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甘肅蘭州,730030)
肺癌是惡性腫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化療是當前臨床上治療肺癌的主要方法,PICC置管技術是化學治療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技術,患者在住院期間,得益于醫(yī)護人員照料多無問題,對于處于肺癌化療PICC置管間歇期患者,自身的護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直接影響患者預后,常規(guī)護理對于間歇期化療患者干預效果并不理想,該研究旨在觀察個案管理應用于PICC置管肺癌化療患者中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收治的110例肺癌PICC置管化療間歇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55例,其中對照組男32例,女23例;年齡53~76,平均(64.19±6.08)歲;小學15例,中學22例,大專及以上18例。觀察組男34例,女21例;年齡50~78,平均(64.22±6.11)歲;小學17例,中學21例,大專及以上17例。兩組患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有可比性。
符合肺癌診斷標準[1],認知功能正常,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化療禁忌證,既往精神病史者,預計生存期<6月者,PICC置管禁忌證。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飲食及自我護理技巧,疏導患者負面情緒,出院時給予出院指導,定時隨訪。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個案管理。①建立小組:人員組成,主治醫(yī)師1名,護士長1名,主管護師2名,責任護士3名,入組人員進行培訓合格后上崗。②建立個人檔案,將患者病情,興趣愛好、檢查結果,認知程度、心理狀態(tài)等個人信息收集整理,納入個人檔案進行詳細記錄。③評估,對患者的自護能力、自我效能及對疾病的認知情況進行評估。④管理實施,依據(jù)對患者的評估情況制定個案管理方案,針對患者各項能力掌握的程度進行分級、強化干預,進行PICC置管護理知識培訓及實施。⑤干預檢測,定期對患者進行考核,考核內(nèi)容包括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患者的自護能力及面對疾病不同階段時的處理,對于正確的進行表揚,對于錯誤內(nèi)容進行強化。⑥出院隨訪,出院時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不定時進行抽查進行上門隨訪,建立微信群,定時進行自護能力知識推送,推送知識由科室主任審核通過后再進行發(fā)送,同時及時解答患者問題。
(1)自護能力:采用我院自制的化療間歇患者自護能力評分評價,其內(nèi)包含依從性、異常情況處置、自護信心及導管維護能力四項,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自護能力越佳;(2)自我效能:采用癌癥患者自我效能量表評分(SUPPH)評價,其內(nèi)包含生理效能(22項)及操作效能(7項)兩大項,分數(shù)越高自我效能越佳;(3)對比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fā)生率,感染發(fā)生率=發(fā)生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研究內(nèi)數(shù)據(jù)依據(jù)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處理,[n(%)]、(±s)表示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行2、檢驗,<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自護能力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自護能力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自護能力評分對比(±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0.05;與對照組比較,#<0.05。
?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UPPH評分較對照組患者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SUPPH評分對比 (±s,分)
表2 兩組SUPPH評分對比 (±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0.05;與對照組比較,#<0.05。
?
觀察組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率1.82%(1/55),對照組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率14.55%(8/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5.930,<0.05)。
當前,臨床上對于肺癌發(fā)生的確切病因并不明確,有研究指出[2],吸煙、環(huán)境因素、職業(yè)因素、肺部慢性疾病、遺傳、大氣污染等因素均是肺癌的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肺癌是惡性腫瘤中發(fā)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一種。肺癌的治療手段較多,化療是其中最為常用的一種,PICC置管是化療中常用的一種治療技術[3],能夠有效減少化療期間對機體的反復穿刺,避免外周靜脈損傷,更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為化療的進行提供科學而安全的靜脈途徑。
PICC置管的護理尤為重要,住院期間,在醫(yī)護人員干預下,能夠有效對PICC置管進行維護,避免感染發(fā)生,但是對于PICC置管間歇期患者,患者自身的護理能力直接影響PICC置管的維護效果[4]。該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患者的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且患者的SUPPH評分及自護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提示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增加個案護理能夠更為有效的降低患者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發(fā)生,與患者自護能力及自我效能的提升有關。臨床分析認為,常規(guī)護理普遍性較強,但是其主要針對患者住院期間的PICC置管護理,對于處于間歇期的患者以指導為主,且對于患者自護能力并無監(jiān)管、檢查患者掌握情況的程序,無法保證患者對疾病及PICC置管護理知識的認知程度,患者在面對問題時無法有效及時進行解決,極易引起置管感染的發(fā)生,同時,患者自我效能感較低,會進一步加重這一情況,不利于患者預后[5]。隨著個案管理的應用,通過為患者建立個人檔案,收集患者相關信息,使醫(yī)護人員對于患者更為了解,明確患者面對周圍情況時的狀態(tài),了解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護能力,依據(jù)患者現(xiàn)有情況進行單對單干預,確保干預到位,促進患者自我效能感提升;同時對患者進行PICC置管護理知識培訓,定期對患者進行考核,確?;颊咦晕易o理能力提升,使患者在維護導管,面對異常情況時能夠及時自行解決;出院后建立微信群及不定時隨訪,既能夠抽查患者對導管維護的掌握情況,又能夠及時解決患者的難題,有效降低間歇期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fā)生率[6]。
綜上所述,通過個案管理可提升肺癌PICC置管化療間歇期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自我效能,有效降低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