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干預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NFA值較低,F(xiàn)MA值較高;滿意率較高,P【關鍵詞】腦卒中;家庭護理干預;滿意度【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20--02臨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是腦卒中("/>
梁丹花 趙艷秋
【摘 要】目的:研究腦卒中患者行家庭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86例腦卒中患者,采納“護理差異性”隨機分觀察組(家庭護理干預)與對照組(常規(guī)出院指導)各43例,兩組護理效果比較。結果:干預前比較兩組NFA、FMA值無差異,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NFA值較低,F(xiàn)MA值較高;滿意率較高,P<0.05。結論:家庭護理干預能提高腦卒中患者整體療效、穩(wěn)定病情,值得推崇。
【關鍵詞】腦卒中;家庭護理干預;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20--02
臨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是腦卒中(又稱中風),是指:腦血管破裂、血管堵塞引起血液不能流入大腦,導致腦組織損傷,具有較高患病率、致殘率,發(fā)病機制較復雜,可能與高血壓、糖尿病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患病后常有頭暈頭痛、吐字不清及肢麻等表現(xiàn),未及時治療引起半身不遂、影響日常生活。近年來研究表明,治療本病以溶栓、抗血小板、抗凝等方式為主,療效顯著、安全可靠,但出院后多數患者缺乏疾病理解,易有焦慮、緊張等情緒,影響預后效果,因此探尋經濟、有效的護理方法,受到人們高度重視。部分學者認為,傳統(tǒng)護理重點是常規(guī)出院指導,涉及口頭宣教、督促自我管理等,忽視個體差異性、療效單一,未得到患者青睞,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腦卒中患者行家庭護理干預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線資料
選擇2019.1-2019.12我院收治的86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兩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女比例是22;21,年齡48-79歲,均值是(55.18±4.23)歲;其中腦梗死23例,腦出血2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是24;19,年齡49-80歲,均值是(55.39±4.16)歲;其中腦梗死25例,腦出血18例。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出院指導,予以口頭宣講、發(fā)放手冊及叮囑注意事項等,督促開展自我管理。
觀察組:對照組基礎+家庭護理干預,提供半年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專業(yè)指導:待患者出院后,予以電話隨訪,闡述疾病誘因、二次預防及康復鍛煉等,解釋相關內容及功能康復內容,糾正錯誤認知、提高依從性。②上門隨訪:1.心理疏導 出院后患者缺乏專業(yè)性護理,受活動受限、經濟負擔重等因素,易有焦慮、緊張及煩躁等情緒,護士應與其主動溝通,叮囑家屬構建溫馨、和諧及安靜的康復環(huán)境,保持臥床靜養(yǎng)、心態(tài)舒適,借助音樂療法、閱讀及觀看視頻等形式,轉移疾病注意力,予以鼓勵、安慰及支持,穩(wěn)定情緒、消除顧慮,列舉既往治愈良好病例,重建信心、提高依從性;2.肢體功能鍛煉 結合實際,予以患者肢體按摩、肢體伸展及行走活動等,耐心演示并指導,循序漸進鍛煉,根據反饋調整方案,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其中,發(fā)揮保護、支持作用;3.生活自理 結合實際制定階梯式鍛煉方案,詳細指導訓練,必要時借助輔助工具。
1.3 觀察指標
臨床指標:干預前后測定兩組神經功能(參照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FA,評分范圍0-45分,得分越高護理措施更差)、運動功能(參照運動功能評分-FMA,評分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護理措施更好)。
滿意度:查閱文獻、結合實際,制定“滿意度調查問卷”,涉及服務態(tài)度、??撇僮鞯龋俜种票硎?,滿意≥85分,一般61-84分,未滿意≤60分,總滿意率= 。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臨床指標)以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滿意度)以率表示,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指標
干預前比較兩組NFA、FMA值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NFA值較對照組低,F(xiàn)MA值較對照組高,P<0.05(具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滿意度
干預后觀察組滿意30例,一般11例,未滿意2例,滿意率95.34%;對照組滿意26例,一般9例,未滿意8例,滿意率81.39%,χ2=4.0737,p=0.0435,觀察組滿意率較對照組高,P<0.05。
3 討論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癥,發(fā)病機制較復雜,可能與腦血管破裂、阻塞引起腦血管循環(huán)異常有關,未及時治療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質量,且部分群體缺乏疾病認知,出院后未得到有效干預,影響疾病康復,因此早期配合對癥護理尤為重要。
本研究示:干預前比較兩組NFA、FMA值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NFA值較對照組低,F(xiàn)MA值較對照組高;滿意率較對照組高,P<0.05(具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本文與王秀秀等[1]文獻結果接近,由此可見家庭護理干預能改善患者預后,其屬于新型的慢性病防治模式,將“以人為本”理念落實到實處,實現(xiàn)醫(yī)院-家庭一體化護理,提供全面、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具以下優(yōu)勢:
①電話隨訪能及時掌握患者病情,闡述疾病誘因、康復必要性及注意事項等,糾正錯誤認知、提高康復依從性;②上門隨訪涉及心理疏導、康復鍛煉及生活自理等,主動與患者溝通,穩(wěn)定情緒、消除顧慮,改善心理應激反應,借助閱讀、觀看視頻等形式,轉移疾病注意力,保持身心狀態(tài)放松、提高依從性,且康復鍛煉能改善肢體功能、神經功能,促進病情康復,生活自理能力鍛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加速疾病康復進程,療效顯著,臨床應用較廣泛。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行家庭護理干預能改善運動、神經功能,提高滿意度,具臨床可借鑒性。
參考文獻
王秀秀.出院協(xié)同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影響[J].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19,34(0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