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田
江西省豐城市人民醫(yī)院 (江西豐城 331100)
產婦在分娩后常合并盆腔臟器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對產婦的產后健康和生命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同時,多數(shù)產婦在產后易合并焦慮、恐懼及抑郁等不良情緒,導致心理負擔加重,不利于產后恢復。因此,在產后對產婦采取有效的康復干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臨床輔助診療技術的發(fā)展,盆底康復儀被逐漸應用于產婦產后功能康復中,可有效促進產婦恢復,對預防產后尿失禁的發(fā)生有積極的意義[1]。本研究旨在探討盆底康復儀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對自然分娩產婦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120名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名。對照組年齡22~40歲,平均(31.26±5.34)歲;分娩時孕周38~42周,平均(40.12±0.23)周;新生兒體重2 700~3 800 g,平均(3 224.50±289.70)g。觀察組年齡21~39歲,平均(30.17±5.25)歲;分娩時孕周38~42周,平均(40.23±0.25)周;新生兒體重2 750~3 750 g,平均(3 223.50±280.50)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單胎、頭先露;經B超聲檢查確認無胎兒畸形,符合陰道順產指征;產婦知情并同意本研究目的和方法。排除標準:孕前及孕期有漏尿癥狀;既往有便秘史、盆腔手術史及經陰道手術史;妊娠及產后合并嚴重并發(fā)癥。
對照組采用心理護理干預:為產婦提供安靜、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室內以暖色調為主,可擺放綠色植物,讓產婦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指導產婦多與新生兒接觸,培養(yǎng)母子感情,幫助其快速適應社會角色轉變;結合產婦的需求為其提供書籍、音樂及電視等,以轉移其注意力,緩解其生理和心理的不適感;在康復訓練過程中主動詢問產婦的內心感受,及時調整訓練方案,從而提高產婦的主觀能動性。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法國杉山公司生產的PHENIXUSBR4低頻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設置低頻頻率為1~2 000 Hz,強度為0~100 μV,脈寬為0~2 000 μs,將消毒電極置入產婦陰道內,指導產婦做陰道收縮與放松訓練,收集生物反饋電流,注意電流大小以不引起疼痛為宜,10~20 min/次,2次/周,叮囑產婦出院后需定期來院接受治療,連續(xù)治療15次。
(1)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定兩組的焦慮、抑郁程度,得分越高說明產婦的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2)干預后,采用國際通用的會陰肌力測定法檢測兩組盆底肌力改善情況,0級為陰道收縮0 s,1級為陰道收縮1 s,2級為陰道收縮2 s,3級為陰道收縮3 s,4級為陰道收縮4 s,5級為陰道收縮5 s。(3)治療期間,統(tǒng)計兩組產后尿失禁發(fā)生情況,尿失禁的標準為當腹壓驟然增加時(如咳嗽、打噴嚏、大笑、提舉重物等),尿液不自主地從尿道口流出。
干預后,兩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盆底肌力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的盆底肌力改善情況比較[名(%)]
觀察組產后尿失禁發(fā)生率為3.33%(2/60),對照組為23.33%(14/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385,P=0.001)。
尿失禁是一種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健康的常見疾病,隨著病情的不斷發(fā)展,可引起泌尿生殖器官脫垂、盆底肌損傷等病理改變,甚至影響產婦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有效預防產婦發(fā)生產后尿失禁一直是臨床關注的熱點。相關研究證實,給予產婦持續(xù)性的盆底肌功能康復訓練是預防產后尿失禁的主要措施。
盆底肌功能康復訓練操作簡單、安全無痛,能夠通過長期的規(guī)律性訓練達到促進盆底肌力恢復、預防尿失禁發(fā)生的目的[2]。本研究主要利用盆底康復治療儀對盆底肌肉進行電刺激,以喚醒產婦體內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本體感受器,使其盆底肌獲得被動訓練和刺激,進而達到改善盆腔器官脫垂、預防尿失禁發(fā)生的目的[3];同時,電刺激還可促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從而減輕盆腔疼痛癥狀;此外,該方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產婦可做到隨時鍛煉[4]。
有研究表明,部分產婦由于產后無法快速轉變社會身份,擔心分娩對自身和新生兒帶來一定損傷,極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導致產婦產后盆底康復訓練的配合積極性降低,進而使產后尿失禁發(fā)生率上升[5]。有學者結合產婦的心理特點發(fā)現(xiàn),在產后實施盆底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提供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對改善產婦的負面情緒,提高盆底康復訓練積極性及降低產后尿失禁發(fā)生率有積極的意義[6]。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產后尿失禁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產婦的SAS、SDS評分較干預前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盆底肌力分級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與王曉春[7]的研究結果相似,說明應用盆底康復儀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可顯著緩解產婦的負面情緒,提高產婦的盆底肌肉張力,并降低其產后尿失禁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盆底康復儀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可減輕自然分娩產婦的負面情緒,提高盆底肌肉張力,對預防產后尿失禁的發(fā)生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