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琳
摘 要: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是支撐課程運行的前提,也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條件。挖掘可用的課程資源,圍繞幼兒經驗實現資源與游戲的有機融合,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關鍵,決定著幼兒園課程的質量。幼兒園自2016年申報《江沙資源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有效選擇與利用的研究》課題開始,借助周邊的本土資源,嘗試著應用到課程實施中去。以大班項目課程《一棵“老樹”》為例,詳細闡述了幼兒園通過一系列步驟借助資源審議來助力項目活動開展。
關鍵詞:課程資源;審議;幼兒活動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是支撐課程運行的前提,也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條件。挖掘可用的課程資源,圍繞幼兒經驗實現資源與游戲的有機融合,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關鍵,決定著幼兒園課程的質量。
我園自2016年申報《江沙資源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有效選擇與利用的研究》課題起,就一直在數量眾多、形態(tài)紛雜的各類資源中選擇適宜的、符合幼兒興趣和發(fā)展需要的教育資源。江沙資源指的是,地處長江流域周邊的自然、人文等本土資源,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ōu)勢,嘗試著把一些本土資源應用到課程實施中去,通過建立幼兒園優(yōu)質教育資源庫,改造幼兒的學習環(huán)境,豐富幼兒的游戲材料,滿足幼兒多樣化學習需求,正如南師大教授虞永平所說:“只有豐富適宜的資源才能帶來幼兒綜合、有效的學習?!?/p>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如何提供合適的江沙資源,既能滿足幼兒成長的需要,又能滿足《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目標達成的需要?審議,在江沙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以大班項目課程《一棵“老樹”》為例,我們通過以下步驟借助資源審議來助力項目活動開展。
一、資源審議聚焦幼兒經驗,以問題為支撐做好預設架構
江沙資源就是一個大寶庫,高價值的資源都需要教師有心挖掘、潛心開發(fā),才能形成有效的課程資源。資源審議不僅審議的是物質的、存在的資源,一個偶發(fā)的事件也可以是活動當中的資源。一種資源是否有價值,判斷的標準就是它是否能聚焦幼兒的經驗,順應幼兒的發(fā)展,對資源審議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要有問題意識。當幼兒對與資源互動產生興趣的時候,教師需要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經驗來分析與判斷,哪些問題是值得持續(xù)探索的,是適合幼兒發(fā)展,利于拓展其經驗的。當確定好了項目課程主題,教師就開始對整個活動進行預設:可利用的資源有哪些,引入方式是什么,主題目標怎么鏈接等,通過教師的審議,進一步明確在項目課程中資源開發(fā)與運用的思路,聚焦幼兒經驗,找到不斷擴展的相關資源,開展探索活動,提高活動的層次性和遞進性。
例如在大班項目課程《一棵“老樹”》的活動中,幼兒對校園里的一棵光禿禿的樹產生了興趣,幼兒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這棵樹是不是死了?為什么這棵樹最高卻沒有葉子?它樹枝上的小果果是什么?是蟲子害得它沒有樹葉的嗎?還有的幼兒看到“老樹”一片葉子也沒有覺得它老了,因為樹皮和奶奶的皮膚一樣摸起來很粗糙,這是屬于孩子們的已有經驗。從幼兒持續(xù)的議論來看,他們對這棵老樹有著很濃厚的興趣,究竟是什么導致了它身上沒有葉子或者是停止了生長,對幼兒來說很有探究的價值。所以,年級組的老師便聚在一起商討,后續(xù)應該提供哪些資源?這些資源會被幼兒很好地利用嗎?幼兒在利用資源的過程中還可能會有哪些新發(fā)現、新問題、新經驗……只有對這些問題不斷關注、不斷追問,才能在審議的過程中逐漸明晰課程資源對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潛在價值。
二、資源審議實行多方參與,以目標為導向做好價值判斷
資源審議的過程是群策群力的過程,它可能需要教師、保育老師、行政人員、幼兒以及家長等一起參與,資源審議的主體是教師,但其他人員的參與也十分重要,不同人員的思考方式、生活經驗、專業(yè)特長等各有差異,因而對資源的提供、方式的轉換、解決的策略,以及資源在幼兒活動中的運用也各有想法。但是,我們實行多方參與審議,并不是每次都必須是全員參與,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資源、不同審議目的,開展不同的資源審議,獲得更廣泛的信息。
比如在大班項目課程《一棵“老樹”》的活動中,對于幼兒爭論的“這棵樹到底是‘老了還是‘死了”的問題,老師一開始把它定義成“死了”,但是孩子們似乎并不買賬,一直爭論不休。于是教師就向行政人員求助,怎么解決這個爭執(zhí),園長提了幾個問題讓老師思考:幼兒爭論就一定表示不好嗎?他們爭論的點在哪?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這位老師一下就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組織幼兒開展了一場投票辯論賽,讓幼兒圍繞自己的觀察,說出理由。幼兒嘗試用自己的理由去說服對手,有的說:葉子是因為樹生病了才沒有生長;還有的說:因為樹已經死了才造成葉子不會再長;這時立即有另一個幼兒出來反駁:如果樹死了,為什么不倒?幼兒在辯論的過程中互相傳達自己的已有經驗,并在這個過程中思維不斷碰撞,結合別人的經驗,產生自己的新經驗,對大樹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提高了語言表達和社會交往能力。
再比如這個活動中,幼兒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爭辯,他們想要準確的答案,于是老師引導幼兒向爸爸媽媽求助,并在家長群中提出這個問題,邀請家長共同想辦法提供幫助。有的家長和孩子一起上網查資料,但是方法比較煩瑣,不方便;有的家長表示可以請種植花草的人進行解答;還有的家長說,就請綠化辦的工作人員吧,這樣更專業(yè),并表示他可以聯(lián)系專業(yè)人士。過了幾天,專家真的來了,幼兒管他叫“大樹爺爺”,“大樹爺爺”很輕松地就解決了困擾孩子們很久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教師審議也好,家長審議也好,始終圍繞著幼兒的發(fā)展目標,對某個或某類資源進行價值分析與篩選,探討資源中所隱含的經驗線索。
三、資源審議著眼幼兒發(fā)展,以適宜為主線做好深度探究
江沙資源審議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始終是幼兒,在關注資源本身的特質、獲取方式等問題的基礎上,進行資源審議能讓我們更加關注幼兒的學習方式、幼兒的經驗變化。觀察、審議資源是如何引發(fā)幼兒學習、如何轉化為幼兒經驗的。
我們收集的資源是為了幫助幼兒有效地解決探索中出現的問題,引發(fā)深度學習。而進行資源審議,能幫助教師通過對幼兒行為的分析、老師之間思想的碰撞,探討出一系列解決問題的策略,再經過比較、分析,篩選出較為合理有效的策略。
例如在活動中,對于同一棵樹,每個幼兒觀察和感知的側重點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幼兒關注的是“這棵樹有多高”,有的幼兒關注的則是“它有多粗”,有了目標,他們分頭開始行動。一開始,教室里的每個區(qū)都有積木長條、繩子、薯條、紙盒、直尺等,由于是分頭行動,所以幼兒都忙著爭搶材料,造成了測量樹高的材料不夠,測量樹圍的對結果的多樣性不滿意。于是教師把這個問題分享到年級組進行審議,老師建議:(1)材料可以共享,一項測完了再測另一項,解決材料不夠的問題;(2)對于測量,應該用什么工具、材料合適?用什么方法測量?測量的起點和終點在哪里?不同的測量工具結果是否一致?這些問題都可以拋給幼兒,讓他們運用已有經驗嘗試解決。
于是,老師調整了實施策略后發(fā)現,幼兒能夠自己探索出:一樣材質的物品按照一樣的規(guī)律擺放在測量中會更準確;卷尺比直尺更適合測量圓的物品……有個孩子甚至還從家里拿來了一架玩具直升機,帶著繩子飛到與樹一樣高的地方,然后開始用材料測量。
這些幼兒探索的過程是他們深度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充分利用資源、實現資源利用最優(yōu)化的動態(tài)過程。
四、資源審議注重梳理反思,以調整為策略做好資源累積
活動結束后開展資源審議,有助于教師進一步反思整個活動開展中資源的運用情況,審視已經開發(fā)運用的資源:用了哪些資源、這些資源是怎么收集來的、是否已經在資源庫中、運用是否有效、是否追隨幼兒的發(fā)展、達成了哪些發(fā)展目標,這些梳理能讓我們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資源庫,為以后的活動提供有力支撐。
例如在大班項目課程《一棵“老樹”》開展后我們發(fā)現,一棵不長葉子的樹也能成為幼兒探索的課程資源,后續(xù)教師還對“要不要砍掉這棵樹”進行了探討,有的認為:可以砍掉,并用來裝飾環(huán)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還有的認為:可以不用砍,這棵樹引發(fā)了這么多的深度學習,有它存在的價值,也可以看看小班、中班的孩子會產生什么樣的興趣。最終,大家都一致同意第二種方案,但是前提是一定要保證這棵樹是安全的。由此可見,自然資源不僅僅是觀賞和種植,幼兒通過使用工具和操作材料獲得經驗,這要比只是觀察、欣賞、種植和辨認更有價值。
我們的課程資源庫不斷充實,教師的目光不再把資源的運用局限于集體活動,而是更加關注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兒的活動不斷豐富,教師、家長也對幼兒的活動充滿了興趣。將資源在運用過程中班本化、個別化了,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也就提升了。
江沙資源無處不在,如何把江沙資源生成幼兒活動,讓“物”的形態(tài)課程最終轉化為“精神”形態(tài)的幼兒經驗,這需要我們進行細致的審議,讓課程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秦紅.資源審議圍著兒童經驗轉[N].中國教育報,2019-3-24(03).
[2]虞永平,張斌.從課程資源到兒童經驗[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