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一、讀懂題目,把握課文
人教版五年級課文《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寫得是作者季羨林曾經(jīng)兩次在德國看到的景象,描寫了不一樣的異國風情,表達了對“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人生境界的由衷贊美。課文題目就是對這種人文情懷的集中詮釋,指導學生讀懂題目,應該是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理解中心意思的很好的突破口。教學時,在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準題目的重音(“自己”“別人”)(你認為題目哪個詞語應該是重音?并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感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生活態(tài)度、人文情懷和人生境界。
給課文換個題目是引導學生抓住課文內容的好方法。如童話故事《去年的樹》可改為《與小鳥的X才話》,寫堪稱模范葉老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可改為《葉老邀我去做客》等等。需要明白的是改換題目只是抓住課文內容的一種手段而已,并不是原題目不好。因此,把原題目更換掉最后又要想辦法還回去,引導學生理解原題目的比喻象征強調等手法運用進而凸現(xiàn)中心意思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二、補寫詞句,加深理解
《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寫得是周瑜和諸葛亮在軍營中的對話,集中表現(xiàn)了周瑜借機刁難諸葛亮和諸葛亮胸有成竹痛快答應的心理,人物形象鮮明,躍然紙上。在寫法上主要通過“白描”來描寫語言,在人物神態(tài)表情動作描寫上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是引導學生通過補寫這部分內容進而幫助學生認識人物把握形象的好材料,通過補寫人物的神態(tài)表情動作,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通過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提高學生描寫人物的綜合能力,達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目的?!堵浠ㄉ芬晃闹性诿鑼懭宋锷駪B(tài)、動作方面“留白”很多,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補白”,加深課文理解體會人物感情體悟父親教義是個非常好時切人點。除了重點對全家人在議論花生是的神態(tài)表情動作“補白”外,還有一點就是把“說”換一種說法,如換成“問”“回答”“告訴”“吩咐”等詞語等。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童話故事《去年的樹》寫了一只小鳥為了尋找自己的好朋友大樹完成唱歌的諾言的事,贊揚了高尚的、令人蕩氣回腸的友情。在寫法上通過小鳥分別與大樹、樹根、大門和小姑娘對話展開,語言樸實無華,好多地方運用了白描,給讀者留有好多想象的空間,尤其是“人物”表情動作和心理方面。教學中,如果以此為突破點和抓手,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進行補充和填白,體會人物的“情真意濃,一諾千金、感人至深”的品質,不妨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舉例如下:
①補充表情神態(tài)。樹對小鳥(戀戀不舍、深情、眼含熱淚等)說再見了,小鳥!明年春天請你回來,還唱歌給我聽?!雹谘a充動作行為。鳥兒說完,向南方(一步三回頭、依依不舍等)飛去了。③補充所感所想。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它似乎看到了自己好朋友被熊熊大火燒得疼痛難忍,瑟瑟發(fā)抖,它心如刀絞?。苎a充續(xù)寫結果。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他飛回樹林里,看到樹根上面奇跡般長出新苗,它又堅持給小樹苗唱去年唱過的歌)。
三、景色描寫不是閑來之筆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十三課《釣魚的啟示》,通過寫父親吩咐我把在沒有開放垂釣時間釣到的大鱸魚放進湖里的事,告誡我: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教育我在生活中拒絕“誘惑”,鍛煉自己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做一個勇于道德實踐的人。文章采用第一人稱具體寫了釣到大辦魚的得意,父親要求放到湖里的委屈和“不容置疑”的無可奈何,突出了道德實踐的艱難。文章中還多次進行了夜晚景色的描寫,表面看起來似乎與表現(xiàn)這一主題關系不大,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實際上這些寫景的句子都是很好烘托人物當時心理,為突出“道德實踐難”這一客觀現(xiàn)實的。寫景共出現(xiàn)了五次之多,一是在把釣線拋了出去是寫到“晚霞輝映的湖面上漉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漣漪。不一會兒月亮升起來了,湖面變得銀光閃閃。”襯托出我和父親晚釣的愉快心情。釣到魚時“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睂懗隽宋野汛篝~收人囊中的得意。我乞求父親時寫到“我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希望父親答應把魚不放入湖中僥幸心理。放魚后“大辦魚有力地擺動著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又表現(xiàn)出我到手的鵪鶉不翼而飛的委屈和失落心情。文章最后回憶三十四年前寫到“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給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此處重提那個夜晚,襯托出我在父親的嚴格教育下受到教益事業(yè)有成的愜意和滿足心理。
四、由檢測題引發(fā)的思考
這是一道單項選擇題,題干為:( )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地方。選項為:A北京B臺灣C香港D上海,參考答案是A北京。這道題答案選擇哪一項都是正確。為什么會設計這么一道有漏洞的問題呢?我想與教材內容和出題者對教材理解錯誤有關。教材在《首都北京》一節(jié)中有這么一句話:北京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地方。由于出題人對內容片面理解,見樹木不見森林,將城市名稱設計為選項。重要的是出題人對“教材只不過是個例子”認識不到位,以教材教教材,以本為本理念在作祟?!袄印庇袃牲c需要注意:一是例子的代表性典型性,與其他同類型的有很多相似相近的地方;二是例子與其它有不同的地方,也就是差異性。因為相同,所以就可以引發(fā)開去,觸類旁通,知一隅而反三隅,知其一后還要知其二其三,知道北京還要知道其他同類也具有這種特性。因為不同,謹防忽視它們的相似性,帶來認識的錯誤。還有一點就是設計習題,將被檢測者放在更廣大的背景和群體里去審視,而不能僅僅局限在教材和五年級學生,使得測試題更有普適性更具絕對的真理性。否則就有可能出現(xiàn)這道題所出現(xiàn)的偽命題或紕漏的地方。
還有這樣一道縮句練習題:他那雙餓狼般的眼睛死盯著雨來。有兩種似乎都正確的答案,一種是“他盯著雨來。”另一種是“眼睛盯著雨來?!鼻罢叻险Z言習慣,一般來說不說“用嘴說話“用耳朵聽音樂”“用手提東西”而是說“他說話”“你聽音樂”“我麻利的把提東西”;后者更合乎句子內部的邏輯結構關系,直接的施事者就是“眼睛”,而“他”僅僅只表示領屬關系,是他的眼睛而不是我的眼睛而已。結合縮句的練習目的和縮句“還要是句子,保持原句的結構不變,意思基本不變”的基本要求,筆者認為在“語言習慣”和“邏輯關系”選擇上,前者要讓位后者,學會語言的正確表達和運用是第一位的,一個句子在語言習慣和邏輯關系發(fā)生沖突時,邏輯關系要服從語言習慣的,畢竟句子是用來表情達意的不是用來分析詞語之間關系的。因此“他盯著雨來”更符合這道縮句練習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