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 王璐瑤
摘 要: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十九世紀中葉合作撰寫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等著作堅實了唯物史觀理論的基礎。在馬克思與世長辭后,唯物史觀受到了資本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侵襲,恩格斯對教條主義者、偽唯物主義者、國家永恒論者歪曲唯物史觀的言論進行強烈駁斥。堅定的捍衛(wèi)馬克思唯物史觀,通過對原始社會深入的剖析,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唯物主義歷史觀;恩格斯;“兩種生產”理論
19世紀中后期,隨著資產主義社會第二次產業(yè)革命的完成,資產階級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這對無產階級運動無疑是沉重的打擊。資產階級使用了許多手段潛移默化的影響無產階級的思想,如提高工人的工資,改善工人的居住環(huán)境等,從而消磨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動力。此時,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席卷而來,以恩特斯為代表的德國社會民主黨“青年派”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猛烈抨擊,作為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恩格斯無疑擔負起了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責任,同時指導國際無產階級工人的革命運動,在此基礎之上完善和發(fā)展唯物史觀。
1 恩格斯豐富了唯物史觀的理論體系
1.1 家庭思想對唯物史觀的完善
在原始社會的初期與中期,家庭作為利益集團的象征在這兩個時期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這也是唯物史觀的重大范疇之一。繼馬克思研究的《人類學筆記》后,恩格斯通過對陸續(xù)出版的大量原始社會的實際考察的材料分析,深入研究了古代社會史。
恩格斯繼承了馬克思對巴霍芬、摩爾根等人關于古代社會家庭理論的吸收其積極部分的理論成果,結合大量現實材料,撰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一重要著作。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系統(tǒng)的分析和闡述了“兩種生產理論”,概括了原始社會歷史的研究。“兩種生產理論”蘊含的哲學意義完善了唯物史觀。第一,揭示了勞動及生產力對社會制度的影響。在動態(tài)中分析各個范疇之間所蘊含的關系,如勞動、家庭、親屬等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生產力低下,勞動減少就會增強血緣關系對社會制度的制約。相反,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勞動效率的提高,私有制無形之中產生,階級對立的出現會是家庭利益集團對社會制度的影響力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所有制。第二,揭示了生活資料、人口生產和工具生產對不同發(fā)展階段所產生的意義。在原始社會初期,生產工具的能力低下,生活資料稀少,大部分依靠自然提供的資料生存,這時人口生產就占有決定性的地位。自然屬性就占有主導地位,血緣關系之間的繼承,影響著社會結構與聯(lián)系。從兩者之間的闡述便可明確,無論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還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對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影響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1.2 深入研究私有制起源
在馬克思與恩格斯共同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較早的提出關于“部落所有制”,所謂私有制就是從“部落所有制”演變而來的。私有制的含義表示,一旦某些資料被個人所占有就被成為私有。工具、物品、土地的逐漸私有化就形成了私有制。
第一,私有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人類制作出石器、骨器等耐久性的勞動工具, 為了避免相互之間的爭斗導致勞動工具的磨損或破壞,每個團體之間便有了一項規(guī)定,制造出勞動工具的人對工具有使用權和擁有權。如果工具共有,就必然會出現一些人不愛惜使用工具的現象,增加對工具的損耗,或者由于工具之間做工的差異性使人人搶奪好用工具的現象。工具的私有化也促進人們在閑暇時間更多的生產工具,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更加先進的工具。
第二,在人類發(fā)明出工具之后,就開始了衣物、飯碗、容器等剩余物品的生活資料的制作。在私有制中,有一項要求,即持久的生活物品應由個人擁有。同樣也是為了避免沖突和糾紛,延長這些日用品的使用壽命。當氏族社會由母系氏族公社進入父系社會,形成了二元婚姻家庭或個體家庭時,生活資料的私有制包含了越來越多的商品。各個家庭的房屋、武器、勞動工具等成為當時社會制度認可的私有財產。 馬克思指出:“武器和衣服最早成為私有財產的對象?!倍鞲袼龟U述道:“在氏族社會,男女分別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漁獵用具的所有者,女子是家庭用具的所有者?!?/p>
第三、土地、牲畜等作為稀有的勞動對象和生產對象,私有化有著必然性。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家庭模式也在發(fā)展,由低級到高級,有原始部落到個體家庭。這些生產對象與勞動對象從而歸個體家庭所有。
1.3 對階級、私有制及國家永恒化的論述進行批判
馬克思曾強調,想要深入的剖析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強烈的矛盾沖擊的產生,已經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就必須將資本主義社會放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論證。這就表明,考察國家生產的過程是第一步。恩格斯對于國家、階級的起源、本質有深刻的說明。
第一,恩格斯認為,國家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并且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當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由于利益的沖突,會產生代表著不同利益集團的對立面。這些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為了緩和矛盾,就需要一種凌駕于一切之上的“秩序”,在“秩序”的束縛中,削弱矛盾沖擊以避免在斗爭中使社會消失。國家應運而生,但國家并不是所謂道德觀念的現實,而且也無法起到決定性作用。
第二,恩格斯揭示了國家階級的實質。在他看來,國家只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鎮(zhèn)壓和剝削處在底層的勞苦人民大眾的統(tǒng)治手段。為了控制階級對立的需要而產生的。在一些資產階級唯心論的學者以及庸俗的唯物主義歷史學家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他們認為國家是凌駕于一切的最強大的力量,經濟的發(fā)展要以國家為基礎,私有制將是永恒的所有制。恩格斯對此說法進行了徹底駁斥,國家的實質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獲得權力產生的,當新的階級出現就會通過革命的手段代替舊的階級。當階級消失時,國家也隨之消失。
2 恩格斯捍衛(wèi)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2.1 嚴肅批判教條主義,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是方法
第一,對黨內機械論和宿命論的批判。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工人政黨內出現了以魏德邁和左爾格為領袖的美國工人黨的教條主義傾向。到了九十年代,更多的青年大學生、青年文學工 作者和年輕資產者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但是他們并未能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而宣揚機械論和宿命論,所以對黨產生了極壞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恩格斯提出:“德國的許多青年著作家將‘唯物主義當作標簽貼到各種事物上去,并不做進一步的研究,就是說以解決問題為前提,用該標簽解決罷了?!倍鞲袼篂榱藦娬{科學把握唯物史觀更是明確指出,不能把唯物史觀當作現成的“公式”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
第二,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恩格斯晚年在在《致?!?恩斯特》這封信中談到:“在說到你若是嘗試使用唯物主義解決問題,那我向你提前說明:如果不將唯物主義作為研究對象,而是單純使用其解決問題,使用它來裁定某樣歷史事件,那將向反方向發(fā)展。”該書信中提出了一個針對唯物史觀的新思想,這便是“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恩格斯批評了恩斯特,指出他把馬克思主義當成現成公式將會把馬克思主義引向它的相反方向。同樣在恩格斯寫給康·施米特的信中提到:“德國的許多青年著作家將‘唯物主義作為套語使用,并直接當作標簽貼到各種事物上去,并未做深入了解。但是我們的歷史觀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爾學派的方式構造體系的訣竅?!庇纱丝梢?,馬克思主義并非教條而應是行動的指南。
2.2 打擊“經濟唯物主義”,強調了上層建筑具有能動作用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在社會發(fā)展的階段里是辯證統(tǒng)一的。無論何時,在社會和歷史的發(fā)展中,經濟因素都是起決定的作用。恩格斯說:“馬克思和我一直都對此十分肯定,若是人在這提出異議,說唯一決定性因素只有經濟基礎,那他就是將這個理論變成了抽象的空話。經濟狀況只能作為基礎,但是上層建筑將會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fā)生影響?!庇纱丝梢?,恩格斯認為經濟基礎是決定性的因素,而上層建筑則是從屬于它,歷史的發(fā)展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結果,并且以國家政權為例再次證明,上層建筑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同時恩格斯在書信中持續(xù)強調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并對作為社會歷史決定性基礎的經濟關系作了深入剖析。恩格斯在給致康·施米特一信中說道:“生產才是歸根結底決定性的東西?!边@就闡述了經濟因素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在同一封信中又提到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雖然物質的存在方式是一切的開始,但從思想層面對此會產生反方向的影響。”恩格斯將物質思想作為兩種不同性質的能力,但是歷史上事件發(fā)展經濟的、政治的、 文化的綜合結果,但這些因素所起到的效果并非相同。經濟基礎將決定社會發(fā)展的方向; 而上層建筑則是決定歷史發(fā)展進程。恩格斯在談及此事時常常使用“歸根到底”這一詞匯,首先表明經濟因素具有根源性和最終性,即一切社會現象的“根源”所在; 其次表明經濟的作用并不唯一,“枝”和“節(jié)” 也將對事件的發(fā)展產生影響作用。唯物史觀沒有對細微的社會變化和事件去尋找事件的根本原因。恩格斯的一系列言論不但對資產階級唯心史觀進行了反駁,也點明了當時德國黨內的唯物主義是庸俗的、機械的。
2.3 明確闡述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在之前的唯物史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更突出經濟等因素對意識形態(tài)的決定性作用。恩格斯認識到唯物史觀對意識形態(tài)作用論述不足的短板。于是恩格斯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辯證地提出并強調了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意識形態(tài)的相對獨立性理論。
第一,意識形態(tài)能夠對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產生能動的反作用。意識形態(tài)的各個因素之間是存在相互作用的,恩格斯在批判了人的意識和隔斷經濟關系的論點后,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能夠在某種限度內改變經濟基礎的。
第二,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恩格斯認為,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相對獨立性,在一個具體的社會形態(tài)中,意識形態(tài)未必會與社會的經濟政治發(fā)展方向相同,有時甚至會背道而馳。發(fā)達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可能十分落后,而經濟水平較低的國家在哲學、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也許有著先進的思想。
第三,意識形態(tài)同樣也具有歷史傳承性。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意識形態(tài)以后,歷史的進程中,思想認識總是繼承并且批判了前人的思想成果發(fā)展而來的。每一個新時期的人類思想都會對前人的成果進行提升,有力地佐證了意識形態(tài)的演化是前承后續(xù)的。
3 恩格斯對唯物史觀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
3.1 勞動能夠促進人自身的發(fā)展
恩格斯認為,勞動能夠促進人類自身的發(fā)展,在人進化的過程中占據核心位置。19世紀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為學者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帶來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其中最重要的成果——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使歷史學家們能夠根據自然科學本身的事實研究問題。第一,恩格斯提出了,勞動是人類直立行走的最重要的因素。人類從古猿進化而來,由于需要長期從事生產活動而保證種族生存,手越來越頻繁的使用為人類直立行走帶來了可能。第二,人類在從事生產活動時,需要語言進行交流,人類是群居動物,相對于大自然中龐大的生物而言,人類個體弱小,并不具備較強的力量。因此,相互之間形成團體,為了生存合作狩獵。這就為語言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第三,在語言的影響下,人類的各個器官都在無形進化,與此同時,大腦的發(fā)育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福利。從樹枝、石頭、山洞這些天然形成的工具到制作骨器、石器等人造工具,工具的進步時的人類攝取的食物種類更加豐富,為人類自身的發(fā)展提供了多方面的營養(yǎng)。人腦不斷的開發(fā)擴展了勞動的多元化,從居無定所到圈地種糧。人類自身的發(fā)展與勞動多元化之間相互促進,相互發(fā)展。
3.2 社會的發(fā)展依靠無數人“合力”的力量
唯物史觀明確指出,人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了歷史。恩格斯在晚年提出的社會“合力”論,是對這一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在恩格斯還未提時,人們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是如何支配并轉化為人類社會實踐,從而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還缺乏深入具體的理解和認識。而恩格斯提出的合力論全面的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提出的“平行四邊形”理論一方面指出,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從事著生產活動,有自己的目標、理想、意志。無數個人都在朝著自己的目標發(fā)展,但處于不同利益集團的人的需求之間也許會相互沖突,造成相互抵消的成分就導致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期許的目標。這些有自我意識、自我思想、追求著不同目的的人之間無形之中就產生密切編織在一起的力量,力量得總和就促使社會朝著力量推動得方向發(fā)展,每個人的意志都參與其中,但卻不會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另一方面,恩格斯在論述社會“合力”論時強調了杰出個人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在分析人類社會歷史時,研究發(fā)現杰出的個人可以為社會的發(fā)展帶來明顯的積極作用,這些貢獻是一般個人無法做到的,如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對某個革命的發(fā)起以及指導。但是杰出人物也包含了一般的人民群眾,無數個普通人物力量的總和也對社會的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力。
3.3 透過偶然性去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
縱使歷史發(fā)展帶有客觀的必然性,它也同樣充滿偶然性。這兩者之間是辯證統(tǒng)一的。恩格斯在晚年提出了關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關系,認為應該在歷史的研究中通過偶然性去挖掘必然性。在研究中,恩格斯將偶然性和必然性分別理解為曲線和中軸線,研究曲線所代表的偶然性,通過其變化,說明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關系。研究的歷史時間跨度越廣、范圍越大,就越能說明偶然性的內在蘊含著必然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必然性亦可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恩格斯同時也強調研究歷史的發(fā)展重點就在于找出這些規(guī)律,通過歷史發(fā)展的偶然性挖掘必然性。在這樣的社會發(fā)展里,歷史發(fā)展的偶然性是歷史發(fā)展必然性的一種表現方式,也是歷史發(fā)展必然性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正如經濟運動的必然性也是通過偶然性實現的一樣,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偶然性為必然性拓寬了發(fā)展道路,促使社會向前發(fā)展的進程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吳皖林.論恩格斯關于歷史發(fā)展是必然性與偶然性辯證統(tǒng)一的思想觀[J].哲學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