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灝
秋至盡處
水含蓄
水含蓄到無邊無際時
就有了心事
就鼓動岸邊的小野菊
于草木蕭瑟里
開得熱烈而蓬勃
不說是遼闊秋野的一枚紐扣
不說她的風花雪月
說小野菊唱歌吧
她那五顏六色的聲音呵
唱得陽光唯唯諾諾
并且 把我的童年
唱成了自己遼闊的山河
——如果這個世界你可以如此組合
——如果這個秋天我可以如此沉默
該怎樣放縱你我的小野菊
該怎樣忘掉你我的小野菊
斟滿秋天的一只酒杯我的小野菊
把我一飲而盡的飲者我的小野菊
你落落大方我就敢于狂野
你沉醉,我清醒到底
整部《易經》總共六十四卦,卻只有一卦六爻皆吉,那正是“謙”卦。為什么會這樣?請看:
謙:亨。君子有終。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謙”卦的卦辭說:合于“謙”卦的卦德之人,一定通達,因為君子一定會有好的結局!
“謙”卦的“象”辭說:地里面有山,這就是“謙”卦的“謙虛”之所在。君子觀此“地中有山”之象,就明白了需要減損多的、增益少的,根據萬物之不同來公平地各有所施使之和諧。
所以,謙虛,是要有資本的!你首先要真正是一座山!然后,你還要真正有甘為人下的態(tài)度與胸襟!
所以,有些人常會說自己謙虛,你聽了,大可以一笑了之的。因為,他本就沒有什么驕傲的資本,他憑什么不謙虛?他的所謂“謙虛”,難道不正是德位相配的常態(tài)嗎?好比一株草,他天天對身邊的大樹說自己謙虛,您這是讓大樹咋接您的話呀?
當年我寫《小野菊》時,并沒有想到這么多。說實話,在學習上,我是個比較遲鈍的人。四十歲以前讀《易經》時,多是字面意的理解和一廂情愿式的自以為“懂”,完全缺少對文本感同身受的體證和領悟。
那個秋天的下午,我抬頭看高遠的天空:深深的蔚藍中似又帶著不為人知的落寞,暖暖的陽光里似又帶著不易察覺的微涼。因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想起了,有一叢一叢、一朵一朵的小野菊,她們正在某處等我!
某處是哪里?是我曾經走過的任何一個角落,是我曾經想象過的任何一個地方,是我所經歷過的任何一個時間點,是我在未來歲月中即將面對的每一分每一秒……
世界太大了!僅僅局限于任何一個時間或任何一個空間的等待,都容易被錯過,被辜負,但是我知道:小野菊的等待,是時時和處處的。
在廣闊的秋野,在寂寞的角落,她只為自己開,只為自己要遇到的人開。她開得熱烈,但是并不招搖;她開得安靜,卻又眉眼盈盈。她是一朵花,她是一個人,她是你的理想,她是你的國家,她是少年心事當拿云,她是壯年聽雨客舟中,她是小野菊。她是一種堅持,她是一種態(tài)度,這,就是一種“謙”!
生而為人,為什么也能如小野菊之“謙”?說到底,因為人能忘“我”。忘掉那個利欲熏心的“我”,忘掉那個汲汲榮名的“我”。然后人就能回來,回到他自己,成為一個謙謙君子。
但是,“謙”而成為德行,從來都不是一種類似于鄉(xiāng)愿式的附和,而是一種無所為而為的成就,是一種與沒有原則的隨波逐流完全對立的堅守。故,關于“謙”卦,《易經》中又講:“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p>
所以,謙卦的彖辭說:有謙德,必能通達。因為天之道是向下滋養(yǎng)萬物而大放光明,地之道是基于萬物皆處卑下之位而要使之向上發(fā)展。天之道在于減損滿盈而補充有謙德之人,地之道在于改變滿盈而流向有謙德之人,鬼神之道在于使自滿者受損而使有謙德之人受福,人之道在于厭惡自滿者而喜愛有謙德之人。有謙德之人,處于尊貴位置時就能夠展現光輝,處于卑微的位置時也沒有人能夠真正超越他。這,實在是一個君子最終的歸宿?。?/p>
終于,走到秋天的盡頭了,走到了歲月拐彎的地方。水落石出之后,是山寒水瘦,是露往霜來,是吳楚青蒼一望收。是呵,水含蓄,心事也含蓄,唯余岸邊的小野菊,且開花,且唱歌,且于草木蕭瑟里,用自己的生命,書寫熱烈和蓬勃。
《論語》上記載:魯國有位勇士,名叫孟之反。在某次戰(zhàn)役中,當魯國的軍隊全線潰敗時,他奮勇殿后抵抗敵軍,掩護自己的戰(zhàn)友們撤退。等到自己終于打退敵軍安全抵達魯國的城門前,孟之反又一邊鞭打著自己的戰(zhàn)馬,一邊說:我哪敢殿后,實在是這畜生它不往回跑??!孔圣人他老人家深知世態(tài)人情,亦深知孟之反,僅平平淡淡地說了一句:孟之反不自夸。
有對自己的操守和堅持,如山之偉岸;有對眾生的慈悲和涵容,如地之寬厚。而同時一切峰巒皆隱藏于大地中,而同時一切偉岸皆隱藏于寬厚中,這是君子修行的入手處,這是人生美好的精彩處,這是小兒女的你儂我儂,這是大丈夫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蘇學士評秦觀詞“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道:“十三個字,只說了一個人騎馬從樓前過,語多而意少”——英雄本就惺惺相惜,但那也不過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多么希望,真有那樣一天:“你落落大方我就敢于狂野/你沉醉,我清醒到底”。而世界安寧靜謐,萬物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