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歡
一、如何成為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
一般而言,教師都會有這樣幾點困惑:要做學生喜歡的教師,還是讓學生害怕的教師;要對學生嚴格一點還是寬松一點;是民主一些好,還是專制一些好……這些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
作者提出,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是教師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的過程。教師首先應(yīng)該定位在能對學生起良好的作用,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其次才是讓學生喜歡。
作者提出可以通過幾個原理讓教師在學生眼中更具有人格魅力,受他們喜愛。因為人們都喜歡喜歡自己的人,所以通過適當?shù)馁澝辣磉_對對方的喜愛能收到很好的成效。人們同樣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因為一個與自己有共同點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和認可,所以教師可以嘗試尋找與學生之間的共同點來拉近彼此的距離,如可以這樣說:“老師在大家年輕的時候也……”而教師自身過硬的專業(yè)能力也是讓學生欽佩和信服的一個關(guān)鍵因素,這幾點都非常易于轉(zhuǎn)化為行動,對于提升教師在學生眼中的人格魅力很有幫助。
最后,在“威懾力”和“親和力”的關(guān)系上,雖然這兩者看似沖突,但是如何和諧地做到既“威”又“信”才是關(guān)鍵。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身份,把握好自己的尺度很重要,最好的狀態(tài)是平衡“威”與“信”,最終做到嚴慈相濟。
二、如何應(yīng)對“破罐子破摔”的學生
我在平時的工作中發(fā)現(xiàn),對于同樣的一個錯誤,不同的學生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yīng)。對于自認為是好孩子的學生,如果犯了錯誤,教師不用過多批評,只要點明他的錯誤,他就會懊悔不已、深感自責,隨后改正自己的行為。而對于“破罐子破摔”的學生,他做起“壞事”也心安理得,任由人處置。作者根據(jù)認知失調(diào)理論對這些學生的行為進行了分析。費斯廷格認為,我們可由一個要素導(dǎo)出另一個要素的反面,那么,這兩個認知要素就是失調(diào)關(guān)系。因此,對于學生犯錯誤,好學生之所以會深感自責,是因為心中存在“好學生不能犯錯”“我犯了錯誤”兩種失調(diào)的認知,而“破罐子破摔”的學生之所以無所謂,是因為在其心中存在的是“后進生常犯錯”“我犯了錯誤”兩種并不失調(diào)的認知。
既然知道了原理,那如何應(yīng)對這類學生就有思路了。一些學生之所以犯錯之后還絲毫沒有悔改之心,恰恰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姿態(tài)放得很低,用一個較低的自尊心來達到與犯錯行為的協(xié)調(diào),所以他才能保持這樣的行為而毫不愧疚。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先幫助學生重拾自尊心,然后再指出他的錯誤。我們可以通過贊美表達對他的認可,提高其自我認知,而認知的改變會帶來行為上的最終變化。根據(jù)認知失調(diào)理論,減少認知失調(diào)的方法除了改變行為以外,還包括改變認知,如通過死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來平衡自己的高自尊;或者增加新的認知,如“誰都會犯錯”,獲得新的平衡;或者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如降低“犯錯誤”的權(quán)重來平衡高自尊,形成“我是個有自尊的人,我犯了錯誤,但錯誤不大”,從而達到心理平衡。所以,除了通過贊美建立學生的自尊心外,還需要幫助他們形成合理的認知。
三、如何更有效地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
日常教育中,一直讓我覺得非常挫敗的是:改變學生不良行為的一次次努力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明明學生當天已經(jīng)幡然悔悟了,可第二天還是延續(xù)以往的不良行為習慣。書中給出的兩種方法發(fā)人深思。
第一種方法是“承諾”。根據(jù)書中的一個心理學小實驗,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不論好人還是壞人,都希望自己言而有信。要想學生發(fā)生轉(zhuǎn)變,應(yīng)該從承諾開始。教師可以從“不承諾”到“小承諾”,從“小承諾”到“公開承諾”,再從“公開承諾”到“行為轉(zhuǎn)變”,循序漸進進行引導(dǎo)。并且這個承諾不應(yīng)該是教師強迫學生做出的,而是學生從心理上認同、基于自身情況做出的承諾。但是教師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視,正是教師最開始的小要求引發(fā)了學生的承諾,然后根據(jù)學生的情況改變要求,學生逐漸提高承諾的標準,最后達到行為改善的目的。
第二種方法是“成功”,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希望,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有動力去改變、去努力。所以,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給那些缺乏自信、很難依靠自身因素改變的學生設(shè)置有希望成功的任務(wù),讓他們在一次次依靠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體驗中收獲希望感,這比口頭教育以及贊美更能激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