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瓊
2020年在不尋常中開啟,生活、工作以可見與不可見的方式發(fā)生著改變,這些都源于一場肆虐蔓延的疫情。疫情期間,有幸拜讀《面對疫情,教育何為?》一書,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疫情當下教育者所關注的、困惑的以及想學習的內(nèi)容,包含了教師與自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之間關系的多種議題,如生命教育、心理援助、學習輔導、家校合作等。讀完此書后,我也有了一些思考。
一、生活,便是一本教科書
朱永新教授在書中提道:“我們能不能把災難當作教材,把危機變成機遇,真正重新構建我們的教育?”突發(fā)災難的來臨,引發(fā)我們思考如何將生命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道德教育、責任教育等融入學生的成長過程;網(wǎng)絡教學的模式,啟示我們思考如何實現(xiàn)線上、線下學習的融合與合作;親子共處時間的增多,為我們關注家庭教育、思考如何與孩子溝通提供了一個契機。
撇開疫情,生活本身也是一本教科書。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似乎就蘊含著這番意味,也為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生活對教育的影響,也可以理解為生活能夠將教學變得簡單化。以體驗式心理課堂為例,我們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由生活情境到心理情境。而心理情境是學生產(chǎn)生心理體驗的基礎,情境為心理體驗提供了發(fā)生、發(fā)展的空間,學生在體驗中自主探索,真切地感受生活。
二、安放,從自我對話開始
疫情之下,我們會產(chǎn)生一些面對危機時的應激反應,有對疫情和身體狀況的擔憂,也有對開展教學的困惑與焦慮。雖然我們內(nèi)心清楚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并沒有真正地接納它們,從而帶來很多身與心的不適感。對我們來說,調(diào)節(jié)狀態(tài)、安身安心非常重要,本書提供了一些建議。
“自我敘事,自我對話”是本書給出的一個錦囊妙計。覺察目前的問題,為問題命名,即將“我”與“問題”分離,“我”就是“我”,“焦慮”就是“焦慮”;探究問題的影響,不去深挖這些不安情緒的原因,而是去思考這樣繼續(xù)下去的影響,有助于自己接納現(xiàn)狀與改變;探究對問題影響的看法,思考自己能否適應這些不安;探索問題給自己帶來的意義,發(fā)現(xiàn)“例外”故事并構建行動藍圖。每當進行一次自我對話后,會有一種將自己與“問題”解構的感受,不安情緒也會有所改善。
除了“自我敘事”,一些轉移注意的方式也有助于改善情緒,如堅持鍛煉、讀書、培養(yǎng)興趣等。這些調(diào)節(jié)身心狀態(tài)的方法不僅針對此次疫情,對平時的生活、工作也大有裨益。
三、改變,不易但甚為重要
疫情是個意外,卻告訴我們很多這個時代在慢慢變化的內(nèi)容,最為明顯的一點是“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學習,線上學習的模式向我們一步步靠近。書中呈現(xiàn)了如何使用線上教育資源,如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這也激發(fā)了我們的一些教學思考。網(wǎng)絡教學下的師生關系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如教師從學習的督導者變成了學習的陪伴者,教師施予學生的外部學習壓力將失去效用;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解惑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推動者,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另外,線上學習的方式也可能帶來學生注意力缺失、師生互動不佳等弊端,這些都是需要我們?nèi)ヌ剿骱徒鉀Q的。
面對如此現(xiàn)狀,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改變”迫在眉睫。首先是教學設計的趣味化。課堂的吸引力是線上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教師要主動思考如何做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是教學策略的支持性。在線上學習中,外部壓力對學生來說效果并不明顯,取而代之的是支持性的策略,引導、啟發(fā)、鼓勵與肯定將成為更為常用的情感性教學策略。最后是將培養(yǎng)學習力滲入教學內(nèi)容。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自律中提高學習效率。
那么,怎么做才可以實現(xiàn)這些改變呢?教師自身的學習是首要的,除了學習相關信息技術外,教師也要學會自律、學會學習,以身作則;另外,教師可以巧用線上教育資源,充分發(fā)揮家校聯(lián)動作用。改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大背景之下,我們可以看到,為了更有效的教育、教學,改變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