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西園新村小學翡翠分校
在現(xiàn)代小學教學體系當中,絕大多數(shù)的小學在課程安排方面,除了會開設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這些常規(guī)必設科目以外,還會開設諸如美術、體育、音樂、道德品質(zhì)等多種興趣文化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其中美術課程的開設,便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在“美”方面的興趣和能力,激發(fā)學生潛能,豐富學生在校生活。因此,怎樣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成了每一個小學美術教師都應思考的問題。小學美術的課程主要包括了現(xiàn)成圖案的描繪,日常生活實物的繪畫以及無實物繪畫等內(nèi)容,而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應對應不同的教學方法。
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我們教學的對象主要是6—12歲的小朋友,這些孩子對世界上的各種事物的認識還比較淺顯片面,所以他們的繪畫能力也是十分局限的。雖然相比于語文、數(shù)學等科目來說,這個年齡的大部分孩子對美術更加感興趣,但是畢竟孩子年齡小,這方面的知識接觸的少。所以,一般來講對于沒有學習過美術的小學生來說,畫一個像樣的美術作品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從最簡單的圖案圖形開始,讓學生先認識圖形,再來學習如何畫這些基本的圖形。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面到體,再升級到各種日常實物的平面圖和立體圖的繪制。當然,美術中的點、線、面、體和數(shù)學中的又有許多差別,數(shù)學中要求規(guī)范,而美術中要求美觀。例如:就線條這一基礎圖案而言,除了最簡單的直線,還有曲線、波浪線、點劃線、虛線等各種線條,這些線條經(jīng)過不同的組合就能形成一些常見的圖案,如天空中的彩虹、云朵和太陽,地上的公路指示牌等等。而在基礎圖案的教畫過程中,如果遇到學生對基礎圖像依然畫不好的情況,則可以采取讓學生用半透明繪畫紙印在現(xiàn)成圖案上進行描摹的方式來讓學生慢慢找到繪圖繪畫的感覺。
對于日常生活實物的繪畫相對于現(xiàn)成的圖形圖案的描繪而言,是屬于更深一層次的教學內(nèi)容了。它要求學生在具有一定的繪畫功底的基礎之后,要具有一定的圖形轉(zhuǎn)化能力。如何讓學生學會將立體的圖形轉(zhuǎn)化到平面的紙張上展現(xiàn)出來,是教學的難點所在。針對這一教學難點,我所提供的教學方法有二:
小學階段的學生是對美術有一定的興趣的,但是苦于藝術細胞的不成熟,學生往往繪畫不出自己想畫的東西,因此他們的內(nèi)心渴望美術老師能給他們一些示范。這樣一來,在興趣的驅(qū)使下,學生很快就能舉一反三。例如,老師教了一朵花的畫法,學生可能就會畫出不同種類、不同特征的花。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物有非常多的種類,因此老師應盡量多的做示范,學生慢慢學會的就越來越多。
俗話說:“熟能生巧”,再沒有藝術細胞的學生,在通過不斷地練習后,也能有突出的進步,量變引起質(zhì)變,繪畫練習多了,繪畫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但是這并不是說把美術當成像語文、數(shù)學一樣的練習,畢竟文化課才是學習的重點,美術教學只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多練習多示范指的是在美術的課堂上,而不是課下,課下還是應更注重文化課程的練習,不能本末倒置。
無實物繪畫是指用文字或口頭語言的方式表述要繪畫的內(nèi)容,讓學生憑借自身對事物的想象,先在頭腦中形成圖像,再來繪畫出相應的圖畫。這種類型的繪畫需要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靈感,是最能培育學生繪畫能力的美術教學內(nèi)容,但同時也是最具有難度的。其實說難也并不難,難是因為沒有實物的對照,缺乏想象力的學生并不能想象出所需繪畫的圖像,或者是不能想象出圖像的美術版,從而不能很好地繪畫出圖像。不難是在于因為沒有具體的實物做參照,這就擴大了繪畫的范圍,可以讓學生自由任意地發(fā)揮,只要畫出圖像的基本特征即可,而不是需要完全照著某一個實物作圖,在這方面來講,無實物繪畫又相對簡單一些。綜合上述各種無實物繪畫的特點,得出以下三種教學方法:
對于想象力較差的學生,不能想象需繪畫的圖像,因此,可以讓學生多留意身邊的實物,把無實物的繪畫,轉(zhuǎn)化為有實物的繪畫,就變得容易很多。在學生接觸了足夠多的事物之后,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對事物的認識和想象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各類事物中的共同特點的能力。
學生在開始學習這一內(nèi)容的時候,會覺得有些困難,但是每一個孩子感到困難的點都不盡相同,有的是想象力達不到,有的是想象力夠,但動手創(chuàng)造力不足,還有的是其他情況。因此,我們作為美術教師,應該多與學生溝通交流,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和潛力,對癥下藥,為不同的學生解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真正的學有所獲。
孩子的思想都是天馬行空的,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的想法互相交換摩擦,勢必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加強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思維和擴大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且非常有用的方法。例如:某一美術課堂上讓學生畫“樹”,因為“樹”本身是一個廣義的抽象名詞,所以有的學生可能會畫柳樹,有的學生可能會畫榕樹,有的學生可能會畫夏天的開滿花的樹,也有的學生可能會畫冬天的沒有葉子的樹……課堂上不同學生對樹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畫出來的圖畫也就會各有所長。因此,讓學生把他們畫出來的圖畫與其他同學對比,學生就會從對“樹”的片面理解,進而轉(zhuǎn)化成全面理解。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一方面拓寬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學生的想象力,達到美術教學應有的效果。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在思想啟蒙階段對學生進行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從小開始全面發(fā)展,發(fā)掘?qū)W生潛能,是我們每一個小學教師的職責所在。然而,作為小學美術的教師,為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藝術靈感,在眾多教學難點的考驗之下,我們必須用合適有效的方法使學生從中受益,學有所獲,學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