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春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奠定良好學習基礎的關鍵時期。語文作為主要科目,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知識儲備、思維、觀念等,也影響著其他科目的學習。而小學生年紀尚小,對世界的認知有限,教師可以依據PCK理論,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學習情況,基于學生認知水平開展語文教學,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認知水平;PCK理論
[基金項目] 2018年度江蘇省連云港市“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PCK理論下小學語文教師學生知識發(fā)展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立項編號:C201809061)。
語文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基礎語言技能的課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價值觀念、文學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探索、認識世界的重要時期,其思維方式、認知水平與初、高中學生存在顯著差異。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也需正確認識這一點,依據PCK理念,基于學生認知水平來開展教學,積極探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的教學方式,將教材知識轉化為可被小學生理解的知識表現形式,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關注學生認知水平的重要性
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只有掌握了語文閱讀、寫作、表達等能力,才能看懂其他學科的教材知識并進行運用。教師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過于重視應試訓練,忽視教學方法的改革與調整,仍沿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導致學生興趣低、積極性差。而小學是學生接受系統(tǒng)教育的起始階段,學生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學生對教材知識理解困難。
隨著教育改革持續(xù)深入,小學教師越來越重視語文教學中的育人功能,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而不僅僅是傳承知識和應付考試。因此,教師需要摒棄傳統(tǒng)僵化的教學模式,從改變自身觀念開始,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掌握更多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提升自身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教學,深入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特點、認知水平,基于學生認知進行知識講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提升其課堂參與度,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趯W生認知開展教學,才能將教材知識與學生對生活、自然、社會的認知結合起來,真正理解語文知識中的豐富內涵,在培養(yǎng)語文技能的同時,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
二、基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更新教學理念,明晰教學指向
教學觀念是影響教師教學方式與教學質量的關鍵性因素。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僵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反復講解和反復練習來加深學生的記憶,卻缺乏對學生認知能力的了解,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基于學生認知開展語文教學,首先需要教師轉變自身教學觀念,積極了解和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教學工作提供指導。
如PCK理念中,教師需明確自身已掌握的學科知識,將其轉化為能夠被學生理解、接受和喜愛的表現形式。這需要教師明白“學生知識”的獨特價值與重要性,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過程、知識基礎,從而判斷教學內容中學生的理解難點、易錯點,基于此,明確語文課堂中應該“教什么,怎么教”。在PCK理念指導下,教師可以了解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適合小學生年齡段和認知能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方案,利用課堂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豐富教學手段,夯實基礎技能
小學生年紀尚小,對語文的了解與認知不足,知識基礎薄弱,在枯燥、單一的語文課堂中參與度低。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使其對趣味性、多樣性課堂的喜愛度更高。教師依據PCK理念,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情況和認知水平,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利用多媒體教學、角色扮演、游戲教學、情境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全面參與語文課堂,積極思考、理解,進行書面表達、口頭表達,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基礎技能。
例如,學習《晏子使楚》時,涉及的歷史知識較為久遠,其語言、用詞也相對復雜。教師在教學時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使教材知識能夠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與年齡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圖片、短視頻,營造課文中的情境和氛圍,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基于文章進行擴寫,如想象晏子去楚國前與齊王的對話,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寫作能力。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晏子、楚王、接待者、武士等角色來進行對話,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口語能力。
(三)融通生活實踐,增強理解能力
小學生眼界不夠寬闊,對世界的認知主要來源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將語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認知結合起來,可使學生基于熟悉的生活內容對語文知識進行思考、分析,降低理解難度,也能幫助學生將語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詠柳》時,教師可帶領學生來到室外觀察柳樹,或者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說出柳樹和樹葉的特點,進而引出古詩句,使學生能夠快速地將“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等詩句中描繪的景象與自身認知結合起來,產生認知。學習《春曉》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基于自身認知說出春天有哪些特點,如“冬眠的動物蘇醒了”“大地變綠了”“會下很多雨”“很多鮮花開放”等,讓學生盡情想象春天的景象。教師接著引出詩句,讓學生理解文章主題,從而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索的興趣。
(四)加強合作互動,有效解決問題
小學是學生思維和認知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互動不夠重視,學生對教師思維的依賴性強,自主思考、討論的機會較少,不利于學生思維和認知的發(fā)展。在語文課堂中加強合作互動符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和認知特點,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表達自身看法的機會,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幸福是什么》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互動,討論文中三位主人公的“幸福”有何共同點,并分享自己的感悟。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夠互相分享看法,了解更多的思維切入點,獲得更多的感悟和靈感,并自主進行整合,獲取更完善、準確的答案,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此外,教師也可以設計實踐活動,如通過繪畫、拍攝、手工的形式展現“幸?!?。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幸福的理解和認知。
(五)多元評價方式,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基于學生認知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反思,動態(tài)觀察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認知水平,反思課堂教學效果,不斷調整教學方案,使其更適合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教師也要重視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
小學生求知欲很強,同時也具有極強的表現欲,而教師的評價則引導著學生的發(fā)展方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包括生生互評、教師評價、班主任評價、家長評價等,在評價指標方面也應更為多元化、靈活化,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認知能力、知識基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例如,課堂小組活動后,教師不僅應對各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更應對小組學習過程、各成員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評價,對敢于表達、思維縝密、有合作意識、樂于助人、語言表達標準、書寫能力強等各類型的能力優(yōu)勢均予以贊揚和鼓勵,并指出不足之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基礎技能、思維能力,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
總而言之,小學生具有獨特的思維特點與認知特點,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依據PCK理論的指導,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特點設計教學方案,調整教學觀念、豐富教學形式、結合實際生活、加強合作互動、重視教學反思與評價,不斷提升語文教學質量,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以便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