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紅 曾麗亞 余國政 王科 曾彤 劉濤 武麗強
(興文縣人民醫(yī)院 四川 宜賓 644400)
髖部骨折多見于老年患者,手術治療可使骨折斷端達到穩(wěn)定,在相對較短時間內可使患者早期功能鍛煉,髖關節(jié)功能早期恢復并下地行走,常用固定方法包括外固定及內固定[1]。老年髖部骨折術中復位固定方式選擇不同對患者預后也不同。基于此,本次就老年髖部骨折術中復位固定方式的選擇對患者的影響進行如下分析。
選擇2018 年1 月—2020 年3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46例老年髖部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23 例。均為轉子間骨折,其中對照組男15 例,女8 例;年齡61 ~82 歲,平均(68.54±3.29)歲。觀察組男14 例,女9 例;年齡60 ~81 歲,平均(68.49±3.33)歲。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可對比?;颊呒凹覍倬炇鹬橥鈺?。
1.2.1 觀察組 外固定:硬膜外或全麻下手術,于骨牽引床上對抗牽引,C 型臂X 光機透視監(jiān)視下正側位維持復位狀態(tài)于基本復位后,閉合向股骨頸方向鉆入2 枚外固定支架螺紋針,遠端第1 枚螺釘距骨折端以遠1.5 ~2.5cm,遠端第2 枚螺釘固定于兩釘2 ~4cm 距離,支點為骨折兩端螺釘,進一步手法復位,骨折斷端對線對位觀察良好后,各螺母旋緊,外固定支架予以固定。
1.2.2 對照組 內固定:患者取仰臥位,墊高患側髖粗隆部,C 型臂X 光機透視下將其復位至正側位均達滿意程度后,于股骨近段外側作切口,調整好股骨頸前傾角后沿135°導向器插入導針,沿導針擴孔器擴孔,選擇置入股骨頸骨質的滑動螺釘,予以合適螺釘鋼板與股骨干固定。經(jīng)C型臂機透視,位置滿意后,沖洗傷口,止血,留管接負壓引流,并逐層縫合傷口。
(1)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2)采用Harris 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對兩組髖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價,從疼痛、功能、畸形等方面,評分100 分,評分越高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越好。
應用SPSS2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對比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s)
組別n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2380.26±14.37351.47±40.93對照組2391.54±17.63463.19±58.42 t-2.3797.511 P-0.0220.000
兩組Harris 評分手術后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n手術前手術后tP觀察組2361.67±7.15 82.43±4.5111.7780.000對照組2361.58±7.26 73.58±5.196.4490.000 t-0.0426.173--P-0.9660.000--
老年人群由于神經(jīng)肌肉協(xié)調反應能力下降、腦梗塞和老年癡呆后對肢體的控制不佳等原因,易發(fā)生跌倒,且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質疏松癥,故跌倒易發(fā)生骨折。針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予以手術治療較為關鍵[2]。
本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兩組Harris評分手術后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表明老年髖部骨折術中予以外固定,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對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打擊小,有利于患者早期進行傷肢功能鍛煉,減少并發(fā)癥,可促進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內固定術是直接在斷骨內/外面利用金屬螺釘、鋼板、髓內針、骨板等物將斷骨固定連接起來的手術[3]。優(yōu)點主要是比單純外固定有效且直接,可較好保持骨折解剖復位,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予以傷肢功能鍛煉;缺點是手術時間較外固定時間長,出血較外固定多,創(chuàng)傷比外固定大,對老年患者尤其是有較多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內環(huán)境的維持穩(wěn)定影響較大,身體恢復影響較大。但外固定的缺點如釘?shù)栏腥尽⒎€(wěn)定性不如內固定、翻身不便,也應有足夠認識[4-5]。
綜上所述,老年髖部骨折術中予以外固定,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可促進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值得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