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費主義思潮作為一種具有強勢滲透力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已開始慢慢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甚至影響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這不利于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身心健康發(fā)展和理想消費觀念的建立。應對消費主義思潮的不利影響,應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合功能、正確認識消費主義思潮,并聯系學校、家庭和社會進行合力治理。這有助于克服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侵蝕和危害,以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消費主義思潮;大學生;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西方各種思潮不斷涌入國內,消費主義思潮以自身強大的力量不斷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行為和價值觀念。再經過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不斷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人們享受在消費主義影響下的生活方式,并沉迷于消費主義所帶來的快感中。消費主義不斷滲透到校園中,對大學生的消費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我們必須認清消費主義思潮的實質,分析消費主義思潮的危害,并制定合理的應對措施,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消費主義思潮,提高抵御消費主義思潮的能力,并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消費主義的內涵和實質
消費主義思潮產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崇尚物質消費和享樂至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廣泛傳播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20實際8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消費主義思潮也傳入我國,并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消費生活方式。消費主義倡導消費至上的價值理念,強調對物的無限占有,將追求消費生活看作人生的重要目的,引導人們在不斷的消費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消費主義還借助于廣告等大眾傳媒手段,不斷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使人們消費過程中實現自我的滿足和獲得幸福感。
“符號消費”是消費主義思潮的重要表現形式。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一書中指出:“在消費社會里,商品被看重的已經不再是使用價值,而是商品的符號價值?!狈栂M已經逐漸成為一種主要的消費方式,通過符號所傳達出的是一個人的時尚品味,更是階層的重要標志。通過符號的消費方式可以滿足人們的一些“虛假需求”。為了不斷滿足人們“虛假需求”,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都逐漸呈現出物質化傾向,人的真正需要不斷被模糊。
二、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不利影響
(一)不利于大學生積極人生價值觀的形成
受消費主義思潮影響,部分大學生沉迷于對物質資料的無限占有和享受中,放棄了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價值取向逐步趨向于物質享樂,這不利于大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形成。第一,阻礙人生目標的確立。消費主義倡導“我消費故我在”,將人生的意義簡單歸為不斷享受消費過程所帶來的快感,這樣的消費價值觀不斷侵蝕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他們認為賺錢的唯一目的就是消費,人不斷淪為金錢的奴隸,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處理中,把個人無限的物質欲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顧及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大學生在這樣的價值觀引導下,在本該樹立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標的年紀,不斷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第二,不利于正確認識人生價值。消費主義倡導享樂人生觀,認為人生最大的價值就在于享受,使部分大學生在消費的過程中傳統美德中的艱苦奮斗和勤儉節(jié)約精神,并且人生價值觀呈現出功利化傾向,表現在對職業(yè)的選擇上,最看重的薪資待遇條件,“錢多活少離家近”成為當下大學生找工作的唯一標準。這不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第三,不利于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形成。消費主義影響下的生活方式,必然是以金錢為驅動力,這使原本就在良好生活條件下生活的大學生逐漸喪失追求幸福人生的積極生活態(tài)度,對大學生的發(fā)展進步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二)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消費主義本質就是強調把消費當作是生活的主要目的,大力宣傳過度占有和消耗物質生產資料,過分地崇尚消費和享樂。[2]大學生正處于建立正確價值觀和樹立理性信念的重要時期,如果長期沉迷于物質消費所帶來的快樂和興奮中,這必將會造成他們思想上和精神追求上的本末倒置。第一,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逐漸出現一些炫耀和攀比等不良的消費風氣,對于高檔時尚消費品呈現出狂熱的追求,身處校園的大環(huán)境中,不免會受到校園來自同輩群體的消費影響,者對于家庭條件相對差而消費能力達不到的同學來說無疑會造成較大的心理落差,在于同學相處的過程中他們會不自覺地會產生自卑感,并產生了一系列的消極情緒,這樣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第二,影響身體健康發(fā)展,有的學生由于自身消費能力不足,但又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物質欲望,陷入到一些“校園貸”、“裸貸”的圈套中,有的大學生因無力償還越滾越大的債務、心理壓力巨大而選擇跳樓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造成了一個家庭的悲劇。大學生如果長期迷戀消費主義帶來的巨大快感中,勢必會影響他們的健康生活。
(三)使大學生的消費觀念產生沖突和矛盾
消費主義思潮的傳播,沖擊了大學生原有的消費觀念。一是不斷增長的消費欲望與自身消費能力的沖突,大學生在面對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往往缺乏應有的抵抗力,符號消費和虛假的消費需要往往刺激著他們的消費欲望,攀比性消費行為逐漸增多,但又受到自身實際的消費能力的限制,這種情況下,有的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無止境的消費欲望去觸碰網貸、校園貸,最終醉成惡劣的影響。二是盲目消費與理性消費之間沖突,隨著新媒體網絡的發(fā)展,直播帶貨的消費形式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購物方式之一,尤其受到了在校大學生群體的歡迎,在網絡直播購物過程中,盲目性的消費現象逐漸增多,在消費過程中往往是感性的沖動行為代替了理性的消費行為,從而影響理性判斷能力逐漸消解,不利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四)引導大學生走出消費主義困境的路徑
(1)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合功能,培育正確的價值觀
青年價值觀教育的本質就是堅持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與灌輸。[3]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就要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指導。面對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就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進課堂、融入進校園、融入到實踐活動中。首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發(fā)揮思想教育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厘清消費主義思潮的本質及其危害,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行為的產生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大學生的消費習慣同樣受到校園環(huán)境和氛圍的影響,應該堅持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統一,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對大學生的精神引領,從而規(guī)范大學生的不良消費行為。最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大學生的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新大學生實踐活動機制,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的實踐獲得感。
(2)正確認識消費主義思潮,培育科學消費觀
首先,加強對消費主義思潮的研究,學術界目前對消費主義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多,主要集中于對消費主義的來源和本質的探討和對消費主義影響的研究。但是研究發(fā)展過程還存在一些不足:關于消費主義思潮的研究局限于理論研究缺乏目的性和實踐性,對于如何應對消費主義思潮的消極影響的研究還比較薄弱。高校對消費主義思潮的應對性表現得不足,需要更進一步研究,通過實證調查分析對大學生的影響的表現,并提出針對性的措施,使大學生能認清消費主義思潮的危害,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正確認識消費主義思潮的危害,消費主義所倡導的消費至上的理念,所奉行的金錢至上觀念使人與人的關系逐漸利益化,破壞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消費主義所蘊含的對物的無限占有和過度浪費,不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通過認清消費主義思潮的危害,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不斷改善自身所存在的消費主義傾向。最后,加強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教育,高??梢酝ㄟ^開展金融理財教育課程,深化大學生對金錢觀的認識,并教育大學生厘清何種是正確的消費觀,何種是錯誤的消費觀,提升對消費主義思潮鼓吹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認知,增強大學生自覺運用科學消費理念抵御消費主義侵蝕的能力。
(3)發(fā)揮家庭、學校、社會的聯動作用,打造健康的消費環(huán)境
首先,必須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教育內容上增設關于消費主義等社會思潮的學習,使大學生了解當前流行于我國的西方社會思潮,在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消費主義的了解并不斷警惕消費主義所造成的不良消費行為,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應對消費主義不良影響的抵抗能力。其次,在教育方式上,新的教學內容要有新的教學方式,不斷將理論深入到社會實踐,增強大學生的理論理解能力,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其次,發(fā)揮好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父母的消費觀念及消費行為對孩子的消費理念、消費行為產生直接地影響。家長應及時改變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消費習慣,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消費榜樣,并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再次,在社會環(huán)境方面,網絡技術不斷地發(fā)展,各種新媒體、自媒體不斷涌現,所以社會要對媒體進行監(jiān)管和正確引導,要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對其進行約束并沒有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積極創(chuàng)建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金志剛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71-72.
[2] 王媚.論大學生群體中消費主義現象的危害及其矯正[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8):51-53.
[3] 任鵬,丁欣燁.文化消費主義思潮對當代青年學生價值觀念的消極影響及其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65-69.
作者簡介:李鈺(1994- ),女,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