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由此成為傳統(tǒng)主流媒體對外傳播的使命擔當。如何充分開掘廣播“心靈觸媒”的聲音優(yōu)勢講好中國故事是廣播人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而在廣播作品的眾多體裁中,廣播特寫因其尤為強調(diào)對聲音的開掘,成為國際廣播界鼓勵的作品類型,同時也是廣播媒體講故事時值得借鑒的創(chuàng)作方式。因此,本文以2020年亞廣聯(lián)視野獎獲獎廣播特寫《我在武漢92天》為例,探究廣播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策略。
《我在武漢92天》講述的是央廣記者郭靜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后武漢的所見所聞。作品素材聚焦于三類人物:醫(yī)生、患者和志愿者,這是抗擊疫情期間最重要、最被關注的三種身份,對他們的觀照能夠較為全面、立體地描繪出武漢抗疫圖景的主要方面。
在三種人物素材中,作品沒有停留在對“點”的關注,而是立足于人物的其中一點輻射開來,展現(xiàn)更為飽滿的人物形象,賦予故事多維度情感。如作品從張定宇作為金銀潭醫(yī)院院長在疫情暴發(fā)前后的行動出發(fā),輻射到他在深夜開車回家時因妻子染病哭泣的故事;從患者郝丹被治療的心路歷程出發(fā),輻射到他作為電臺主播以親身經(jīng)歷鼓舞武漢市民的故事;從“W大武漢緊急救援隊”志愿運送醫(yī)療物資、接送即將生產(chǎn)的孕婦出發(fā),輻射到成員王紫懿、王震相識相愛的故事等。這些素材并未局限于人物的某一個身份,而是在有側重的基礎上輻射出讓聽眾意想不到的“故事線條”,增加信息量的同時使故事維度發(fā)生著變化,不斷給予聽眾“新鮮感”,進而引發(fā)其難過、同情、振奮、溫暖等不同的情緒情感,從而克服廣播媒介因訴諸聲音、線性播出和伴隨收聽的特性使其不易抓住聽眾注意力的缺陷。
更重要的是,“點狀”素材體現(xiàn)著較強的宣傳意圖,即在為主題服務的目的下只截取素材的一面。這種主題“大于”素材的講故事方式是生硬的,不易在跨文化傳播中獲得理解和認同,甚至可能引起“對抗式解碼”的出現(xiàn)。而“輻射性”素材體現(xiàn)的是對素材本身的關注,這種關注因為能夠真切地呈現(xiàn)人、事和其所處的生活、社會等,往往使得聽眾產(chǎn)生真實感,從而避免對外傳播中“不想聽”“不相信”的現(xiàn)象。此外,《我在武漢92天》是圍繞人物類素材向外輻射的,而國外優(yōu)秀廣播特寫作品也幾乎毫無例外是聚焦人物內(nèi)心世界、關注人物命運的,這突顯著“輻射性”人物素材在廣播講好中國故事中的重要性。
《我在武漢92天》以時間順敘為敘事線索,以不同的人物故事為主要敘事內(nèi)容,“以線串塊”構成了作品簡單流暢的敘事結構,為聽眾以輕松狀態(tài)傾聽中國故事提供了便利。
《我在武漢92天》的敘事結構一方面采用了符合人們認知邏輯的順敘:武漢“封城”、記者前往武漢、武漢解封、記者離開武漢,這為故事的講述提供了參照,讓聽眾“有據(jù)可循”而不至混亂;另一方面,記者在武漢期間的故事結構弱化了時間的作用,而以人物經(jīng)歷為“故事塊”,突出其背后最有價值的片段,讓聽者易于捕捉到關鍵信息,如金銀潭醫(yī)院接收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的前前后后、鐘鳴等醫(yī)生在ICU的備受煎熬、志愿者汪勇接送第一位醫(yī)護人員的緊張不安等。第一敘事層讓聽眾能夠依靠時間去理解故事,第二敘事層使聽眾跳出時序限制而走進故事的內(nèi)核,這種清晰、流暢的結構安排雖然在表達的張力上較為薄弱,但卻能夠使聽眾的注意力集中于具有感染力的內(nèi)容本身。
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講清中國故事。在聲音稍縱即逝的廣播中,為制造懸念而重組故事自身的結構面臨著聽眾可能“聽不懂”“聽不下去”的問題,需要慎重。而具有流暢性的結構能夠“避廣播之短”,始終是廣播講好中國故事的一種高效表達方式。
《我在武漢92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敘事視角,這在標題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記者在其中完全公開自己的講述者身份,且并不是在亮明身份后就迅速隱匿起來,而是在同期聲和解說部分都突顯了“我”的主體地位?!拔摇痹诮庹f詞中出現(xiàn)了35次、作品約17%的篇幅為記者自身的心理感受和相關行動,可以說明這點。而這種記者深度介入作品的講述方式受到了亞廣聯(lián)評委的肯定。
第一人稱視角契合廣播媒介“面對面”交流的傳播方式。聽眾在接收廣播節(jié)目時,往往體會到“點對點”的傳播氛圍,第一人稱在這種氛圍中進一步拉近了傳者和聽眾的距離,使大眾傳播具有了人際傳播的形式,親密感隨之產(chǎn)生。尤其在跨文化傳播中,這一視角能夠巧妙地將中國故事轉換為“我”的故事,增加了認同的可能性?!段以谖錆h92天》實際上講述了中國抗疫故事,但全篇視角落在成長于武漢、工作在北京、因疫情重回故鄉(xiāng)的記者郭靜上,“軟化”了宏大敘事,使聽眾經(jīng)歷其所經(jīng)歷,將抽象變?yōu)榫唧w可感,進而再變?yōu)椤案型硎堋?。作品以“武漢對我是不一樣的地方”的開篇邀請聽眾進入記者的個體故事中,但其實是在引導聽眾沿著從“我”到“我的祖國”的方向進行解碼。
第一人稱視角天然適合于內(nèi)在情感和主觀感受的表達。相比于第三人稱視角的客觀,它的主觀性能夠容納大體量的內(nèi)心活動?!段以谖錆h92天》正是通過這種講述視角將記者的諸種感受、情感合理納入作品內(nèi)容:如“更強烈的恐懼感不在黑夜,而來自白天……偌大的城市,白天和黑夜一樣,死一般寂靜?!薄叭绻皇且驗橐咔?,我很難知道,在我熟悉的這座城市,有那么多可愛的、平凡的人?!薄渲?,看似個性化的感受往往最具有說服力。一方面,記者以自身為工具延伸了聽眾的感官,幫助其抵達故事核心,聽眾由此產(chǎn)生沉浸式體驗,仿佛置身于疫情中的武漢;另一方面,訴諸情感是在跨文化傳播中實現(xiàn)溝通交流的有效方式,因為恐懼、痛苦、感動等情感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不存在認知障礙,能夠引起廣泛共鳴。
事實上,中國獲國際獎的廣播特寫有很多都采用了第一人稱視角,如《一場特殊的音樂會》《傳唱到今天的千年史詩》《白發(fā)的期盼》《向天而歌》等,其中采用該視角中的自述家書方式進行講述的《走向正在消逝的冰川——寄自長江源的家書》還得到了亞廣聯(lián)評委“這一親切的敘述方式非常適合廣播媒體”的評價,足見這一視角在廣播講好中國故事中的適宜性。
以聲音符號構筑作品是廣播媒介區(qū)別于其他媒介的根本特性,對聲音符號,尤其是其中音響符號的使用直接影響著廣播講述中國故事的表現(xiàn)力?!段以谖錆h92天》的聲音形式豐富、來源多樣,通過捕捉到的典型音響用以敘事,值得借鑒。
從信息提示的層面講,ICU中儀器持續(xù)響起的“嘟嘟”聲、汪勇扯膠帶封住快遞包裹的“唰唰”聲等音響,通過在每個敘事段落開頭“先聲奪人”的方式表明著故事發(fā)生的空間、人物的身份,并配合著緊接其后的解說詞營造具有真實感的氛圍。然而,僅將音響置于敘事的輔助地位并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廣播聲音的優(yōu)勢和特色。《我在武漢92天》除恰當使用了提示性音響,在強調(diào)音響的主體敘事功能方面也起了示范作用。
武漢“封城”、哀悼默哀、城市解封,這三個重要事件均是由音響符號負責講述的:武漢漢口江漢關鐘聲和鳥鳴聲反映著“封城”后的安靜;抽泣的女孩跑到大街上,單調(diào)持續(xù)的鳴笛聲由遠及近,記錄的是2020年4月4日的武漢;伴隨著江漢關鐘聲的響起,人們的歡呼聲、掌聲此起彼伏,這是解封的瞬間。這些生動、典型卻不復雜的珍貴音響構筑起疫情中的武漢的城市聲景,以直接、有力的方式?jīng)_擊著聽眾,使其形成聲音記憶點,了解中國在這個特殊時期的真實面貌。此外,其記錄的是中國抗疫的歷史性瞬間,還具有文獻性價值。
除負責局部敘事,這部作品的音響使用還有一個鮮明特色:運用蒙太奇手法處理多聲源音響以推動作品的整體敘事。如它將源自新聞發(fā)布會、喇叭宣傳、市民采訪等的音響“無縫”剪接,把“目前已經(jīng)證實了有人傳人”“無特殊原因,市民不要離開武漢”“武漢快點好起來”等內(nèi)容一一呈現(xiàn),用41秒的時長交代武漢“封城”的“掠影”,推進作品迅速過渡到主體部分,同時以快節(jié)奏剪輯和“咚咚”的背景音效烘托了緊張氛圍。如作品還將記者此前采錄、制作的新聞音響拼接起來,內(nèi)容依次涉及雷神山建設、武昌方艙報道、江漢方艙休艙、陜西醫(yī)療隊回家等,簡潔、有針對性地介紹了武漢抗疫進行時的重點事件,并將作品時間“快進”到了全國哀悼日。
音響敘事而非以音響輔助敘事是國際廣播界認可的創(chuàng)作思維和手法,即不能僅靜止呈現(xiàn)音響,還應該讓音響“流動”起來構成敘事鏈,甚至進一步兼具表真、表情、表事的多重功能。因此,用音響講故事是廣播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路徑。
《我在武漢92天》正是在尊重廣播媒介特性的基礎上,運用跨文化背景下聽眾能夠互相溝通、理解的方式講述了中國的抗疫故事。從中可以看到,廣播作品應從“聲”的藝術表達力出發(fā),以“人”為聚焦點,以“情”為連接點,讓聲音里的中國被更多人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