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
摘 要:判決書是一國訴訟制度的體現(xiàn),司法制度的呈現(xiàn),同時也反映了司法制度存在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基礎。眾所周知,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因其歷史原因,是為數(shù)幾個擁有兩種官方語言的地區(qū)之一。香港一直深受普通法系的影響,直到1995年才制定了第一份中文判決書。本文通過從香港司法機構官方網(wǎng)站獲取44份高等法院上訴判決書,研究發(fā)現(xiàn)自香港回歸后,其判決在結(jié)構上呈現(xiàn)逐步穩(wěn)定,語言逐漸簡明化的特征。通過本文的比較研究,希望香港判決書能夠去粗取精,繼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香港中文判決書;結(jié)構特征;語言特征
0 引言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第九條規(guī)定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自從1995年香港制定了第一份中文判決書,至今已經(jīng)25年。據(jù)香港律政司官方網(wǎng)站披露的數(shù)據(jù),就上訴案件中的刑事案件而言,截止到2019年,以中文審理案件的百分率達到了43.7%。香港以中文審理案件,制定判決書利于尋求雙語法制的平衡,更好地適用法律。研究發(fā)現(xiàn)香港中文判決具有明顯的結(jié)構特征,語言也具有特色。
1 香港中文判決書的結(jié)構特征
早在2002年,學者王培光和冼景炬就探討了香港中文判決書的格式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當時的判決書沒有統(tǒng)一格式,有的判決書只寫明案件編號與被告姓名,有的增列法院層次,原告姓名、法官姓名和判決日期以及聆訊日期。但是法律判決大多涵蓋了開頭、正文、結(jié)尾三個部分。在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香港的判決書近年來格式逐步趨于統(tǒng)一。
開頭部分包括法庭名稱、案號,以及原本案件的案號(上訴案件中具有這種情況)、原被告雙方、主審法官、判決書日期。正文部分香港據(jù)案情自擬段落標示有“案情、上訴、結(jié)論”三大板塊,但又因案情不同,法官不同而擬出不同的段落標示。結(jié)尾部分是主審法官、原被告姓名以及代理律師。
雖然這種固定趨勢減少了法官自由創(chuàng)作的空間,但是為閱讀者提供了便利,判決書的框架一目了然。
2 香港判決書的語言特征
判決書的語言也是屬于法律語言范疇,潘慶云認為法律語言是在法制發(fā)展過程中,按法律活動(立法、司法、法律科研)的要求逐步磨礪、逐步構建的一種有別于日常語言的“技術語言”,是全民語言的一個社會功能變體。學者王培光和冼景炬通過對判決書的研究發(fā)現(xiàn),香港早期的判決書具有以下四個語言特點:
2.1 使用文言文字詞
(1)遂判兩申請人各入獄六年八個月(CACC000533-1998)
(2)何解我本人單案會更重?(CACC 000302-2006)
(3)繼而決定控罪已獲得証實(CACC 000376-2000)
(4)罔顧他人生命是否會受危害而縱火罪(CACC 000429-2007)
“遂”表示文言連詞于是;“何解”具有如何解釋的意思;“繼而”表示緊隨某事之后; “罔顧”表示“不顧及、沒有顧及”的意思。這些文言字詞的適當使用增添了香港中文判決書的正式性和莊嚴性,也讓文體風格更為簡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詞語的錯誤使用則會增加判決書的難度,降低可讀性。
2.2 白話文使用不當:
(5)反而會對被告做成不公平的後果(CACC000353-1998)
(6)這是雙方爭議之主點(CACV000007-2006)
例如(5)體現(xiàn)了搭配不當,在書面語中,與“后果”搭配的動詞是“造成,導致,產(chǎn)生”而非“做成”。在(6)中將“要點”誤用為“主點”。而“主點”的科學含義為是主視線與透視面的交點。除了以上兩點,香港中文判決書還存在誤用詞性、介詞使用不當、次序不當,存在錯別字等問題。
2.3 使用粵語方言:如
(7)第二被告須因今次所承認的控罪……(CACC 000368-2005)
(8)是次已非申請人首次前往吉隆坡取貨辦……(CACC000188-2012)
(9)同埋每次機票、住宿費用是由Terry支付(CACC 000188-2012)
(10)由西曆一九九九年一月七日至二零零一年一月六日止一年死約一年生約(計共24月)(CACV000754-2000)
“今次”和“是次”都表示本次,“同埋”在粵語中表示和,與……一起的含義,“起回”表示追回,“一年生約一年死約”是指簽訂的合同是一年可變更(生約)一年不可變更(死約)。
2.4 香港特有的法律詞語:
(11)聆案官判原告人得直(CACV000025-2001)
(12)租金不包括差餉每月$497(CACV000754-2000)
“得直”簡單而言是得到正義伸張,原本敗訴的人提出上述。上訴庭最終改判其獲勝。“差餉”的正式名稱是地稅或土地稅,是間接稅的一種,香港對地稅的說法。
除了這些特征之外,香港判決書中還出現(xiàn)眾多成語如:
(13)受害者亦會誠惶誠恐擔心受到傷害(CACC000533-1998)
(14)他的表現(xiàn)經(jīng)常前後自相矛盾,前言不對後語,而且經(jīng)常信口開河…… (CACC000353-1998)
(15)實在罪加一等(CACC000353-1998)
潘慶云認為法律文書語言常用一些帶有貶斥感情色彩的成語,對于揭露犯罪惡意、表述情節(jié)手段和社會危害性、體現(xiàn)法律的尊嚴,有著特殊的表達效果。 “誠惶誠恐”描述受害人的恐懼心理,烘托出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惡劣;“自相矛盾”、“信口開河”表達了證人證言的不可信;“罪加一等”突出了罪行嚴重。這些成語的適當運用,利于鞭笞犯罪行為,維護法制尊嚴。
3 結(jié)語
從以上分析可知,香港判決書的結(jié)構逐步固定,格式也漸漸完善。而語言方面依然具有特色:使用文言詞語、粵語方言、特有的法律詞匯以及四字詞語,但還是存在白話文使用不當?shù)膯栴}。因此,對于其問題,希望在日后判決書的制定中可以加以改正,對于特色可以繼續(xù)保持,形成獨有風格。
參考文獻
[1]王培光,冼景炬. 香港中文判決書的語言問題[A].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中國政法大學法律語言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中心.語言與法律研究的新視野——語言與法律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中國政法大學法律語言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中心:中國民族語言學會,2002:9.
[2]楊海明. (2007).兩岸四地刑事判決書語言簡潔度比較研究[J]. 中國社會語言學. (12), 38-49.
[3]潘慶云.(2004).中國法律語言鑒衡[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