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接診過一個有自殺觀念的小女孩,延頸秀項,樣貌楚楚動人。她說,能說出來的痛苦都不算是痛苦;她說,活著比死更可怕;她說,她無比渴望嗅著血的腥味沉睡……聽著她的話,我不禁打了個冷戰(zhàn)。那天的門診,我和她的父母談了很久,外面的患者排了很長的隊……幸好,這是一對理智、客觀、接納的父母。
自殺,就像大樹一點點剪斷自己的根須,穿山甲一片片剝掉自己的鱗片,信天翁一支支拔掉自己的羽毛。究竟是什么樣的能量讓他們放棄對生命的堅持?為防止悲劇發(fā)生,如何及時發(fā)現身邊人的不對勁?
異樣包括異常情緒和異常行為。異常情緒包括:是否存在情緒低落,做事沒有興趣,疲乏勞累,悲觀無望,自責自卑,內疚,無價值感,無意義感,孤獨,空虛,無助,不知所措,焦慮、煩躁不安,或者強烈的失控感等。
異常行為包括言語方面以及行為方面的異常:言語內容上是否表露過“我不能接受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這個世界可能沒有我會更好”“我太累了,活著太累了”“我想快點結束這一切”“我可能早點離開這個世界就會幸福一些”“真希望我已經死了”……另外還包括談論自殺方法、自殺工具、自殺日期等計劃,談笑議論與自殺有關的事件等。行為上是否有突然疏遠人群,或異常整理自己的物品,向親朋好友突然告別等。
特別是對于沒有家庭朋友、沒有工作等社會支持系統較差者,或者既往患有精神類疾病者,以及經歷巨大的生活變故、壓力事件、身邊有自殺案例出現、暴露于他人死亡情境、曾嘗試自殺者,都屬于自殺風險的高危者。
那么一旦我們識別出這些高危信號,該如何去幫助當事人呢?
首先,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穩(wěn)定當事人的情緒。
1.激發(fā)當事人的內在力量:可以幫助當事人找到自我調整情緒的辦法,比如說做些什么樣的事情,他可以情緒好轉,放松一些,讓自己能夠從情緒的漩渦中緩解一下。
2.客觀構建支持系統:要讓當事人意識到無論是來自親人,還是朋友的社交網絡,乃至工作系統、宗教信仰的支持,都是對患者有力的保護因素。一方面可以建議當事人分散注意力,多思考自己存在的支持系統;另一方面利用情感的支持,助其走出陰霾。
3.防止意外發(fā)生:如評估當事人存在自傷自殺的風險,需要監(jiān)護當事人,保證身處安全的環(huán)境,消除危險工具。
4.最后,如評估有風險,建議可以帶當事人盡快到精神??漆t(yī)院就診,以鑒別精神疾病,最大程度上消除自殺風險。
當極端情況發(fā)生的時候,如果我們正在目睹當事人進行自殺行為,首先判斷情境,選擇應對方式,注意講話節(jié)奏,注意傾聽,注意異常的聲音以及舉動,敏銳警覺,語氣不要急切,要溫柔而堅定,適當鼓勵引導當事人講話,給予充分的支持與安慰,表達自己的關心。緊急時刻需要呼救,請更多人幫助,或者選擇時機撥打“110”“120”進行緊急干預。
從出生的那一刻,我們就掙扎著握住命運。這頑強的生命力啊,無論是面對疾病的逼迫,還是面對自然力量的恐嚇,我們都曾緊握命運的喉嚨。請你堅持下來,相信活著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