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秋梅 羅翠娟 楊慧歡 李少媚
腸梗阻是指因各類因素所致的腸內容物在腸道中運行受阻,腸內容物難以順利通向遠端而發(fā)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臨床表現主要以腹痛、腹脹、肛門停止排氣、嘔吐為主,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及生活質量[1-2]。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輔助治療應用于不完全性腸梗阻患兒療效較好,然而由于部分患兒在面對治療時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恐懼、緊張、擔憂等負面情緒,使得治療依從性較差,影響治療效果[3]。家屬與患兒相處時間最長,也是患兒最信賴的對象,通過積極調動家屬參與到護理工作中,有助于提高家屬對疾病治療的認知,從而借助家屬的力量對患兒進行健康教育,以此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幫助患兒盡早康復[4]。本研究探討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對患兒依從性的影響,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患兒68例,納入標準:符合不完全性腸梗阻診斷標準[5]:具有腹痛、腹脹、嘔吐、肛門排氣停止、排便停止等癥狀,腹部平片提示腸管擴張、階梯狀氣液平面;有保守治療指征;年齡1~8歲;均接受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輔助治療;經醫(yī)院道德倫理委員會批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腹膜刺激征;有手術指征;合并有心、肝、腎、肺嚴重障礙或惡性腫瘤;伴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有繼發(fā)嚴重感染、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將其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1~8歲,平均(6.74±1.31)歲;發(fā)病時間5~21 h,平均(9.67±2.14)h。觀察組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 1~8歲,平均(6.86±1.25)歲;發(fā)病時間5~23 h,平均(10.23±2.35)h。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患兒常規(guī)護理,囑患兒禁食水,行胃腸減壓,協助患兒排便,指導其家屬以順時針方向為其輕柔腹部,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監(jiān)督患兒完成治療,保持病房干凈整潔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工作的基礎上,給予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1)與家屬建立良好的互助關系。由責任護士根據患兒病情評估患兒及其家屬的需求,并向家屬解釋說明其參與到護理工作中的積極意義,與家屬建立合作互信的良好關系,向患兒與家屬介紹負面情緒、不良飲食習慣及生活行為對治療的影響,解釋嚴格按醫(yī)囑進行治療的重要性,引導家屬積極配合、參與到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輔助治療患兒的護理工作中。(2)疾病知識指導。成立健康教育小組,了解患兒身心、家庭及經濟狀況,給予家屬健康教育指導。向其普及不完全性腸梗阻的誘因以及臨床癥狀,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指導。向家屬講解不完全性腸梗阻的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輔助治療的原理、治療期間相關注意事項以及治療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指導方式主要有口頭講解、疾病知識宣傳手冊、集中培訓等。與家屬一起制作一系列卡通圖片,以兒童愉悅的方式告訴患兒不要害怕,讓其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并以兒童易懂的語言告訴其如何配合醫(yī)師和護士的各種治療和護理操作,才能盡快解除疼痛和不適的癥狀,交流時要細心、耐心,保持良好的溝通效果。(3)心理指導及情感支持。詳細告知家屬護理過程中應注意的具體事項,糾正其對治療的錯誤認識,消除其對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輔助治療及后續(xù)護理工作存在的擔憂及不安。由于患兒在接受治療時對醫(yī)護人員以及治療儀器易產生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應鼓勵家屬與患兒多溝通、接觸,密切了解患兒生理及心理變化,向患兒解釋治療的過程,可通過撫摸、音樂療法、轉移注意力法緩解患兒的不良情緒,指導家屬在精神、情感上給予患兒足夠的心理支持,以增強其治療信心,提高治療配合度。(4)護理專業(yè)知識指導。指導家屬正確協助患兒排便,由護士演示后讓家屬進行操作練習,直至家屬完全掌握為止。在治療期間可根據患兒愛好播放其喜歡的動畫片或音樂,以轉移患兒注意力,提高其治療依從性。(5)用藥指導。向家屬詳細介紹相關藥物名稱、用途、使用方法、使用時間及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等,在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輔助治療時,家屬協助醫(yī)護人員將中藥理療貼貼于患兒合適部位,期間安撫患兒,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6)撫觸指導。護士指導家屬對患兒進行撫觸及按摩,動作應輕柔,期間注意應不斷與患兒進行語言交流,使其心身放松,減輕其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兩組患兒均連續(xù)護理干預1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兒干預后各癥狀體征緩解率,癥狀包括腹痛腹脹、惡心嘔吐、便秘或停止排氣。(2)采用醫(yī)院自制的心理主觀感覺量表對兩組患兒的心理進行主觀測試,該量表將患兒心理狀態(tài)分為心理不穩(wěn)定、不愉悅、恐懼3種。每種分別對應7個條目,該量表主要評估內容為針對患兒的表情、肢體動作、與護士的互動情況,比較兩組患兒心理應激反應程度,量表總體Cronbach′s α系數為0.80,3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71、0.73、0.72。(3)比較兩組患兒對治療的依從性。治療依從性由家屬和護理人員共同評價[6],分為依從性好(患兒能配合進行治療及護理措施,無明顯抗拒反應)、依從性中等(患兒有抗拒反應,但經過干預能順利進行治療及護理措施)、依從性差(患兒對治療及護理措施均有明顯抗拒反應或行為)。(4)家屬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3個等級,于干預結束后發(fā)放滿意度調查問卷,共發(fā)放調查問卷68份,回收有效率100%。
2.1 干預后兩組患兒癥狀體征緩解率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兒腹痛、腹脹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后兩組患兒癥狀體征緩解率比較 例(%)
2.2 干預前后兩組患兒心理狀態(tài)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兒不穩(wěn)定、不愉悅、恐懼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兒心理狀態(tài)比較(例)
2.3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療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比較(例)
2.4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兒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比較(例)
傳統常規(guī)護理是由護士做出護理決策,屬于單向性護理行為,因而在護理過程中患者只能被動接受,這種模式不利于激發(fā)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對治療的積極性[7]。近年來,為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模式漸漸引起護理人員的關注。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模式作為一種雙向性護理活動,能夠充分體現護理模式中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理念。這是在整體護理的基礎上,由護理人員為家屬提供疾病知識、飲食習慣、心理干預等全方位的指導,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到護理管理中的一種模式[8],改變了既往“填鴨式”的護理教育模式,通過護士指導、家屬參與及患者配合等方式,調動患者治療的積極性及配合度,從而促進患者盡早康復,還能夠增進醫(yī)患人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對改善醫(yī)患關系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本研究中,由于患兒年齡較小,且對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輔助治療時所使用的治療儀器較為陌生,容易對醫(yī)護人員及治療環(huán)節(jié)有一定的緊張、恐懼情緒,僅靠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有限。家屬與患兒相處的時間最長,且患兒對家屬往往更為依賴、信任,通過家屬對患兒進行健康教育效果更佳,患兒更容易接受,有助于提升患兒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寧雪梅等[9]認為讓家屬參與到患兒護理工作中有利于激發(fā)家屬參與護理的意識及行為,對患兒的治療及護理工作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腹痛腹脹的緩解率、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更佳,表明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輔助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患兒的治療依從性,改善患兒心理狀態(tài),從而提高患兒治療效果,促進患兒康復??赡茉蛉缦拢?1)患兒由于年齡較小,對疾病認識有限,患兒對治療的認識主要源于家屬的講解,對照組中行常規(guī)護理時可能忽略了向患兒及其家屬傳遞有效的護理信息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得家屬與患兒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及護理,導致患兒治療依從性差,而在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模式的實施過程中,通過護士與家屬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家屬掌握了疾病知識以及治療期間注意事項,并將其及時告知患兒,因而讓患兒更愿意配合治療[10]。(2)不完全性腸梗阻患兒多伴有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使患兒感到十分難受,因而對疾病產生了負面情緒,而家屬是患兒最信賴的對象,家屬對于患兒的性格、生活方式等方面更為了解,能夠為患兒提供更為舒適的護理,減輕患兒抵觸情緒,改善患兒心理狀態(tài),有利于疾病的治療和病情的恢復[11]。
本研究還發(fā)現觀察組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提示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不完全性腸梗阻患兒的護理質量,最大限度滿足了患兒及其家屬的護理需求。這是因為在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模式實施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與家屬的有效互動,達到了護患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目的,增進了護患感情,從而提升了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人員的信賴感,對順利開展護理工作、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提升不完全性腸梗阻患兒治療依從性,改善患兒心理狀態(tài),促進患兒盡早康復,提高家屬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