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舜
所謂“從眾”心理,就是大多數(shù)人說什么,就跟著說什么。所謂“反從眾”心理,就是大多數(shù)人說什么,我偏偏反對什么,自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一般情況下,“從眾”心理是有益的,如疫情期間“沒事不出門、出門戴口罩、進門勤洗手”,跟著絕大多數(shù)人響應國家政策是有益的。但是,“從眾”心理有時也有害處,比如跟著大多數(shù)人傳播不實消息。而且害處不少,如聽說雙黃連可以預防新冠肺炎,就趕緊搶購,弄得藥店“一藥難求”。
小學生如果盲目從眾,對于深層的問題缺乏獨立思考,不能另辟蹊徑,長期下去,不僅僅帶來個性思維的缺失,也是獨立思考品質(zhì)和鮮活思想的死亡。這種“從眾”心理蔓延到學習中,更是得不償失。當“統(tǒng)一、標準、整齊”流行,“個性、多元、創(chuàng)新”消失時,課堂的沉悶、無趣和低效也就在情理之中,這樣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一句空話。
同樣,“反從眾”心理既有好處也有壞處。適度的“反從眾”心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批判意識和嚴謹?shù)目茖W精神;但是,過分的“反從眾”就會讓人陷入自私、自大、固執(zhí)和偏激中。尤其在當下后疫情大背景下,“我就是不想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戴口罩”等“反從眾”心理有害無益。豈不知,就有一個市民因為不戴口罩去買菜,在短短的15秒內(nèi)感染了新冠肺炎,再小的概率在特殊情況下也會成為事實。
“從眾”心理是小學生的典型心理,“反從眾”心理是少數(shù)學生的心理,但每一個心理背后都存在學生個人的思想。因而,我們必須因人而異,注重一個“變”字,以多維因子促心理健康。如面對盲目從眾心理,教師應加以引導;面對過分“反從眾”心理,教師應“一對一”進行溝通交流……什么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團體情境法、音樂療法、同伴效應法、愉快教育法等,都可以因人而異,大膽一試,只要能真正促進學生擺脫從眾和反從眾心理的盲目,學習堅持獨立的思想和明晰的態(tài)度,主動融入集體的行列,這樣才能擁有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
曾經(jīng)有一個教師在教室中做了一個實驗:教師出示一個瓶子,告訴學生瓶子中有甜味(其實什么味道都沒有),然后讓學生聞。結果,一部分學生認為的確有甜味;另一些學生說什么都聞不到,沒有甜味;還有人猶豫不決。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出“從眾”心理和“反從眾”心理的特點。教師最后告誡學生們:“真的是這樣嗎?”“警惕,大多數(shù)人同意的并非是對的?!薄胺判恼f,哪怕你錯了,但你表達了自己的主見,這種精神難能可貴?!薄袄蠋煹囊庖娔憧梢苑瘩g,只要你有自己真正的理由?!苯處燁愃频囊I越多,越能抑制盲目的從眾心理和沒有反思的反從眾心理,培養(yǎng)孩子們的個性思考、多元思維和批判意識。
還有一個老師,制作了一些少數(shù)人和小區(qū)防疫值班人員打架的“反從眾”微視頻,并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們先在家中觀看并思考,然后在課堂上一起交流、印證、磋商、更正,以此讓不良的“從眾”和“反從眾”心理喪失了成長“土壤”。創(chuàng)客教育、大數(shù)據(jù)教育、“和教育”平臺、場館式學習等,都為抑制不良“從眾”和“反從眾”心理構建了更大的舞臺和空間。
這一切首先有賴于教師。教師應該扮演多種角色:一個積極的“引導者”——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一個冷靜的“終結者”——當學生人云亦云時,立即按下“暫停鍵”,促使學生說出另類答案;一個正確的“導航者”——引領學生從一些錯誤的“從眾”或“反從眾”心理中走出來,擁有更健康的心理。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河西堡第一小學,金昌,737200)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