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龍 韓 旭
2017年2月,央視傾力打造的電視綜藝節(jié)目《朗讀者》一經播出,即獲得良好社會反響。 學術界同樣好評如潮,分別從傳播、文化、營銷、布景、主持、語言等角度切入,探討其成功之道。除以上研究角度之外,在講述到場嘉賓的人物故事時,編創(chuàng)人員所采用的多種故事化技巧,同樣具有較高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每個故事都有屬于自己的主人公, 他是故事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英雄人物。 所謂英雄人物, 是對于常人而言的,他既可以是人類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大人物”,也可以是完成了常人難以企及之事跡的“小人物”。成為故事中的英雄人物,自然與常人有所區(qū)別:
在故事中, 英雄人物要獲得讀者/觀眾認同與共鳴,既要具備常人難以企及的出色品質, 又要有某些人類共通的特性。
“每個聽眾或戲劇電影的觀眾,都被引領著對英雄產生認同感,……英雄需要具備出色的品質,這樣我們才想跟他一樣”。[1]《朗讀者》第二季中:
網絡作家唐家三少,高燒41 度仍堅持每天更新10000字的勤奮;翻譯家王智量,對俄語名著通篇背誦的嫻熟,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執(zhí)著;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第三次參加高考時廢寢忘食的拼搏。勤奮、嫻熟、執(zhí)著、拼搏……這些朗讀嘉賓身上閃映出的諸種品質,引起觀眾向往與認同。
同時,“英雄應該具備人類共通的品格、情感、和動機,……就像所有讓人印象深刻的藝術作品一樣, 英雄需要共性和獨特性,兩者缺一不可”。[2]朗讀者的觀眾發(fā)現(xiàn),那些熒幕上的“大人物”也會有與我們一樣的特性,平添真實與親切感:唐家三少頸椎活動受限,心有對職業(yè)病的擔憂;王智量對母親的感恩與愧疚;俞敏洪穿上一雙新涼鞋,會找同學炫耀;這些人類共通的特性,讓觀眾感覺真實貼近,愿意相信,進而產生認同感,持續(xù)關注人物命運。
“犧牲精神才是英雄真正的標志。犧牲精神也就是英雄為了理想或者集體利益而甘愿放棄對他來說某種寶貴的東西(也許是他的生命)”。[3]獲得觀眾認同之后,英雄人物所作所為如果僅僅局限于個人目標,會遜色很多,而和他人、集體、國家、民族聯(lián)系起來,便更能觸動觀眾心弦,發(fā)揮引領作用。
嘉賓徐國義為了國家體育事業(yè),犧牲了“要自己孩子”的機會,而把全部精力放在培養(yǎng)國奧游泳隊員上。來自普通家庭的果果父母,將女兒遺體捐獻,救助了五個瀕于絕望的家庭。這些人物的犧牲精神,使觀眾由衷欽仰,迅速產生認同感。
所謂故事,就是“讓帶有明確目標的某個人置身于越來越艱難的處境,看他如何走出這些困境”[4]。作為主人公的英雄人物選定之后, 編創(chuàng)人員就必須做到事先詳盡了解受邀嘉賓的方方面面,選擇其人生經歷中的精華,即那些困境時刻,展現(xiàn)在十幾分鐘的節(jié)目當中,通過主持人董卿恰當?shù)慕榻B、提問,由嘉賓親自分享他是如何堅持與奮斗,渡過那些困難時刻的,最終奉獻給觀眾的是感動和啟迪。
在網絡作家唐家三少作為朗讀嘉賓的一期節(jié)目中,董卿相繼提出三個問題
①“每天1 萬字的更新速度,你的身體會受影響嗎? ”
②“唯獨在2015年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意外? ”
③“你發(fā)了微博說,你不寫了? ”
隨著董卿的提問, 唐家三少的人生故事由成功的喜悅轉入低沉情緒,他面臨的三個困境:身體疲病!妻子患癌!放棄寫作?。繌纳眢w、情感,到精神,困境層層加深,而最終支撐他走出困境的方法是:“我能寫十四年,不只是因為堅持,也是因為熱愛。 ”實現(xiàn)夢想需要“堅持”與“熱愛”,正是本期故事中,最需要觀眾記住的關鍵詞。
“如果一個人物沒有遭遇考驗、危險、挑戰(zhàn)、險阻,沒有經歷過內心世界或者客觀世界, 或者兩者兼?zhèn)涞姆N種艱難曲折,這樣的人物是無法讓大家驚喜連連的。……而沖突與懸念則是你把故事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的創(chuàng)作工具”[5]。
故事中的英雄人物, 即主人公面臨的矛盾沖突有三種類型:與環(huán)境之間、與他人之間、自身內心沖突。節(jié)目編創(chuàng)人員的任務,就是將其提煉、強調出來,增強故事張力。改革家遲福林作為嘉賓的一期節(jié)目中,董卿即以三句主持人話語,將遲福林面臨的沖突強調出來:
①“當時的??谄鋵嵾€是很破舊。 ”
②“改革是很艱難的事,您遇到過什么風險? ”
③“海南的改革是一個前赴后繼的過程。 ”
隨著董卿的提問與引導, 遲福林曾經面臨的改革理想與海口落后現(xiàn)實之間、改革者與既得利益者之間、內心中受到的委屈與前輩的激勵之間,三種不同類型的沖突,連續(xù)出現(xiàn),共同增強著故事的張力。
沖突是懸念的基礎,有了沖突,便有了英雄人物能否化解沖突,能否最終實現(xiàn)目標的懸念,而懸念是觀眾樂于傾聽故事、收看節(jié)目的關鍵因素。 創(chuàng)作故事的一般規(guī)律中,關于整個故事的總懸念,必須從故事的開始階段就樹立起來,并且貫穿整個故事始終。
在淺閱讀時代,總懸念的設置要早、要快,明確提示給觀眾,像一個“鉤子”,勾住觀眾注意力。《朗讀者》中,總懸念的設置開門見山,干脆利落。在董卿為時30 秒,百字左右的開場辭中,既做到了簡練概括嘉賓生平,又快速向觀眾拋出了嘉賓故事的總懸念。
國家游泳隊教練員徐國義作為嘉賓的一期節(jié)目中,董卿的開場辭是:
“接下來我為大家請出的嘉賓,他自己并沒有孩子,但是卻有很多孩子稱他為‘爸爸’,在孩子們的嘴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而這些孩子們分別是葉詩文、傅園慧、徐嘉余、吳鵬、陳慧佳等等一個又一個閃亮的名字,所以他也被人們稱為是金牌教練、傳奇教練,讓我們掌聲歡迎朗讀者、來自國家游泳隊的——徐國義教練。 ”
在介紹徐國義身份、職業(yè)、成就等方面的同時,其中蘊含的總懸念是:徐國義為什么沒有自己的孩子?那些金牌運動員們?yōu)槭裁匆兴鞍职帧??這個總懸念設置之后,維持到故事結束,觀眾才獲得圓滿解答。
總懸念設置之后,不能立刻揭曉,那樣會變成自問自答,平鋪直敘,必須維持到故事高潮之后;但是,懸念長時間不得揭曉,觀眾就不能獲得破解懸念時的滿足感,失去耐心。解決之道是,設置若干個分懸念,環(huán)環(huán)相扣,隨著分懸念的不斷揭曉,導向總懸念的最終完全揭曉,故事也就隨之圓滿結束。在嘉賓徐國義一期中,編創(chuàng)人員有意設置的分懸念如下:
①如何培養(yǎng)弟子,度過瓶頸期?
②如何應對運動員的青春期,維持融洽關系?
③如何治療腦部腫瘤,度過備戰(zhàn)奧運的關鍵時段?
④徐國義住院,運動員們做了什么?
⑤為什么不要自己的孩子?
⑥妻子樓霞如何對待工作狂丈夫?
總、分懸念與故事之間三者的關系,用比喻的方法說明就是: 總懸念是發(fā)電廠, 分懸念是分布在各個街區(qū)的變電站,共同為故事情節(jié)的流動,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
在故事的結局階段,英雄人物成功擺脫了困境,化解了沖突,解答了懸念,但是,這些只是人物經歷的外部情節(jié),“真正重要的是內心游戲,它是主要角色的心路歷程以及是如何變化的。”[6]編創(chuàng)人員工作重點之一就是,明確揭示出人物的內心是如何完成轉變的。
故事中人物的內心轉變,通常是正向的蛻變,一個故事通常是“一個角色(通常是主角)在開始時被設定為存在一個內在缺陷,可能是男主角自私或者是女主角缺乏自信。隨著外部游戲的到來,這個角色的生活失去了平衡,逼著他去解決他的內在缺陷……最終都會以這個角色的成長——進化——為一個更好的人而結束。 ”[7]
《朗讀者》中:嘉賓俞敏洪認為,周圍的世界意味著痛苦,人是生活在痛苦中的, 這無疑是他內心中存在的一大缺憾。在節(jié)目進行中,這種缺憾一直伴隨他到高考,甚至是高考復讀一次之后,仍然沒有找到情況好轉的辦法。 而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他的蛻變注定會發(fā)生。俞敏洪第二次復讀前,母親到縣城為他報名,參加“高考補習班”,三天后母親冒著大雨,連夜趕回家,泥地里摔了四五次,推門進屋時,滿身泥污。 此情此景,徹底震動了俞敏洪的心靈:“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沒有別的選擇了。 最后我能考上北大,緣起就是那個晚上”。
此后,俞敏洪進入了一種“拼命狀態(tài)”,“在痛苦的世界中盡力而為”成為他人生的座右銘,更是解決故事開始階段人物缺憾的方法,最終憑借這一點,“能夠比較正常的,或者是比較快樂的度過一生”。
嘉賓惠英紅小時候家里長達十年的貧窮與離合, 給惠英紅幼小心靈帶來極大負面影響,她的蛻變,發(fā)生在患癌父親說出那句“不要怕,你做什么事情都是對的”之時。
綜上所述,《朗讀者》的成功,得益于對一般故事規(guī)律、技巧的遵循與應用。 “我們的神經系統(tǒng)本能地渴望故事”[8],理論與實踐共同說明:綜藝欄目創(chuàng)作,以及文化傳播領域從業(yè)者學會講故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而本文論述的幾條常用故事講述規(guī)律:選定英雄人物、設置困境磨難、強調矛盾沖突、制造連環(huán)懸念、展現(xiàn)內心蛻變,是搭建一個成功故事的骨架性策略。
注釋:
[1][2][3](美)克里斯托弗·沃格勒:《作家之旅》,第28、29 頁
[4][8](美)麗薩·克龍:《你能寫出好故事》,序言第2 頁、正文第5 頁
[5](美)詹姆斯·斯科特·貝爾:《沖突與懸念》,第3 頁
[6][7](美)Sandy Frank:《編劇的內心游戲》,第7、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