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霞
(鎮(zhèn)江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目前治療膽囊疾病的主要術式,具有操作簡單、預后快和創(chuàng)傷性小等特點,相對于傳統(tǒng)手術而言,能夠有效改善癥狀,促進疾病康復[1]。但由于手術屬于侵入性操作,再加之大多數(shù)患者術前對于手術和疾病知識缺乏了解,常伴有焦慮、恐懼等情緒,術前強烈的應激反應會對手術開展造成影響,從而引起術后一些癥狀的發(fā)生,不利于疾病康復。所以,對于患者圍術期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顯得尤其重要。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對于患者圍術期采取中西醫(yī)結合護理,療效滿意,可有效促進排氣、排便,減少術后癥狀的發(fā)生,加快疾病康復[2]。因此,本次研究將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圍術期采取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并對其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情況如下。
納入對象為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60例患者,入組時根據(jù)數(shù)字盲選法,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50~78歲,平均(62.31±2.18)歲;另一組為實驗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50~76歲,平均(62.28±2.21)歲。對比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指導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告知患者病因和手術方案,加深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給予病情觀察、用藥指導、生活護理和健康宣教。實驗組則采取中西醫(yī)結合護理:(1)術前準備,術前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采取情志護理,主動與患者交流,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減少心理壓力,使患者保持身心放松,避免術中應激反應影響手術開展。同時,以保證充足睡眠。并要求患者術前10 h禁飲禁食。(2)術中護理,術中積極配合,及時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使用棉毯遮蓋非手術部位,注意保暖及保護患者隱私。針對情緒波動較大者,可通過聊天、播放音樂等形式,分散患者注意力,確保手術順利進行。(3)術后護理,術后觀察患者切口情況,監(jiān)測心率、血壓等指標給予氧氣吸入,對于意識清醒患者,及時告知手術結果。幫助患者取舒適臥位,指導患者早日下床活動,加快胃腸功能恢復。同時,評估患者術后疼痛情況,對于疼痛較重者,在遵醫(yī)囑情況下,可通過止痛藥物并結合中醫(yī)護理技術治療;而針對疼痛較輕者,則通過聊天、播放音樂等形式,分散注意力。此外,飲食上合理控制,從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可攝入高維生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飲食,忌肥甘厚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補充機體營養(yǎng)。(4)中醫(yī)護理:①耳穴貼壓,手術前,應根據(jù)患者情況采取耳穴貼壓,以保證患者睡眠質量,相關穴位一般有穴心、神門以及皮質下+撳針雙側內關穴;術后根據(jù)患者疼痛及腹脹、惡心嘔吐等情況,采取耳穴貼壓護理,選取神門、肝、膽、大腸、交感、胃等穴位,消毒耳廓,并將藥籽粘貼于選取穴位上,雙手輕壓,每次5~10分鐘,若患者伴有灼燒感、酸痛感即可停止,2 h重復1次[3]。②穴位按摩,術前對于右脅疼痛者選擇右側肝俞、右側膽俞、太沖、俠溪等穴,術中為避免嘔吐選擇內關、合谷等穴,右手拇指尖作為發(fā)力點,采取點、揉、按等方式,力度由輕到重,伴有酸脹感即可停止,每個穴位按壓3分鐘。③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取穴足三里、涌泉等穴,以達到溫經通絡,促進血液循環(huán),根據(jù)患者感受選擇電流強度,每次25分鐘,每日兩次。④中醫(yī)艾灸治療,取足三里穴,每次治療15分鐘,每日治療兩次,灸前評估是否有艾絨過敏和哮喘病史,艾灸時應注意聽取患者感受,觀察相關部位的皮膚情況,以降低燙傷風險。
對兩組臨床指標和術后療效及進行比較。臨床指標包括排氣、下床活動、排便和住院時間。療效分為顯效(生命體征穩(wěn)定,癥狀消失,無傷口感染情況)、有效(癥狀有所緩解,生命體征基本穩(wěn)定)和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分析,計量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檢驗標準P<0.05。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住院(d) 肛門排氣(h) 排便(h) 下床活動(h)實驗組 30 6.31±1.08 7.32±2.08 43.28±5.28 24.74±2.63對照組 30 7.18±1.26 9.87±3.27 46.38±5.12 27.17±3.29 t-2.871 3.604 2.309 3.160 P-0.006 0.001 0.025 0.003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微創(chuàng)手術,術后恢復快、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但受術前情緒波動、術中應激反應等因素影響,易引起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不利于術后康復[4]。以往,對于手術患者圍術期采取常規(guī)護理,但整體療效較差,術后腹脹、疼痛等較多,所以,逐漸對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起到減少術后一些癥狀發(fā)生,改善疾病預后的目的。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療效對比[n(%)]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措施,具有全面性、針對性,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jù),將中醫(yī)和西醫(yī)護理相結合,圍術期為患者采取一系列護理服務,以有效減少疼痛感,提高舒適度,促進疾病預后[5]。術前,全面評估患者情況,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減輕患者心理壓力,使患者保持身心放松,保證充足的睡眠,既能提高患者舒適度,又能減少術中應激反應。同時,加強術前補液治療,避免術中因體力不支影響手術開展[6]。術中及時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積極配合醫(yī)師操作,密切觀察患者情緒波動情況,若情緒波動較大,可通過轉移注意力法,緩解患者疼痛感。手術結束后,告知患者情況,加強疼痛干預和飲食指導,確保充足的營養(yǎng)補給,提高機體抵抗力。同時,再加以中醫(yī)耳穴貼壓、艾灸、穴位按摩和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選擇不同耳穴給予貼敷治療,起到疏肝利膽鎮(zhèn)痛的效果,而按摩不同穴位,則能疏肝解郁、舒筋活絡[7]。同時,再通過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調節(jié)臟腑氣機,有助于改善癥狀,促進疾病康復。本次研究結果報道,實驗組排氣、排便、下床活動和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短,且術后療效率也優(yōu)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相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0義(P<0.05)。可知,對于圍術期患者采取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其療效相對于常規(guī)護理而言,療效更佳,更有助于各項指標恢復,減輕疼痛感,提高治療效果,對于疾病預后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圍術期采取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效果滿意,既能改善癥狀,縮短排氣、住院時間,又能減少術后癥狀的發(fā)生,促進疾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