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紅 錢坤鵬 梁帆
【摘? ? 要】5G時代,數(shù)據(jù)傳輸速度的大幅提升,為廣電媒體融合發(fā)展提供更多機遇。推行“VR+廣電”模式,開展VR新聞報道,成為廣電媒體不斷探索的新領域。本文搜集整理央視新聞客戶端《VR頻道》欄目發(fā)布的全部VR新聞共43篇,從報道數(shù)量、報道種類、報道主題、報道內容、VR形式、發(fā)布時間等進行歸納與統(tǒng)計分析,從而概括出《VR頻道》的傳播特征與不足,并對廣電媒體VR新聞未來發(fā)展提出改進策略。
【關鍵詞】5G時代;VR新聞; VR頻道;沉浸式新聞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5G應用背景下廣電媒體融合的路徑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19BXW004。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lián)通、中國廣電發(fā)放5G商用牌照。中國廣電獲得 5G 牌照,是廣電發(fā)展的一次新機遇,對于深化廣電媒體融合起到一定助推作用。
VR視頻又稱全景視頻,可以讓觀者360度自由觀看,有較強的交互性,提供沉浸式體驗。但VR視頻容量較大,4K是最基礎保障,甚至需要達到8K清晰效果,速率一直以來成為制約VR視頻快速發(fā)展的瓶頸。5G時代,信息傳播具有高速率、低時延、高可靠性,傳輸速率比4G提高百倍。這種通信技術的變革,為VR視頻的傳播提供了幫助。
“VR新聞”,即虛擬現(xiàn)實新聞,是一種基于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1]用戶佩戴相關設備就可以置身于三維虛擬空間,獲得視覺聽覺觸覺的感知,仿佛身臨其境。
2019年2月19日,央視新聞客戶端正式推出了《VR頻道》,這一頻道借助VR的全新形式薈萃央視新聞VR精華報道,同時以新的形式播報VR視頻新聞及民俗、自然等。[2]在《VR頻道》中,每一篇報道都提供圖文超鏈接,允許受眾點擊超鏈接進入VR場景。VR場景可在手機上觀看,也可將手機插入VR眼鏡盒中進行沉浸式觀看。開通至今,其在新聞報道上制作精良,受眾逐漸增加,并在同類欄目中處于領先。隨著5G和VR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眾多廣電媒體在新聞報道上呈現(xiàn)出了VR新聞的應用趨勢。
一、央視新聞客戶端《VR頻道》的傳播特征
本文結合個案研究法,選取央視新聞客戶端《VR頻道》2016年4月2日至2020年3月1日共43篇VR新聞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一)報道數(shù)量
從2019年2月19日開通至今,《VR頻道》已發(fā)布43篇VR新聞報道,整體來說,報道數(shù)量較少,還未對普通大眾產(chǎn)生較大影響。其中,有30篇新聞報道在2019年發(fā)布,其次是于2016年及2018年各發(fā)布5篇,還有3篇暫不確定時間的報道??梢?,隨著近年來VR技術的火熱以及我國5G技術的發(fā)展與漸趨成熟,特別是從2019年6月6日國內5G牌照的正式發(fā)放,2019年更為重視VR新聞的傳播與發(fā)展。而在2016年我國“VR元年”至2018年,央視新聞對于VR新聞則是處于嘗試階段,僅僅停留在“試水”層面。該VR專欄的開通有助于VR新聞進行規(guī)?;?、專業(yè)化生產(chǎn)與傳播。
(二)報道種類
在43篇VR新聞報道中,筆者根據(jù)新聞發(fā)生地將其分為三個維度:國際性報道、全國性報道以及地方性報道。其中,地方性報道共17篇,占比40%,如《獨家VR:探島三沙24小時》;國際性報道13篇,占比30%,如《全景里約:記者帶你VR感受“里約一日漫游奇境”》;全國性報道13篇,占比30%,如《獨家:前所未有的震撼!VR帶你跟隨空軍“神兵天降”》??梢钥闯?,該頻道對于地方性報道更為青睞,在對受眾的選擇上也比較廣泛,在信息選取上有一定的多樣性。
在報道屬性方面,筆者將其分為描述性報道、深入解讀性報道及其他,前者對于事件只進行簡單展示,后者則分析事件的成因、意義及影響。經(jīng)過統(tǒng)計,描述性報道34篇,占比79%,如《VR全景!歡迎儀式上的“檢閱臺視角”》;解讀性報道8篇,占比19%,如《跟著總書記 走進世界第一大馬場》;其他如直播類報道1篇,占比2%,如《奧運VR:2016里約奧運會 體操男子決賽精彩集錦》。
可以看出,《VR頻道》依托VR技術作基礎,比較偏重于對新聞事件的描述,即通過虛擬技術來使受眾感知某種環(huán)境,使受眾產(chǎn)生“臨場感”,而對于新聞事件的原因、意義及影響等要素則不是很注重,[3]解讀性報道較少,但已有初步探索,即通過VR視頻中的畫面、解說或文字來呈現(xiàn)事件的原因與影響等,以此輔助VR新聞呈現(xiàn)更多的新聞要素。由此來看,《VR頻道》在新聞深度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報道主題
在43篇VR新聞報道中,根據(jù)主題可將其分為四個方面:自然與科技、重大時事、社會與民生、戰(zhàn)爭與災難。其中,自然與科技18篇,占比42%,如《VR視頻帶你一睹“中華神盾”真容》;重大時事15篇,占比35%,如《VR視頻:普京來了!快來看現(xiàn)場》;社會與民生6篇,占比14%,如《我是你的眼:總書記來到我們家!》 ;戰(zhàn)爭與災難4篇,占比9%,如《VR真實記錄:阿勒頗,從一座古城到一片廢墟》。
整體來看,《VR頻道》更側重于自然與科技主題的報道,這是因為虛擬技術更適用于環(huán)境景觀與科技成果展現(xiàn),選擇該主題可使得新聞的體驗感更好。其次,重大時事主題也較多,因為這類主題能夠引起媒體與人們的關注,而社會與民生、戰(zhàn)爭與災難主題較少,因其往往受到拍攝難度、周期與關注度的限制。
(四)報道內容
從報道內容來看,筆者結合主題劃分將其分為:旅游景觀類、時事政治類、軍事科技類、社會民生類、戰(zhàn)爭遺跡類、文教藝術類、體育現(xiàn)場類、會議展覽類。通過對報道內容的分析,旅游景觀類占比33%,共14篇;時事政治類13篇,占比30%;軍事科技類、社會民生類、戰(zhàn)爭遺跡類各4篇,各占比9%;文教藝術類2篇,占比4%;體育現(xiàn)場及會議展覽類各1篇,各占比2%??偟膩砜?,該頻道新聞報道的內容多集中于旅游景觀與時事政治方面,與報道題材選取相符,也涉及軍事科技、社會民生等多個方面。同時,在報道內容上呈現(xiàn)出了“聚焦”的趨勢,例如2016年聚焦戰(zhàn)爭遺跡的報道,而2019年多聚焦對時事政治的追蹤。
(五)VR形式
在VR形式方面,參考《VR技術在新聞實踐中的應用路徑與現(xiàn)實困境》一文后,將其呈現(xiàn)與表達形式分為三個維度:圖片式場景展現(xiàn)、視頻展演式深度報道、現(xiàn)場式直播報道,其中圖片式場景展現(xiàn)包含單一360度全景圖片與以剪接360度圖片為內容來制作的普通視頻。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在43篇VR新聞報道中,圖片式場景展現(xiàn)共23篇,占比53%;視頻展演式深度報道19篇,占比44%;現(xiàn)場直播報道1篇,占比2%。
圖片式場景展現(xiàn)由于其制作較簡單,時效性強,因此采用這種呈現(xiàn)方式最多,而視頻展演式深度報道由于其能夠豐富VR新聞的要素,起到一定的信息補充作用,而現(xiàn)場直播報道由于其設備、場地、人員、突發(fā)因素等較難調控,所以目前應用較少。
(六)發(fā)布時間
從發(fā)布時間來看,對新聞發(fā)布周期進行統(tǒng)計,再按事實發(fā)生與報道的時間差距分為:事件性、非事件性新聞。根據(jù)《VR頻道》所有報道的發(fā)布時間,其新聞報道整體上集中于2019年2月19日該頻道開通以后,因此此處主要分析2019年的發(fā)布時間規(guī)律。該頻道新聞發(fā)布周期并不固定,且呈現(xiàn)出系列報道“追蹤式”發(fā)布的情況。例如在2019年3月23日至4月25日期間,集中發(fā)布了系列報道“我是你的眼”,以此記錄我國時政要聞,尤其側重于我國與他國領導人跨國會談,將旅游景觀與時事政治相結合,謀求新聞價值與娛樂價值的融合傳達。戰(zhàn)爭與災難類報道多集中于2016年,這是由于受到當時VR新聞熱的影響,多關注戰(zhàn)爭與災難方面,而自2018年,該頻道則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我國時政、軍事及社會多個維度。
《VR頻道》中非事件性新聞27篇,占比63%;事件性新聞16篇,占比37%??梢钥闯?,《VR頻道》在新聞時效性上有所欠缺,基于VR新聞制作的難度及周期,多選擇時效性不強的題材,而事件性新聞也并非選擇突發(fā)性事件,而是有計劃地根據(jù)國家領導人跨國會談時間來進行簡單的全景圖片拍攝,在追求時效性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內容的深度挖掘。
二、央視新聞客戶端《VR頻道》存在的不足
(一)報道數(shù)量較少,難以長期吸引受眾
較之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該頻道新聞報道的數(shù)量較少,發(fā)布周期不固定,致使新聞發(fā)布頻率較低,目前暫未形成一定的新聞生產(chǎn)規(guī)模,因此難以長期吸引受眾進而形成更大的忠實關注群體;當受眾開始關注后,極易因長時間等待而消磨了觀看的欲望和耐心,長此以往,受眾對于《VR頻道》的信賴度也會降低。
(二)報道深度欠缺,新聞價值被弱化
《VR頻道》的新聞報道有近80%為描述性報道,只對新聞事件進行簡單展示,而解讀性報道占比不到20%,說明該頻道在報道的深入性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雖然VR新聞更為注重于沉浸式的體驗,但是新聞的深度對于核心價值的傳達、對受眾思維的拓展仍然十分必要。[4]
(三)報道選材受限,關注社會民生較少
從目前《VR頻道》所報道的題材來看,只有近14%的報道為社會民生方面。
大眾作為受眾的主體,大多數(shù)更關注社會民生方面發(fā)生的事情,甚至更為關注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新聞,而鑒于該頻道此類新聞報道的題材較少,隨之而來就會流失大批受眾。
(四)內容建設欠佳,音樂使用未系統(tǒng)化
通過對該頻道現(xiàn)有的報道分析,在報道的頁面中,敘述文字較少,只說明事件、時間、拍攝者。而點擊全景圖片或鏈接進行觀看后,圖片或視頻中的指示性以及拓展性文字也較少。
同時,該頻道在全景圖片或視頻中對于背景音樂的選用也未系統(tǒng)化,大多數(shù)全景圖片或視頻都沒有配樂,在視頻中也是用當事者或記者的原聲,這樣的設置在聽覺上弱化了受眾的觀看體驗。
(五)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傳播路徑較單一
目前VR形式主要以圖片式場景展現(xiàn)、視頻展演式深度報道、現(xiàn)場直播報道為主,在《VR頻道》中,這三種形式幾乎相互獨立,大多數(shù)報道基本只用一種形式呈現(xiàn)。同時,《VR頻道》的新聞傳播路徑較單一,基本上只通過客戶端與央視官網(wǎng)發(fā)布,而欠缺與新媒體平臺以及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的合作。
三、廣電媒體VR新聞未來發(fā)展策略
(一)優(yōu)化人員配置,提高新聞發(fā)布頻率
VR新聞制作難度大、周期長、耗資多,廣電媒體應壯大VR視頻的專業(yè)采編團隊、引進專業(yè)設備,并且在招募時側重技術且具備新聞專業(yè)知識的人才,才能將提高新聞發(fā)布頻率落到實處。另外,提升從業(yè)人員素質,把握好VR新聞的尺度,避免讓VR新聞成為泛娛樂化的工具。
(二)強調深度挖掘,注重新聞價值傳達
在一些重要或具有深層意義的VR新聞報道上應更為注重內容的深度和可挖掘性,廣電媒體不應只依賴于全景視角寬泛地傳達新聞要素,還應當對重要層面或細節(jié)加以解讀,啟發(fā)受眾的思考,強化VR新聞報道的價值,堅持以“工匠精神”對待VR新聞制作。
(三)堅持內容至上,強化用戶沉浸體驗
受時效性的影響,VR新聞對于題材的選擇受限,但可以在選材時保持高度的敏感,更多地將鏡頭轉向社會民生方面,以此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堅持“內容為王”原則,打造優(yōu)質的新聞精品,將每則報道中的文字適量增加,在全景圖片或視頻中適當加入解讀性或指示性文字,提升內容的豐富性與深度性。同時,廣電媒體在VR新聞報道的背景音樂選用上,可以選取適當?shù)呐錁芬约叭宋锿诼曇詮娀脩舻捏w驗感,調動用戶的視覺、聽覺、觸覺感官。
(四)嘗試跨界相融,助力新聞傳播效果
VR新聞作為一種新型的新聞報道方式,廣電媒體應該與各大新媒體平臺搭建互通平臺。[5]而且,其內容還可在各類媒體上同步傳播,吸引不同層面的受眾,比如在各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微博以及其他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進行傳播,且用戶可以進行評論與自行轉發(fā)。
(五)加強技術革新,著力提高觀看舒適度
當下廣電媒體VR新聞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技術和設備層面,要使VR新聞得到大眾的認可和廣泛接受,從技術革新上下功夫是關鍵,如何降低VR設備的價格,使得VR設備走進更多的家庭,還需要技術人員的努力和進一步的技術推廣。此外,技術革新也要為舒適度服務,從設備的“輕簡化”到體驗“舒適化”,鼓勵新聞媒體積極關注國際技術研究前沿,并引進先進的技術與生產(chǎn)模式,從而使普通受眾樂于使用VR設備。
結語
5G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視頻將是最主要的信息表達方式之一。廣電媒體與其他媒體相比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具有豐富的視頻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在5G技術的推動下,VR視頻創(chuàng)作傳播獲得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VR+廣電”模式為廣電媒體開拓了新的發(fā)展空間。5G時代廣電媒體應深入開展VR視頻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從而邁入媒體融合新階段。
注釋:
[1]溫震.新媒體時代下智能技術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J].有線電視技術,2017(09):69-70.
[2]張嵐.“浸媒體”時代如何用VR全景“玩轉新聞”[J].新興傳媒,2019(07):50-51.
[3]張佳妮.VR新聞對新聞報道的意義、局限與發(fā)展路徑[J].傳媒,2018(05):57-59.
[4]符紹強,夏落蘭.基于媒體融合的VR新聞研究[J].傳媒,2018(11):67-70.
[5]周文杰,王瑜.VR技術對傳統(tǒng)新聞傳播的補償性解讀[J].傳媒,2018(08):7-8.
(作者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