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俊 劉川川 王先榮 金立民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腎內(nèi)科,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010017)
機體長時間高血糖癥狀會誘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其中較為常見且嚴重的一種則為糖尿病腎?。―N),此也為導致糖尿?。―M)患者喪失生命的主要原因。疾病慢性病變中,循環(huán)血液靜息性的血小板受生物因子、理化作用的影響,血小板中質(zhì)膜糖蛋白和顆粒膜糖蛋白快速出現(xiàn)結(jié)構(gòu)變化,進而變成活化血小板[1]。臨床多采用凝集試驗、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等方式測定活化血小板,雖有一定效果,但此類方式僅可半定量,標準化的難度較大,無法檢測出血小板活化量。因此,近年應(yīng)用中日益暴露出其缺陷。隨著各項醫(yī)學技術(shù)逐步改進,流式細胞儀、單克隆抗體等在臨床各疾病診治中得到應(yīng)用,可通過測定血小板表面活化抗原狀況,評估血小板活化狀況,試驗敏感性、特異性得到明顯提高?,F(xiàn)已有報告指出,通過測定DM并微血管病變患者的血CD62p、尿CD62p指標,利于評估病變[2]。但此方面報告較少,故本研究納入80例DM患者和25例健康者對比論述此點。
選取我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于2015年4月~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并納入25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80例DM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將其分DM組(共20例,AER<20μg/min)、DN微量白蛋白組(共20例,AER為20~200μg/min,DNI組)、DN大量白蛋白組(共20例,AER>200μg/min,DNII組)、DN尿毒癥組(尿毒癥組,共20例,腎功能降低至尿毒癥階段)。
DM組:年齡52~78歲,平均為(61.2±1.1)歲,女性9例,男性 11例;DNI組:年齡 51~77歲,平均為(61.5±1.2)歲,女性8例,男性12例;DNII組:年齡 52~78歲,平均為(61.8±1.2)歲,女性10例,男性10例;尿毒癥組:年齡53~79歲,平均為(61.8±1.2)歲,女性7例,男性13例。對照組:年齡52~78歲,平均為(62.3±1.2)歲,女性12例,男性13例,基本資料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
納入標準:①80例DM患者均滿足《2012年糖尿病診療指南》中DM判定標準;②研究方案經(jīng)醫(yī)院倫理會批準后實施;③患者均簽字同意此次檢測方式。
排除標準:①合并高血壓、急性代謝紊亂疾病者;②肝、心、腦功能異常者;③合并風濕性疾病、腫瘤等疾病者;④納入研究前3個月已使用治療腎功能藥物者;⑤納入研究前3個月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者,如復方丹參、阿司匹林、雙嘧達莫等;⑥中途脫落研究者。
抽取其空腹靜脈血液3mL、早晨尿液10mL,抗凝處理標本,離心處理10min,800r/min,分離上清,并裝入試管中,加入500u多聚甲醛2.5%,均勻混合,15min后,加入2mLPBS,離心處理10min,1500r/min,洗滌3次,再混入PBS,調(diào)備為血小板懸液,分裝到3支塑料試管,加入100μL血小板懸液,再加入CD62p 20μL,避光放置 15min,再加入 PBS 1mL,均勻混合后,待測。用流式細胞儀測定CD62p。
本研究中各檢測均由醫(yī)院檢驗科2名專業(yè)且工作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負責,若出現(xiàn)意見分歧則商討確定。比較各組血CD62P、尿CD62P陽性表達率。
比較血CD62P、尿CD62P陽性表達率,對照組低于DM組、DNI組、DNII組(<0.05);DNI組、DNII組高于 DM 組,尿毒癥組血CD62p陽性表達率低于對照組,低于DM組、DNI組、DNII組(<0.05)。DNI組與DNII組尿CD62p陽性表達率差異?。ǎ?.05);DNII組血CD62p陽性表達率高于DNI組(<0.05)。見表 1。
表1 比較血CD62p、尿CD62p指標 (±s)
表1 比較血CD62p、尿CD62p指標 (±s)
注:與對照組比較,1)<0.05;與 DM 組比較,2)<0.05;與DNI組比較,3)<0.05;與 DNII組比較,4)<0.05。
?
目前認為糖尿?。―M)發(fā)病與環(huán)境、自身免疫、遺傳等因素有關(guān),發(fā)病后,若得不到有效控制,機體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癥狀,血小板受血糖刺激,釋放量增高,激活血小板,對血小板生理功能有促進作用[3]。同時,因DM病情發(fā)展,多合并脂代謝異常,高脂血癥會加大血液黏稠度,會并發(fā)微血管病變。機體中部分毛細血管處于細小病變或破損中,存在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且內(nèi)皮組織、凝血過程中分泌的ATP血小板活化劑、凝血酶,對血小板活化有促進作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pulmonary surfactant,PS)、溶酶體蛋白GP53、血小板表面的α顆粒膜糖蛋白(GMP~140)附著在胞漿膜表面,加大纖維蛋白原暴露量,增高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Gp IIb/IIIa)復合物[4]?;罨“鍟r,釋放細胞內(nèi)容物到細胞外,參與組織修復、炎癥、凝血、止血過程,間接或直接對血管壁基質(zhì)和血管壁細胞,導致內(nèi)皮細胞紊亂,血管內(nèi)出現(xiàn)血栓和斑塊[5]。
血CD62p屬于黏附分子,主要因血管內(nèi)皮細胞、血小板合成,儲存在血管內(nèi)皮細胞和血小板小顆粒中,當刺激到內(nèi)皮或血小板活化時,血小板質(zhì)膜蛋白與顆粒膜兩者融合,出現(xiàn)在血小板表面。以往認為,導致尿毒癥者出血的主要原因為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指標降低,損傷到血管內(nèi)皮;近年報告稱,尿毒癥者出血原因為血小板功能異常,血CD62p可敏感且早期的評估血小板聚集、黏附功能[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DM者血、尿CD62p陽性表達率高于對照組,DNII組高于DNI組且均組高于DM組(<0.05);同時DNII組血CD62p陽性表達率高于DNI組(<0.05),說明且因病變的逐步發(fā)展,血小板活化有一定增高。本研究還表明,DN病變至尿毒癥時,尿毒癥組血CD62p陽性表達率低于對照組、DM組、DNI組、DNII組,表明病變發(fā)展至尿毒癥時,機體血小板活性降低,但仍需進一步探討相關(guān)機制。
綜上,尿毒癥患者機體中血小板活化降低,糖尿病者、糖尿病并微血管病變者隨病情變化體內(nèi)血小板活化均出現(xiàn)一定增強,臨床通過測定其血CD62p、尿CD62p指標,利于早期監(jiān)測和診斷糖尿病并微血管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