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雅
摘 要:具體度和可成像性一直是研究抽象詞和具體詞區(qū)別的兩個重要維度。然而,以往對二者關(guān)系的論述不夠系統(tǒng)。本研究通過對相關(guān)研究的回顧,旨在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英語的具象性和形象性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相關(guān)的英語理論在漢語中是否適用;第二,語言對概念表征的影響是什么?文獻綜述表明,在英語語義表征中,具象性和意象性是高度相關(guān)的,但卻是獨立的兩個維度。然而,這一結(jié)果是否適用于漢語尚不確定。
關(guān)鍵詞:具體度;可成像性;概念表征
作為區(qū)分具體詞和抽象詞的重要指標(biāo)之一,具體度將實體劃分為具體的實體存在的時空維度,和抽象實體,其存在主要取決于人的思想或語言,而可成像性指的是易于誘發(fā)精神形象的事情或事件(Kousta, 2011)。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具體度變化可以用可成像性的變化來解釋。Kousta等人(2011)提供的統(tǒng)計證據(jù)表明,當(dāng)不考慮其他因素時,可成像性評級解釋了具體性評級中超過72%的方差。根據(jù)Paivio提出的雙重編碼理論,與感官和語言經(jīng)驗相關(guān)的高度具體的詞也具有很高的可成像性(Paivio, et al., 1968),這意味著隨著具體度的增加,激發(fā)心理圖像的難度也會增加。在以往的研究中,具體度和可成像性似乎都是通過對具體對象和事件的聯(lián)想來定義詞義的一個共同維度。由于這種高相關(guān)性的具體度和可成像性評級,他們甚至被認(rèn)為利用相同的底層理論構(gòu)造,因此這兩個概念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可以交替使用,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Kousta 等人(2011)指出,可成像性的規(guī)模是一個代表具體的概念雙重編碼理論。然而,這一原則似乎不適用于情感詞匯(例如痛苦),這些詞匯似乎代表了形象性和具體性之間的分歧。情感詞的基本屬性在于,它們與感官特別是情感經(jīng)驗有關(guān),而與具體實體無關(guān),因此比抽象詞具有較高的可成像性和較低的具體性(Paivio, et al., 1968)。換句話說,情感詞匯比抽象詞匯更形象但不具體,也比具體詞匯更不形象和不具體。這暗示了這兩個維度可能至少部分地測量了不同的潛在變量。
相關(guān)研究的大部分?jǐn)?shù)據(jù)支持這兩個維度具有高度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如Paivio 1991, Kousta, 2011, 2013, Zhao Yao, 2016, 2017)。而認(rèn)為具象性與詞語的成象性呈負相關(guān)的研究,即具象性越低的詞語的成象程度越高的研究,僅占少數(shù)(如B. Yao et al., 2018)。目前仍有一些研究將具象性和成象性等同起來,在實驗中沒有對二者進行區(qū)分。在討論這兩個維度之間的關(guān)系時,Paivio的觀點較早提出,可能是最清楚的,基本上沒有受到其他觀點的挑戰(zhàn)。根據(jù)Paivio的說法,具體性和可想象性在概念層面上是不同的,具體度是根據(jù)感官參考的直接程度來定義的,可以通過字典來確定,而可成像性是一種心理屬性,只能通過心理測量來推斷(Paivio, 2013)。也就是說,具體度評級在概念上是指通過直接的感覺經(jīng)驗可以明確詞語的指稱物,屬于群體的共識,而可成像性評級則強調(diào)個體的經(jīng)驗。此外,它們的評級的頻率分布也不同,可成像性評分的頻率分布是單峰的,而具體度評分量表的頻率分布是雙峰的,抽象詞和具體詞有兩種不同的模式 (Kousta et al., 2011)。
綜上所述,本文系統(tǒng)地整合了25個相關(guān)研究中關(guān)于具體度和可成像性之間關(guān)系的觀點,進一步證實了具體度和可成像性雖然有很強的相關(guān)性,但至少在英語語義表征中,二者在本質(zhì)上是不同的維度。但由于有關(guān)中文予以表征的相關(guān)文獻不足,這兩個維度在漢語中的關(guān)系尚不明確。
參考文獻
[1] Kousta, S. T., Vigliocco, G., Vinson, D. P., Andrews, M., & Del, C. E. (2011). The representation of abstract words: why emotion matter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40(1), 14-34.
[2]Paivio, A. , Yuille, J. C. , & Madigan, S. A. . (1968). Concreteness, imagery, and meaningfulness values for 925 nou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76(1), Suppl:1.
[3]Schwanenflugel, P. J. , & Shoben, E. J. . (1983). Differential context effects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abstract and concrete verbal material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9(1), 82-102.
[4]Yao, Z., & Wang, Z. (2014). Concreteness of positive word contributions to affective priming: an erp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93(3), 275-282.
[5]顏學(xué)新, 陳宛月, & 郭晶晶. (2018). 中性抽象詞和具體詞情緒信息獲得的差異.心理科學(xu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