文學”“人道主義文學”的啟蒙主義精神應該進一步落實到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其三,五四新文學文論的“人的文學”“人道主義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應該進一步深化拓展。這些問題已經有許多學者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述,我們也就此發(fā)表過一些意見,在此我們就不再贅述了。我們主要來探究一下“文學是人學”的命題。

        “文學是人學”的觀點在新時期的關于文學與人性和人道主義的討論中得到了公允的評價,對新時期文學理論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其實,“文學是人學”的命題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

        第一,“文學是人學”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命題,它只是大范圍地規(guī)定了文學的“對象”。它與“醫(yī)學是人學”之類的說法一樣,并不是一種精準的命題。從最寬泛的意義上來看,“人學”就是指“關于人類的學問或者學科”??墒牵思仁且环N物質的、肉體的存在,又是一種精神的、意識的存在,因此,“人學”就既可能是自然科學的學科或學問,又可能是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科或學問。那么,“文學是人學”中的“人學”究竟是關于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或者人文科學的學科或學問呢?那就需要具體的界定。而且,就是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中,這個“人學”,往往也與西方語言中的“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哲學人類學”“人本學”有某些交叉之處,或者說容易混淆。所以,“文學是人學”的命題,是一個比較籠統(tǒng)、模糊的命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澄清和探究,逐步使它成為一個精準的命題。

        第二,高爾基的“文學是人學”是把文學區(qū)別于地方志或者人種學。錢谷融根據(jù)高爾基的說法將它生發(fā)開來,最早在中國提出“文學是人學”的命題。高爾基提出“文學是人學”,并不是在嚴格的、給文學下定義的情況下說的,而是在把文學作為一種區(qū)別于“地方志”的“人文學科”的情況下說的。蘇聯(lián)偉大作家高爾基于1928年被選為蘇聯(lián)地方志學中央局成員,他在慶祝大會上致答詞,非常明確而又自豪地聲明: 我畢生所從事的工作“不是地方志學,而是人學”(張婷婷102)。后來在《論文學》(1930年)中又說:“我并不是要強迫文學擔負‘地方志’和人種學的任務,然而文學到底是要為認識生活這個事業(yè)服務的,它是時代的生活和情緒的歷史,因此,關于它所包括的現(xiàn)實究竟廣闊到什么程度的問題,是可以提出來的。”(102)后來在《談技藝》(1931年)中他又說:“不要以為我把文學貶低成了‘方志學’(順便說一句,‘方志學’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我認為這種文學是‘民學’,即人學的最好的源泉?!?102)由此可見,錢谷融當年引述高爾基提出“文學是人學”的做法,也并不是那么精準的,對于高爾基的原意似乎也有一些泛泛而談的理解和解釋。應該看到,高爾基把地方志、人種學、方志學與人學區(qū)別開來,是為說明文學應該是一種關于人和人類的人文科學,而不是一種關于人和人類的社會科學。因此,高爾基更多地強調了文學的人文科學的性質,更多地凸顯了文學藝術的精神性和思想性或意識性。

        第三,錢谷融的“文學是人學”主要是從文學創(chuàng)作論的角度提出來的,本來還應該進一步深化、細化,可是,它一出來就遭遇了打棍子的致命批判,這使得這一論述并沒有得以完善。錢谷融先生于1957年寫的《論“文學是人學”》,從行文和主要內容來看,總體上是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出發(fā)的,盡管他也提到了“文學是人學”是一把“總鑰匙”,也認為是理論家必須掌握的鑰匙,然而,后面幾個部分的展開論述就主要都是在談文學創(chuàng)作問題,而且主要以中外作家的作品為例來進行論證。第一部分,主要談的是: 文學創(chuàng)作的對象和題材,主要是人,時時在行動中的人,處在各種各樣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的人,這才應該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對象和題材。第二部分主要談的是: 對于人的描寫,在文學中不僅是作為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同時也是文學的目的所在、任務所在。第三部分主要談的是: 人道主義精神對于文學作品的作用。第四部分主要談的是: 不但作品的歷史地位與社會意義可以從它描寫人、對待人的態(tài)度上來估量,就是各種創(chuàng)作方法之間的區(qū)別,也可以從它描寫人、對待人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不同上來加以說明。第五部分主要談的是: 蘇聯(lián)《共產黨人》雜志把典型歸結為一定社會歷史現(xiàn)象本質的理論并沒有就此死亡,從而談論文學作品的典型創(chuàng)作問題(錢谷融84—136)。由此可見,錢谷融先生當年的這篇文章主要就是從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些現(xiàn)象出發(fā)來談論文藝理論問題,也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理論問題,并運用高爾基的“文學是人學”命題來探論用人道主義精神來寫人、典型的重要性。但是,文章剛剛發(fā)表出來,就遭到了炮火猛烈的大批判,被打了一記悶棍,從此,“文學是人學”就在中國文藝理論界成為了修正主義文藝理論的標本。但是,實際上,“文學是人學”的命題并不是一個精準的文藝理論命題,它本來是應該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的,可是一出來就遭受了不幸的命運,被一棍子打死了。因而,“文學是人學”從此就成為了一個禁區(qū),無人再敢問津,就成為了一個修正主義、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文藝理論標本,從而被不斷批判,更加不能讓人去研究和探索了。

        實際上,“文學是人學”應該主要從文學與人文精神的關系的角度來加以理解和運用。也就是說,“文學是人學”是要強調文學應該具有最廣泛和最深邃的“人文精神”,而不僅僅在于突出: 文學應該主要寫人,應該從人的角度來再現(xiàn)和描繪自然界。從高爾基提出“文學是人學”的初衷來看,就是要強調文學并不是一種社會科學的“民族志”或者“人種志”,而是區(qū)別于這種“民族志”或者“人種志”的社會科學的“人文科學”。它主要不在于以“人”為主要描寫對象或者目的,而在于要在文學(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欣賞、文學理論、文學歷史等)中貫穿“人文精神”。按照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文藝理論的觀點來看,文學應該是“人文化成”的,也就是通過文學(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欣賞、文學理論、文學歷史等)使人真正成為人和成為真正的人。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人文”是與“天文”相對舉提出的,《周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阮元,《十三經注疏》37)意思是說: 剛柔相互交錯,這是天文現(xiàn)象;有文化知道止于禮義,這是人文現(xiàn)象。觀察天文現(xiàn)象,就可以明察時序變化;觀察人文現(xiàn)象,就可以教化成就天下的人。因此,“人文精神”就是使人成為真正的人的思想意識,而文學就應該滲透人文精神,把人教化成真正的人,即懂得人倫綱常的人。按照西方文藝復興傳統(tǒng)美學和文藝理論的觀點來看,文學應該是“人文主義”的,也就是要高揚人的權利、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反對神學和神授的君權,使人真正成為人,而不是神權和君權的附屬物。因此,“人文主義”就是使人真正成為人的思想意識體系,而文學應該滲透人文精神,使人真正成為人,也就是具有獨立人格、自由思想、全面發(fā)展的人。讓文學充滿人文精神(人文主義),這才是“文學是人學”的真正涵義。

        三、 關于“人道主義與文學”的再反思

        現(xiàn)在進一步再反思文學與人性和人道主義問題,我們應該真正樹立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人性和人道主義思想。

        首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人性和人道主義思想應該是與“以人民為中心”相一致的。其實錢谷融先生當年的文章就已經涉及這個問題,而且對此作了比較好的闡述。錢谷融說:

        這里,我就難免會遭到如下的許許多多的責難: 你是不是想用人道主義的原則來抹殺、推翻人民性原則和現(xiàn)實主義原則呢?你這種說法,是不是一種超階級的文學觀、一種近乎人性論的文學論呢?是不是等于否認了文學是階級斗爭的武器的說法呢?為了回答這些可能發(fā)生的責難,我必須作如下的聲明與辯解: 第一,如我上面所說,我決不是否認人民性原則和現(xiàn)實主義原則的重大意義,我只是認為這兩個原則不能作為評價文學作品的最根本的和普遍適用的原則。我也并不認為人道主義原則就是評價文學作品的唯一可靠的、充分有效的標準,而只是把它當作一個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標準。至于說到人道主義與人民性、人道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之間的關系,那么,我認為它們決不是互相對立的,而是有著異常緊密的聯(lián)系的??梢赃@樣說,人道主義是構成人民性與現(xiàn)實主義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哪兒沒有人道主義,哪兒也就不會有人民性和現(xiàn)實主義。第二,真正的人道主義者,必然是同情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而痛恨壓迫者和剝削者的,他必然會站在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一面來反對壓迫者和剝削者。所以,人道主義和階級觀點并不矛盾,和抽象的人性論倒是格格不入的。第三,文學既是人們的思想感情的反映,在階級社會里,就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性,就不可能完全超脫于階級斗爭之外,完全與階級斗爭無關,不管有一些人是怎樣竭力在反對這一點。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對于大部分古典作家來說,以至對于今天在世界范圍內的一些還沒有消除掉超階級的幻想的小資產階級作家來說,是并不能認為他們是有意識地把文學當作階級斗爭的武器來使用的。我們不能混淆了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區(qū)別,用我們對文學的看法,來代替了他們的看法。(錢谷融105—107)

        隨著中國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已經主要不再是階級斗爭,大規(guī)模的、疾風暴雨式的群眾性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了,毛澤東早在1956年就已經指出了這一點。中國共產黨十九大更加明確指出,中國當前社會的基本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因此,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決定文學藝術的方針時,就已經不再提“文藝從屬于政治,為政治服務”“文藝是階級斗爭的工具”等口號,而提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口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則進一步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這種變化恰好是與馬克思主義人性論和人道主義的中國化的當代歷史進程相一致的,也與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逐步過渡到合乎人性的社會進程是一致的,它是通向“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社會聯(lián)合體的必然階段?!耙匀嗣駷橹行摹钡奈乃嚴碚撍枷?,應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關于人性和人道主義的精準闡釋。文學藝術要反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性美、人道主義審美理想,自然就應該“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了解、體驗、研究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反映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熟悉人民的風俗習慣和語言表達,創(chuàng)造出無愧于時代的,為人民喜聞樂見的有思想、有溫度、有高度的,融合真善美的作品來,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美好的精神需要。

        其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人性和人道主義思想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黨的十八大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任務,努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全面建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全面培養(yǎng)“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24個字比較精準、明確、全面地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高度概括和凝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集中反映和濃縮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是與時俱進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包含和超越了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而且為進一步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定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取向。作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中國當代文學藝術,應該遵循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構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社會,培育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公民,充分發(fā)揮文學藝術的特殊作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文學藝術的獨特貢獻。

        再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人性和人道主義思想應該以培養(yǎng)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旨歸。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揚棄和消滅不合理的社會分工、私有制、異化的勞動,實現(xiàn)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經對共產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進行過論述。馬克思說:“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實現(xiàn)并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xiàn)的復歸。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中國作家協(xié)會 中央編譯局23)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艱苦奮斗,實現(xiàn)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我們已經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過70年的奮斗,中國人民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為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而努力。在這個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中,文學藝術的特殊任務和使命應該就是塑造社會主義新人。鄧小平在《第四次中國文代會上的祝詞》中指出:“我們的文藝,應當在描寫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豐碩的成果。要塑造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創(chuàng)業(yè)者,表現(xiàn)他們那種有革命理想和科學態(tài)度、有高尚情操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寬闊眼界和求實精神的嶄新面貌。要通過這些新人的形象,來激發(fā)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推動他們從事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歷史性創(chuàng)造活動?!?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文化組184)文藝的這種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任務,實際上也就是培育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為“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準備“每一個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這應該是文學藝術“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最根本的方面,也是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根本方面。因為離開了這種培育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努力奮斗的社會主義新人的任務,廢除不合理的社會分工、揚棄和消滅私有制、克服異化勞動、消滅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所有異化現(xiàn)象、建立“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一句空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共產黨宣言》才宣布“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可能最后解放無產階級自己”(《馬克思恩格斯文集》14)。解放全人類,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最根本的宗旨。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就曾經對共產主義社會中的文學藝術能夠全面自由發(fā)展人的作用給予了設想。他們說:“在共產主義的社會組織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藝術家屈從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現(xiàn)象無論如何會消失掉,個人局限于某一藝術領域,僅僅當一個畫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動的一種稱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職業(yè)發(fā)展的局限性和他對分工的依賴這一現(xiàn)象,也會消失掉。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中國作家協(xié)會 中央編譯局52)在共產主義社會里,由于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達,整個社會調節(jié)著人類的生產,人們有了大量的自由時間,可以從事科學、藝術等活動,從而可以逐步克服由于社會分工而帶來的地方局限性、民族局限性、職業(yè)局限性等等,而逐步得到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從而培育出許許多多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個人,使得整個社會的所有的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fā)展,所以,文學藝術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任務,應該是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最根本的任務。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說“文學是人學”,即文學是培育全面自由發(fā)展的人的學科。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恩斯特·卡西爾: 《人論》,甘陽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Cassier, Ernst.AnEssayonMan. Trans. Gan Yang.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85.]

        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 《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中卷,辛未艾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

        [Chernyshevsky, Nikolay Gavrilovich.ChernyshevskyonLiterature. Vol.2. Trans. Xin Weiai.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79.]

        中國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人性、異化、人道主義》。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1983年。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tudies.Marx,Engels,Lenin,andStalinonHumanity,Alienation,andHumanis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983.]

        中國作家協(xié)會 中央編譯局編: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北京: 作家出版社,2010年。

        [Chinese Writers Association, and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Bureau, eds.Marx,Engels,Lenin,andStalinonLiteratureandArt. Beijing: Writers Publishing House, 2010.]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II》。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

        [Editorial Board ofEncyclopediaofChina, ed.EncyclopediaofChina:PhilosophyII. Beijing: Encyclopedia of China Press, 1987.]

        胡喬木: 《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4年。

        [Hu, Qiaomu.OnHumanismandAlienation.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4.]

        蘇珊·朗格: 《藝術問題》,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Langer, Susan.ProblemsofArt. Trans. Teng Shouyao and Zhu Jiangyuan.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83.]

        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1年。

        [Marx, Karl, and Engels Friedrich.TheGermanIdeology.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61.]

        ——: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

        [- - -.CollectedWorksofMarxandEngels. Vol.2.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

        錢谷融: 《當代文藝問題十講》。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Qian, Gurong.TenLecturesonContemporaryLiteratureandArt.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4.]

        阮元: 《十三經注疏》下冊。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Ruan, Yuan.ThirteenConfucianClassicswithAnnotationsandCommentaries. Vol.2. Hangzhou: Zhejia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98.]

        ——: 《十三經注疏》。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 - -.ThirteenConfucianClassicswithAnnotationsandCommentaries.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7.]

        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文化組編: 《黨和國家領導人論文藝》。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1982年。

        [The Cultural Group of the Research Office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d.PartyandStateLeaders’CommentsonLiteratureandArt. Beijing: Cul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82.]

        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文集Ⅳ·天國就在你們心中》。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Tolstoy, Leo.CollectedEssaysofLeoTolstoy. Vol.IV:TheKingdomofGodIswithinYou. Changchun: Jil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5.]

        許慎: 《說文解字》。北京: 中華書局,1963年。

        [Xu, Shen.AnalyticalDictionaryofCharacter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3.]

        張婷婷: 《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第四部。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Zhang, Tingting.AHistoryofChineseScholarshiponLiteraryTheoryduringtheTwentiethCentury. Vol.4. Shanghai: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1.]

        張品興 喬繼堂主編: 《人生哲學寶庫》。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Zhang, Pinxing, and Qiao Jitang, eds.TreasuryofPhilosophyinLife. Beijing: China Radio and Television Publishing House, 1992.]

        周揚: 《周揚集》。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Zhou, Yang.SelectedWorksofZhouYang.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0.]

        猜你喜歡
        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康巴》:時代大裂變中的人性思考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14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我不”方顯人性溫度
        新產經(2018年3期)2018-12-27 11:14:16
        婚姻的盡頭,藏著人性的底色
        海峽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2:54
        對人性的重新審視與反思:論荒誕川劇《潘金蓮》
        功能與人性
        法律的人性基礎
        人間(2015年17期)2015-12-30 03:41:08
        大學生人性養(yǎng)成教育淺析
        亚洲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91老司机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桃色| 人妻丰满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日本爽快片18禁免费看| 国产无套视频在线观看香蕉|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含羞含羞草| 亚洲成人av在线蜜桃| 国产亚洲一本大道中文在线|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 欧美在线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日韩中文字幕版区一区二区三区| 东京热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av一区无码不卡毛片| 日本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动态图| av午夜久久蜜桃传媒软件|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下载|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发布白白色| 人妻丝袜中文无码av影音先锋专区| 色偷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国产闺蜜国产在线闺蜜|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一二三| 99爱这里只有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韩女优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一本一本久久久久a久久综合激情| 最新日本久久中文字幕| 99无码精品二区在线视频 | 毛片无码高潮喷白浆视频| 亚洲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 乱人伦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 日本红怡院东京热加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