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睿洋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期中,萬茜在表演中彈錯了吉他和弦,出現(xiàn)了比較大的舞臺事故。表演結(jié)束后,其他“姐姐”們?yōu)槿f茜鼓掌稱贊,萬茜則說自己表現(xiàn)不好,彈錯了。這時,王麗坤很自然地回應道:“我們都唱錯了,我也唱錯了?!?/p>
這一回應是如此自然,對于王麗坤來說似乎是脫口而出,在我們觀眾看來也毫無違和之處。仔細想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經(jīng)常比慘:當別人向我們抱怨他們的艱難時,我們以自己的痛苦作為回應。甚至可以說,比慘是社交中回應傾訴不幸的一種“標準模式”。
為什么我們?nèi)绱藰酚诒葢K?比慘通常是社交性的,首先訴苦的一方通常是將自己的艱難作為談資,以此作為一種發(fā)泄;而另一方的比慘則是一種符合社交規(guī)范或禮儀的回應方式。
比慘最主要的目的當然是安慰對方,回應者比慘通常會使訴苦者感到更好受一些。為什么比慘會有這樣的效果?其中有兩種可能的機制。
一個與此類似的問題是:為什么有人和我們共同遭遇不幸時,我們會感覺比獨自遭遇不幸更好受一些?
作家周國平說: “ 不幸者需要同伴……受難者人數(shù)的增加仿佛減輕了不公正的程度?!∠鄳z的實質(zhì)未必是不幸者的彼此同情,而更是不幸者各以他人的不幸為自己的安慰,亦即幸災樂禍?!?/p>
人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社會比較,把自己和在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進行比較會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這種社會比較被稱為“下行社會比較”。如周國平所說,因為我們有一種“自我服務”的認知偏差,傾向于將自己的不幸更多歸因于外部因素(比如環(huán)境、運氣),而將他人的不幸歸因于內(nèi)部因素(比如能力、努力),所以即使我和你遭遇相同的不幸,我仍然可能進行下行社會比較,通過在心里“嘲笑”你而提升自己的自我價值感。這就是第一種心理機制——幸災樂禍。
除此之外,還存在另一種機制——通過與有同樣遭遇的人建立“社會聯(lián)結(jié)”,消除“個人中心”、對自身不幸獨特性的認知。也就是說,在遭遇不幸時,我本來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注在自己的不幸上,認為自己是世上唯一的不幸者,是最不幸的人,而當發(fā)現(xiàn)有人共享我的不幸時,我意識到我并不特殊,我可以和別人一樣從不幸中走出來。這一機制廣泛應用于團體心理治療中,“特殊化”自己的不幸會加深個體的消極感受,而在團體中分享不幸,消除這種特殊化,能極大緩解團體成員的消極感受。
研究發(fā)現(xiàn),自尊較低的人更傾向于在遭遇自我威脅(例如得到對于自身能力的差評)時,對他人的出丑表現(xiàn)出幸災樂禍。而高自尊者在遭遇自我威脅時則更傾向于關注、強化與他人的聯(lián)結(jié),尋求社會支持。
由此可以推論,如果訴苦者的自尊較低,聽到回應者的比慘時,可能會對他幸災樂禍;而如果訴苦者的自尊較高,可能會與回應者建立社會聯(lián)結(jié),嘗試一起走出不幸。無論通過何種機制,結(jié)果通常都是為訴苦者帶來寬慰。
情緒具有傳染性。對于幼兒來說,一個孩子的哭聲可能會“ 點燃” 一群孩子的哭聲;對于成年人來說,在他人訴苦時,我們會自然地“共情”,通過多種機制(包括下意識地模仿表情、評估對方的處境等)多多少少感到類似的消極情緒。由此,回應者進入一種以消極情緒為底色的模式,容易回想起自身的消極經(jīng)歷,并產(chǎn)生一種自動化的“發(fā)泄”沖動?!吧畋緛砭秃茈y,我也很難”的想法常常第一時間就會冒出來。
這時,回應者會評估這種發(fā)泄是否符合社會規(guī)范,這種評估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下意識的?;谏鐣W習,回應者發(fā)現(xiàn)這種發(fā)泄應該是訴苦者樂于接受的,因為之前自己向別人訴苦時,別人的比慘會讓自己感覺好些。因而,回應者不會對這種發(fā)泄加以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當回應者本來就心情不佳時,更有可能以比慘回應訴苦者,因為這時更容易回想起自身的消極經(jīng)歷。
可以說,比慘其實是一種情緒的人際調(diào)節(jié),社交性的比慘是一種自然地獲得和提供社會支持的方式,使回應者不至于因為共情而受到情緒方面的不利影響,同時也能獲得一定的安慰。
既然比慘能帶來雙贏的效果,那么是不是對于任何訴苦,比慘都是適宜的回應方式呢?并不是。當訴苦不再是社交性的,而發(fā)生在更親密的關系中,比慘可能帶來不利的后果。
設想一下:晚上下班回家,女朋友向你訴苦,說她的朋友情商太低,聊天中的措辭讓她很不舒服。你想也沒想,就說這太正常了,你前幾天也被一個朋友的話氣得夠戧,并開始詳細描述你遇到的情況。然后,女朋友就不理你了……
有時,在比較親密的關系中,訴苦的一方希望得到更多、更深入的共情,這時社交性的比慘模式就達不到要求了。因為回應者的比慘在訴苦者看來,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沒有給予訴苦者的情緒足夠的重視。由此可見,比慘雖然可以在一般的社交中帶來雙贏,但并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心,回應者并沒有為訴苦者付出多少真正的認知和情緒上的努力。
親密關系的維持需要更多的付出,坐享其成只會為雙方帶來不愉快。在女友訴苦時, 你必須花費更多的精力, 不求回報地共情于她, 這是關系的潤滑劑。對一般朋友有效的回應方式,應用到我們親密的人身上時,是無效的。這并不是因為后者“ 矯情”,而是回應者需要甘愿承擔傾聽訴苦者的不幸為自己帶來的情緒影響,抑制住自己發(fā)泄的沖動,并且努力嘗試理解對方的情緒。
總之,在一般的社交中,比慘是一種簡單而能帶來雙贏的社交方式,但在親密關系中,需要警惕這種過于“偷懶”的回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