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辰
據統(tǒng)計,摩托車、電動自行車、小汽車是導致交通事故死亡最多的車輛,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死亡事故中,約80%為顱腦損傷致死,汽車事故中有很多因為不系安全帶被甩出車外造成傷亡的事故。正確佩戴安全頭盔、規(guī)范使用安全帶能夠將交通事故死亡風險大幅降低,對保護群眾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交通法規(guī)中對安全頭盔和安全帶的使用有明文強制性規(guī)定,駕校教育源頭也高度重視。然而,在中國汽車社會高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戴頭盔、不系安全帶逐漸成為一種法不責眾的致命陋習。一方面,這反映了汽車社會的一些重要基礎法規(guī)被架空;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國汽車社會治理的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考量,小小的安全頭盔,簡單的三點式安全帶,都是人類在借助交通工具“提速”過程中,付出血的代價找到的呵護生命安全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安全裝置。安全帶早已通過法規(guī)和強制性標準成為隨車必備的安全配置,使用安全帶并不需要車主額外的支出;安全頭盔購置費用也不高。很多人之所以棄之不用,多是因為意識不到車禍后頭部遭受致命撞擊的可怕。
美國作家湯姆·范德比爾特曾經在《開車經濟學》中指出,研究顯示,不愛系安全帶的司機更喜歡冒險,他們被查獲的幾率很小,即便被查,他們下次依然會不系安全帶。經濟學家試圖用一個笑話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如果不系安全帶,那么你死于嚴重車禍的幾率會高出一倍。因此,不系安全帶和在你的方向盤上安裝一把匕首的效果是一樣的。
筆者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尋找困局的解決之道,一是提高對不系安全帶、不戴安全頭盔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借助高清探頭、現場執(zhí)法不讓“冒險司機”漏網;二是用好行為經濟學里助推的力量,加大宣傳普法力度,借助公益廣告、新媒體推送等多種形式,宣傳不系安全帶、不戴安全頭盔的致命危害,讓“冒險司機”意識到違法的代價有可能是自己的寶貴生命和家人傷痛欲絕的眼淚,意識到安全帶、安全頭盔是生命的守護神,更是家人沉甸甸的愛。
經濟學家還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要當心“最安全”心理中隱藏的危機。現代汽車工業(yè)促使各種主動、被動安全配置不斷升級,交通法規(guī)也日趨嚴格。當司機開著相較于過去更安全的車,也遵守交通法規(guī)系上安全帶或者戴上安全頭盔,一種“我現在非常安全”的心理效應往往會誘發(fā)冒險的駕駛行為,這種安全錯覺引發(fā)的風險偏好同樣值得警惕。心理學家杰拉德·王爾德將這種現象稱為“風險平衡”,這個理論指人們對于風險有一種“目標水準”。也就是俗話說的“按下葫蘆浮起瓢”。在道路上,如果預期收益開始增長,司機就會因此調整愿意承擔風險的高低。因此,說到底,“一盔一帶”只是交通安全教育的一個抓手,交通安全意識的全面深化不能止于“一盔一帶”。
筆者認為,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不能一陣風。有關部門應當建立長效化跟蹤監(jiān)測機制,定期向社會公布安全頭盔和安全帶使用率提升、降低交通事故傷亡率等大數據,像打擊酒駕、醉駕一樣持之不懈抓到底。同時,應當觸類旁通,排查更多的基礎安全隱患,例如適齡兒童乘車不用安全座椅、開車打手機刷微信等,結合每年“122交通安全日”宣傳主題進行階段性重點攻堅作戰(zhàn),助推中國汽車社會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