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鵬 孫建冰 花妙林
(復旦大學體育教學部 上海 200438)
近年來,高校成為了龍獅運動發(fā)展的前沿陣地,龍獅課也不斷的被納為高校體育課程之一。“龍獅運動”課程分為舞龍與舞獅兩部分,課程分為基礎教學與拓展教學兩部分,既包含了技術教學也有理論教學。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掌握龍獅運動技能以及了解龍獅文化。
基于“以學為中心”的理念,課程重心將由教師逐漸轉變?yōu)閷W生。課程依據“一致性構建”原則[1]和“整合性課程設計”[2]理論基礎進行了重新設計,將學習目標、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三者重新設計與規(guī)劃,以更好地促進教學效果。為進一步推動龍獅課程在高校的改革與發(fā)展,對上海市某高校龍獅課程改革效果進行問卷調查與分析,全面的掌握課程改革可取之處與問題所在,同時也為龍獅運動在高校開展提供參考。課程第一學期為南獅教學,第二學期為舞龍教學。本次研究以第一學期南獅教學為著手點,通過第一個學期學生對課程的評價來反饋課程改革的成效,為第二學期教學改革做引導。
采用整群抽樣,將上海某高校大學2019 年“龍獅運動”課程的114 名本課程全部納入調查。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在課程結束最后一周,學生通過掃面問卷星二維碼進行問卷填寫。
問卷設計基于龍獅課程自身情況以及“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同時參考相關專家意見進行設計。問卷主要由“課程滿意度”(9 個條目)、“龍獅文化認知、文化自信的提高”(6 個條目)、“課堂獲得感”(8 個條目)三個維度組成,每個條目分為五級選項,從“不滿意”到“非常滿意”分別對應1 分至5 分。量表的總體的Cronbach 系數為0.942,內部一致性較好;效度檢驗采用專家評價:認同率達到100%,符合統計學社會調查研究需要。
龍獅課程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教學內容、教學器材等方面都還未完全滿足學生需求,本次改革借鑒以往的教學經驗,對課程大綱教學內容數量、難度、考評方式以及器材都進行了相應的改進,一方面促進課程與學生的相適應,另一方面也為課程改革做鋪墊。
從表1 中可知:學生對第一學期的龍獅課程整體滿意度“非常滿意”的占比76.32%,“較為滿意”的占比21.93%,“一般滿意”的占比1.75%,“不太滿意”與“不滿意”占比0%??梢钥闯鰧W生對龍獅課成第一學期的南獅教學滿意度較高,“教學方法”“課堂氛圍”“教學效果”“學習效果”幾個方面滿意度與課程整體滿意度接近,“教學器材”“考試內容”“考試形式”“課程總體負荷”滿意度稍有降低。
課程中的南獅器材重量與課程總體負荷成正比關系,課程前期采用的南獅道具為三號成人獅(獅頭正面寬0.55 米,高0.5米,長0.7 米,重量約5 斤),獅子整體重量偏大,女生使用起來稍有些吃力,而在調查的學生中女生占比超過了50%。道具的重量另一方面也影響了“考試內容”與“考試形式”,如果考試內容偏多,在考試中,學生體力會消耗較多,對上肢力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考試形式的復雜與否,對于學生的身體負荷與心理負荷都有著很大影響。有學者認為人類的心理資源有著一定的容量,作業(yè)量越大,需要的心理資源越多,所以當考試難度增加,相應的心理資源消耗也會增加,[3]在關于學生體育課心理負荷的研究,也將對場地器材的適應程度作為一項指標。[4]所以,器材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課程教學的體驗感與滿意度,從表1 中也可以看出只有“課程教學器材”與“課程總體負荷”兩個條目中出現了“不太滿意”選項。此外,當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各方面都在下降,并且下降速率在不斷提高,在各項身體素質中力量素質是最弱的一項,[5]根據學生需求,我們將器材去成人化,更換器材規(guī)格為小三號,以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征。
表1 課程滿意評價
表2 對自身龍獅文化認知、文化自信評價
“龍獅文化認知、文化自信”主要涉及了“核心知識”與“志趣情懷”兩個目標。
從表2 可以看出從未了解過龍獅文化的學生,“非常符合”與“較為符合”的占比分別為58%和29%,說明多數的學生并未了解過龍獅文化,在此方面的文化積累是相對空缺的,這種情況對于龍獅文化的相關教學是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的,體育課程理論教學分配2 學時,是不能夠滿足理論教學需求的,關于龍獅起源、發(fā)展以及哲學思想方面,“非常滿意”占比分別為46%和28%,這也證明了理論教學效果相對較差,盡管本學期采用了白板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中為了彌補對理論教學的短板,引入“白板”教學工具,把部分理論龍獅知識與課程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這種方式大大增加了理論教學時間,改變了“教師講授”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但是通過調查數據來看,效果并不是非常明顯。這種結果也是與其內的,第一,學生對于體育課態(tài)度是存在爭議的,部分學生不重視體育課,相應的對于學習內容接受程度也是有限的;第二,實踐課中加入理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知識量,學生在學習技術的同時,接受理論知識是有一定的難度的,而且技術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多重任務操作。學習技術雖然是身體肌肉的記憶,但是前期也是需要大腦思考、記憶。第四條目中,“非常符合”和“較為符合”的占比分別為50.88%和43.86%,說明大部分學生是能夠了解與掌握龍獅禮儀,龍獅禮儀的教學從第一節(jié)課貫穿至最后一節(jié)課,是龍獅文化教學的重點,考試中也需要將龍獅禮儀表現出來。第五條目中,“非常符合”和“較為符合”的占比分別為67.54%和25.44%,說明課程教學對“志趣情懷”這一目標是有幫助的,有助于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學生也參與到相應的社會服務中去,例如:參與龍獅社團,組織參與龍獅表演、參與對外國交流生、陽光之家指導等,實踐反饋結果與調查數據是相一致的。
“課堂獲得感”中涉及到了“學以致用”“觸類旁通”“人性維度”“志趣情懷”“學會學習”五個維度目標。從表3 可知:每個條目平均得分均在4.0 以上,處于“非常符合”與“較為符合”之間,說明學生學習后有著較好的課堂獲得感,以上五個維度目標有著較高的達成度。課堂學習活動主要增加了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與練習、團隊建設、視頻賞析等方式,課堂講授、視頻賞析對“觸類旁通”“學以致用”目標有著較好的幫助;“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與練習”“團隊建設”能夠促進學生認識自己、了解隊友,建立友誼,對“人性維度”和“志趣情懷”目標的完成有著較好的促進作用;課堂前后安排不同主體的作業(yè),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例如:結合自身專業(yè)談龍獅運動與發(fā)展、對龍獅運動中某個動作進行力學分析等,以幫助學生主動思考。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龍獅項目本身的教育價值;課程考核的內容與形式與進行相應改進,將以往單一的考試形式,改為1+1 模式,即一種固定模式考試,一種開放式考核,既包括了對核心知識的評測,也包括了對學以致用、學會學習等目標維度的評測,做到學習目標、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三要素的一致性,同時這種考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結課后將所學技術“打包帶走”。
表3 課堂獲得感評價
本次課程改革是基于“以學為中心”的理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促進了有意義學習。課程重新設計后,將龍獅運動本身教育價值與課程緊密結合,豐富了課程學習目標、學習活動以及學習測評,完成了一致性建構的課程設計,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第一學期南獅教學結束后,學生能夠參與相關的比賽與表演,說明課程教學對學生產生了較為有意義的影響;同時也為第二學習舞龍教學奠定了基礎,好的方面繼續(xù)沿用,實踐中不足之處,在后續(xù)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