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娟
摘 要:義烏市博物館收藏有一方珍貴的東晉六面銅印,六面均為細線白文小篆體,四周印文分別為“朱少素”、“朱贇白箋”、“臣贇”、“朱贇白事”,紐頂部印文為“白箋”,座底部印文“朱贇”。 六面私印流行于南北朝,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東晉六面印非常少見。該銅印對于研究東晉時期的篆刻、書法和義烏地方歷史文化等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六面印;東晉;朱贇
1995年,浙江義烏市義亭鎮(zhèn)發(fā)現東晉六面私印一枚,現為義烏市博物館重要館藏品。
該印銅質,正方形印面,方紐,印體呈“凸”字形,各面邊長1.9厘米,紐高1.1厘米,通高3厘米,紐各面邊長1.1厘米,紐左右側有圓形綬帶穿孔。
出土時,該印表面已部分銹蝕,致印章字跡模糊。該印有六面,均為細線白文小篆體,四周印文分別為“朱少素”、“朱贇白箋”、“臣贇”、“朱贇白事”,紐頂部印文為“白箋”,座底部印文“朱贇”。
六面私印流行于南北朝。六面刻印,難度很大,稍有閃失,前功盡棄,現已少有人為之。
六面私印專用于書信,故在姓名下常鈐加“白事”、“白箋”等字樣。其中“臣贇”表明在上書皇帝的公文中,朱贇可以蓋上自己的印章,這在東晉時期由貴族勢力壟斷朝政的背景下,可以推測出這位朱贇是一位較有身份的士族階層。
其中“朱贇”的“朱”、“朱少素”的“少”、和“臣贇”的“臣” 這三面均每字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豎筆多引長下垂,末端尖細,猶如懸針,所以有“懸針篆”之美譽??贾窌簯裔樧怯蓶|漢章帝時秘書郎中、扶風平陵人曹喜所創(chuàng)。因似針鋒而得名,“小篆為質,垂露為紀”(《河洛遺誥》),主要用于《五經》篇目題署。
細考典籍:六面印文的排列順序也甚有講究。據清·倪濤《六藝之一錄》“卷二十三”“六頁”中之“虞貞之、臣貞之印、虞貞之白箋、虞貞之白事、虞仲仁、白記。六面印”。
和同書“七頁”之“朱象、臣象、朱象白箋、朱象白事、朱繢之、白記。六面印”的順序來看:本枚六面印文的順序也應該是:朱贇、臣贇、朱贇白箋、朱贇白事、朱少素、白箋。
關于朱贇本人,目前缺乏直接的文獻記載。但綜合(嘉定)《赤城志》“卷之八”“五頁”記載:“朱泛:義烏人。安帝永興元年(304),以太守歸,所居號‘赤岸。見《義烏縣圖經》”。
和義烏舊志之記載:
南齊:朱幼,字長明。其先魯人,漢朱云之后,避亂過江。
曾祖(朱)泛,字孝祥,晉永興中任臨海太守,秩滿來徙義烏蒲墟村,寢成大族后,名“蒲墟”曰“赤岸”。
幼歷高辛、平昌、淮陽三郡太守,遷揚州刺史兼度支治楊有功,人歌曰:朱幼護江東,人安盜賊空。
——(萬歷)《義烏縣志》“卷之十四”“政事”“人物傳二頁”
經過綜合分析研究后可知:朱贇很可能就是當時義烏縣赤岸世家大族朱姓之子弟,只不過是在他歿后,因為看風水的緣故,被葬在了義亭鎮(zhèn)。
本枚六面私印,也就出土于義亭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