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靜亞
關心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辦好特殊教育,這些體現(xiàn)了我國教育改革過程中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特殊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兒童特殊教育是教育改革不斷發(fā)展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齡前兒童的特殊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如何做好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則是重中之重,做好特殊兒童家庭教育指導要以人為本,以父母為基礎,努力讓每一名特殊兒童享受平等的教育資源。
(一)給特殊兒童家長指明方向
很多特殊兒童家長在得知孩子情況后會茫然失措,當孩子經(jīng)過特殊教育評估后,家長就會恍然大悟。針對這些特殊兒童目前世界上并沒有一種有效的藥物或治療手段可以讓孩子恢復正常,唯一有事實證明且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康復。通過有效的特殊教育評估避免很多家長繼續(xù)走彎路,最大限度地為孩子在最佳康復期進行教育康復爭取了時間。另外,有效的特殊教育評估也能為家長提供孩子教育康復的計劃和方案,為家長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首先,通過有效的特殊教育評估,可以為特殊兒童提供符合特殊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教育安置形式和課程安排,避免因安排不當對特殊兒童造成更多的傷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學效果。其次,評估是一項非常專業(yè)的工作,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yè)素質(zhì)和業(yè)務能力。通過評估能夠激勵教師不斷進步,對學校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幫助。最后,特殊教育評估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現(xiàn)有的個別化計劃與學生目前學習狀況是否相匹配,如果不匹配,教師會及時調(diào)整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劃,確保教學效果,保證學校教學秩序有條不紊地進行,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zhì)量。
部分學者表示,在特殊兒童家庭教育中家長的參與度和滿意度較低,參與水平與家長的教育水平呈正相關。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孩子的行為屬于行為障礙,甚至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時會對兒童表現(xiàn)出溺愛心理,覺得孩子的行為是正常的。家長對特殊教育的觀念存在認識上的誤區(qū),缺乏適當引導,在教育教學中僅停留在表面。因此,學者呼吁家園合作,家長參與,共同承擔特殊兒童的教育,提升參與質(zhì)量。而目前的家園合作方式主要是家訪、幼兒園開放日、微信或電話聯(lián)系,缺少可行性的指導建議,家長參與模式較為單一,影響了家長參與的熱情與愿望。
(一)正確面對特殊兒童
對于處于因生理疾病導致障礙的兒童,家長要動之以情地去感化他們。很多幼兒對自己的疾病并不了解,他們在乎的是同伴投來的異樣眼光,同伴之間的交流。而家長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觀點。
首先,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疾病的原因,是先天遺傳還是后天因素導致的生理缺陷,讓他們能夠正確面對自己的疾病。
其次,要從人格上尊重他們。家長可以通過媒體、走訪殘疾人工廠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在這個社會中與他有相同生理缺陷的人大有人在,而且生活地很幸福。還可以觀看殘疾人運動會的形式告訴孩子,殘疾人也可以為國爭光,社會上對殘疾人是非常友善的,殘疾人是值得人們尊重的,糾正兒童對生理缺陷錯誤的認識。
最后,正常家庭孩子的家長要引導幼兒尊重和愛護身邊生理上有缺陷的同學,要助人為樂,懂得感恩,互幫互助。只有這樣,才能讓有生理缺陷的小朋友感受到同伴之間的關愛,才有助于他們健康成長。
(二)引導攻擊性行為障礙兒童
首先,通過環(huán)境的改變逐漸影響兒童,如提供寬敞舒適的游戲環(huán)境,減少攻擊性玩具(如玩具槍等),從而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可能發(fā)生的概率。
其次,說服教育,使兒童從心理上懂得什么是攻擊性行為,以便從意識上改正攻擊性傾向。兒童因其年齡小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教師應借助角色游戲,讓幼兒認識到對他人進行攻擊性行為是不好的事情。
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兒童故事來呈現(xiàn)攻擊性行為產(chǎn)生的后果、攻擊性行為帶來的危害等,讓幼兒從主觀方面理解攻擊性行為,并且不再發(fā)生攻擊性行為。
(三)創(chuàng)新家園合作模式
家園合作是幼兒園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障礙兒童的家園教育,有助于提升家長的參與水平,打破傳統(tǒng)的交流方式,邀請家長到幼兒園參與障礙兒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學習,開通家??祻推脚_、參與各類學科教學等舉措,著力提升家長特殊教育專業(y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