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玲 溫悅華
河源市中醫(yī)院,廣東 河源 517000
腦卒中后肩痛是腦卒中患者康復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并發(fā)癥之一,臨床常表現為典型的偏癱側肩頸疼痛,可牽及背部,多發(fā)生于上肢活動時,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能力明顯降低[1-3]。目前,腦卒中后肩痛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普遍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中樞性神經病變、肩手綜合征、丘腦病變、肩關節(jié)半脫位、肩關節(jié)囊炎等因素有關[4-6]。肩痛不僅影響患者的情緒,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患者的運動康復,疼痛嚴重患者甚至放棄主動運動康復。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復受腦血管障礙的部位和原因影響很大,而且患者畏痛情緒對上肢的康復訓練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影響預后。臨床上預防卒中多采用腦卒中康復指南中推薦的電刺激療法[7],但肩痛發(fā)生后,單一的電刺激療法治療肩痛療效不太理想,目前多采用聯合治療的方法,如結合針灸、針刀治療,中醫(yī)穴位貼敷、熱敷等[7-9],治療效果明顯提升。本研究對60 例腦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療進行分析,探討磁振熱結合電針治療腦卒中后肩痛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 12 月在我院康復科收治的60 例腦卒中后肩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經CT 或MRI 確診,符合1995 年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標準[10]。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患病類型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肩痛診斷標準;(2)患者肩部未發(fā)現明顯病變;(3)患者發(fā)生腦卒中前無明顯肩痛癥狀,腦卒中后出現明顯肩痛;(4)年齡 40~70 歲;(5)病程<6 個月;(6)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發(fā)生腦卒中前患有肩周炎、頸椎病史;(2)依從性差不愿配合治療者;(3)具有認知障礙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分別在患者患側取肩前、肩髎、肩髃、外關、合谷、臂臑、陽陵泉穴。進針后采用行提插捻轉等手法行針,得氣后連接G6805-I 型低頻脈沖治療儀(青島鑫升實業(yè)有限公司生產),100~150 次/min,先予高頻刺激(>50Hz),10 分鐘,后調整為低頻刺激(2~10Hz),電流強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留針20~30min,針后加以放松按摩。每隔1 日治療1 次,治療三周。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例)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HB200B磁熱振治療儀進行治療(山東博科再生醫(yī)學有限公司生產)。治療墊放置于后肩部,盡量包裹痛點中心,溫度調至 40℃,磁場強度 200~400GS,治療 20~30min,每隔1 日治療1 次,治療三周。
1.4 觀察指標
1.4.1 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11](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根據患者肩部疼痛的程度進行評定(0~10 分)?!? 刻度”表示無痛;“10 刻度”表示最痛,得分越高,即認為疼痛程度越重,反之亦然。
1.4.2 上肢運動功能情況。采用(fugl-meyar assessment,FMA)運動功能(上肢)評分[12]。若受試者不能完成某個任務則=0 分,部分完成則=1 分,完全完成=2分。但反射活動只有兩種分數,反射活動存在=2 分,缺失=0 分??偡?6 分,最低0 分。分數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
1.4.3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評分法MBI 評分,內容為10 項,滿分100 分。每個項目最高5分,總分越高,代表獨立生活能力越高。
1.5 臨床療效評價 療效標準積分原則結合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情況和生活能力狀態(tài)評分進行判定。(1)治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 91%~100%);(2)顯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5%~90%);(3)有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45%);(4)無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總有效率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 t 檢驗分析和 χ2分析。檢驗標準:α=0.05。
2.1 兩組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一周、兩周、三組后觀察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均低于治療前(P<0.05)。見表 2。
2.2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ar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 Fugl-Meyar 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兩周后觀察組與對照組Fugl-Meyar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 Fugl-Meyar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治療前后MB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BI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兩周后觀察組MBI評分高于治療前,且治療兩周后觀察組MBI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4。
2.4 兩組治療三周后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三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 2 兩組 VAS 評分比較(分,)
表 2 兩組 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a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一周后 治療兩周后 治療三周后觀察組 30 5.71±0.65 4.73±0.71a 3.89±0.54a 3.45±0.41a對照組 30 5.76±0.89 5.11±0.69a 4.58±0.61a 3.92±0.48a t 2.48 2.10 4.63 4.08 P 0.80 0.04 <0.001 <0.001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ar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ar 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a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一周后 治療兩周后 治療三周后觀察組 30 31.52±6.11 35.42±5.10 38.71±6.03a 42.21±6.24a對照組 30 31.01±5.95 33.74±5.04 35.47±5.91a 39.47±6.15a t 0.328 1.283 1.453 2.963 P 0.744 0.204 0.041 0.00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MBI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MBI 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a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一周后 治療兩周后 治療三周后觀察組 30 41.52±8.11 46.32±7.10a 49.63±7.13ab 52.61±7.24ab對照組 30 41.01±8.95 43.71±6.04 45.47±8.01a 47.97±8.05a t 0.231 1.534 2.125 2.347 P 0.818 0.771 0.038 0.022
表5 兩組治療三周后治療效果比較[例(%)]
3.1 腦卒中后肩痛的研究現狀 肩痛是肩關節(jié)功能障礙腦卒中后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目前腦卒中后肩痛的病機研究尚未明確[13-15]。腦卒中患者偏癱側上肢在進行康復鍛煉時,肩胛骨向上旋轉和肱骨外旋可導致關節(jié)囊和肌腱受到壓迫而造成損傷,患者肩胛骨處于麻痹狀態(tài)時,肱骨大結節(jié)與肩峰緣突間的韌帶發(fā)生碰撞,從而造成肩部的疼痛。另外,腦卒中患者發(fā)病后可能會出現患側肢體弛緩性癱瘓,一段時間后轉化為痙攣。在解剖學上,關節(jié)囊和緣肱韌帶通常有豐富的精神感受器,如果關節(jié)周圍組織過度牽拉也會造成肩部疼痛。肩關節(jié)外旋受限,肌肉痙攣也可能發(fā)生關節(jié)粘連,導致患者肩部發(fā)生疼痛[16]。
3.2 磁振熱聯合電針治療的優(yōu)勢 電針療法是治療肩關節(jié)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顯緩解肩部疼痛癥狀。臨床上常選用肩部周圍的腧穴,配以遠端手足陽明經穴來進行治療。磁振熱療法是以電腦處理為基礎,借助磁場、微振動和溫熱三種物理因子相結合的治療儀器,具有改善血液循環(huán),加速血液流動,提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17]。磁振熱加以電針治療可以起到協(xié)同作用,改善血液流動性,有效緩解肩部疼痛,具有操作簡單、無痛、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一周后,兩組的VAS 疼痛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降低。說明兩組治法均可緩解腦卒中患者的肩部疼痛并提高上肢運動功能。兩組間比較治療一周后觀察組VAS 疼痛評分更低。說明治療一周后觀察組的治療效果即優(yōu)于對照組。Fugl-Meyar 評分方面,兩組在治療兩周后才優(yōu)于治療前。MBI 評分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一周后與治療前明顯增加,而對照組治療一周后得分與治療前無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觀察組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療三周后,觀察組的治愈率(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73.30%)。提示通過磁振熱結合電針療法確實能夠明顯提升治療效果,能夠更快、更好地改善腦卒中患者肩痛癥狀,更有利于肩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腦卒中患者上肢循環(huán)較差,對溫度不太敏感,治療時設置的溫度不宜過高,過高容易導致皮膚燙傷不利于治療。綜上所述,磁振熱結合電針治療腦卒中后肩痛療效顯著,能夠明顯緩解腦卒中患者腦卒中后的肩部疼痛,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