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凡 霍靜雨
(陜西省榆林市第一醫(yī)院,陜西 榆林 718000)
皰疹性咽峽炎是小兒上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由柯薩奇A組病毒等腸道病毒感染引發(fā),臨床好發(fā)于1~7歲嬰幼兒,同一名患兒可反復罹患此病。本病發(fā)病迅速,傳染性強,患兒主要表現(xiàn)為高熱、咽部痛、進食困難、流涎、咽峽部和軟腭部可見皰疹,破潰形成眾多小潰瘍[1]。皰疹性咽峽炎雖屬自限性病變,但大部分患兒發(fā)病后因咽痛劇烈而影響進食,影響機體對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嚴重者還會引起腦炎、心肌損傷、肺炎等重要臟器損傷,危害兒童身心健康[2-3]。目前西醫(yī)對小兒皰疹性咽峽炎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主要采用對癥處理、抗感染、抗病毒等方法緩解患兒不適癥狀,縮短疾病病程,但整體療效欠佳[4]。中醫(yī)學認為皰疹性咽峽炎主要是因外感風熱火毒諸邪而起病,加上小兒為純陽之體,陽常有余,易導致病邪從陽化熱,因此采用疏風清熱、解毒利咽之法可取得表里雙解、已病防變的治療效果。為此,本研究采用自擬解毒清熱湯聯(lián)合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急性期40例,并與單純西醫(yī)治療40例進行對照?,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對皰疹性咽峽炎的規(guī)定[5]。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兒科學》,辨證為風熱犯表證[6]。納入標準:年齡1~7歲,病程未超過3 d;病變未累及頰黏膜和齒齦;未出現(xiàn)淋巴結腫大癥狀;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心、腦等重要臟器嚴重的原發(fā)病或并發(fā)癥者;白細胞計數(shù)異常者;皰疹出現(xiàn)在手足部位或確診為手足口病者;合并嚴重的血液系統(tǒng)病變者;哭鬧嚴重不能配合治療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診治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8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3.52±0.65)歲;病程(16.78±1.92)h;病情輕度8例,中度21例,重度11例。觀察組男性 25例,女性 15例;年齡(3.71±0.63)歲;病程(17.02±1.97)h;病情輕度5例,中度23例,重度12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及嚴重程度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均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每日保持口腔清潔,高熱者給予退熱處理,進食差者給予營養(yǎng)支持,腹瀉者給予止瀉處理,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另給予維生素C片(湖南恒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977,規(guī)格50 mg/片),每次50 mg,每日3次;給予注射用重組干擾素α-1b(深圳科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60058,規(guī)格 10 μg)10 μg加0.9%氯化鈉注射液3 mL霧化吸入,每日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自擬解毒清熱湯:連翹、金銀花各15 g,菊花、桑葉、牛蒡子、浙貝母、黃芩、蘆根各10 g,地龍、僵蠶、射干、桔梗各6 g,甘草3 g。水煎收汁取200 mL,用法用量:1~3歲患兒每日服用80~100 mL,4~7歲患兒每日服用1劑,分早晚2次溫服。兩組療程均5 d。
1.4 觀察指標 1)臨床指標復常時間:比較統(tǒng)計兩組患兒治療后退熱時間、流涎消失時間、咽峽部皰疹消失時間、咽痛消失時間、口腔黏膜疹消失時間。2)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測:采集患兒治療前后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以2 500 r/min離心5 min,收集上清液,樣本置于-70℃冰箱保存。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3)外周血T淋巴細胞檢測:采集患兒治療前后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以2 500 r/min離心5 min,收集上清液,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CD4+/CD8+水平。4)安全性比較:對比兩組用藥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療效標準 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制定的療效標準。臨床痊愈:治療5 d,患兒體溫恢復至正常,咽峽部癥狀消失,臨床癥狀積分減少≥95%。顯效:治療5 d,患兒體溫恢復至正常,咽峽部癥狀大部分消失,臨床癥狀積分減少≥70%,<95%。有效:治療5 d,患兒體溫有所降低,咽峽部癥狀部分消失,臨床癥狀積分減少≥30%,<70%。無效:治療5 d,患兒體溫未下降,咽峽部癥狀未得到改善,臨床癥狀積分減少<30%??傆行?臨床痊愈+顯效+有效。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數(shù)據(jù)呈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時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校正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臨床指標復常時間比較 見表2。觀察組治療后退熱時間、流涎消失時間、咽峽部皰疹消失時間、咽痛消失時間、口腔黏膜疹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血清IgA、IgG、IgM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升高(均P<0.01),且觀察組治療后上述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均P<0.01)。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復常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復常時間比較(d,±s)
n組別觀察組對照組40 40退熱時間1.26±0.23△2.08±0.30流涎消失時間2.18±0.30△3.41±0.46咽峽部皰疹消失時間3.31±0.43△4.16±0.52咽痛消失時間2.36±0.38△3.75±0.49口腔黏膜疹消失時間3.85±0.33△4.55±0.41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g/L,±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下同
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IgG 7.06±0.92 10.81±1.05**△△7.03±0.90 8.67±0.98**IgA 0.75±0.09 1.48±0.21**△△0.73±0.08 1.30±0.19**IgM 0.80±0.19 1.15±0.21**△△0.79±0.15 0.92±0.17**
2.4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水平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后CD3+和CD8+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降低(均P<0.01),CD4+和CD4+/CD8+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升高(均P<0.01),且觀察組治療后上述指標均好于對照組(均P<0.01)。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水平比較(±s)
組別 時間CD3+CD4+CD8+CD4+/CD8+觀察組(n=40)對照組(n=4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71.06±8.27 65.27±7.63**△△70.93±8.32 68.55±7.92**33.82±4.53 40.13±5.16**△△33.65±4.62 36.27±4.82**33.12±4.46 23.56±3.51**△△33.97±4.60 26.75±3.85**1.03±0.14 1.71±0.22**△△0.98±0.12 1.36±0.18**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別不大(P>0.05),停藥后不良反應表現(xiàn)均自行消失。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臨床研究表明[8-9],皰疹性咽峽炎急性期患兒IgA、IgG、IgM、CD4+及CD4+/CD8+水平均異常降低,CD3+和CD8+水平均異常升高,患兒體液免疫功能和細胞免疫功能發(fā)生紊亂,機體整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態(tài)。嬰幼兒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抵抗力較弱,是腸道病毒的易感群體,柯薩奇A組病毒是腸道病毒的一種,機體遭受腸道病毒感染后又會進一步引起體液免疫功能和細胞免疫功能紊亂。免疫球蛋白的兩大主要功能為激活補體成分和促進體液免疫增強,其中IgA、IgG及IgM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機體的體液免疫狀態(tài)。IgA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組織中,具有預防局部感染的作用;IgG是機體中唯一一種能夠通過胎盤的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保護作用;IgM是機體在感染病程早期產(chǎn)生的一種免疫球蛋白,其半衰期較短,機體在出現(xiàn)免疫應答反應時會引起IgM水平增高。T淋巴細胞群中CD3+是成熟T細胞的代表,其水平增高則提示免疫功能升高;CD4+T淋巴細胞根據(jù)淋巴因子產(chǎn)生種類的不同,可分為Th1亞群和Th2亞群,CD4+T細胞水平升高代表細胞免疫功能增強,并能促進體液免疫,提高免疫應答效應;CD8+T細胞被活化后會分化成細胞毒性T細胞,對靶細胞具有特異性的殺傷性;CD4+/CD8+代表輔助性和抑制性兩類T細胞功能的平衡狀態(tài),同時也是一項代表機體免疫系統(tǒng)穩(wěn)定狀態(tài)的指標,其比值降低則預示細胞免疫功能降低。目前西醫(yī)治療本病以對癥處理和抗病毒為主。干擾素是一種存在于人體血液中具有抗病毒功效的多功能糖蛋白,也是機體中抗病毒感染的最具影響力的一種淋巴因子,能夠直接抑制病毒擴散和復制,還能夠激活NK細胞活性,啟動免疫應答反應[10]。此外,干擾素還能夠將病毒抗原多肽呈遞出來,誘導T淋巴細胞分化,增強淋巴細胞對病原體靶細胞的特異性作用。干擾素根據(jù)其產(chǎn)生細胞種類的不同,可分為α、β、γ 3種類型,其中干擾素α的抗病毒功能最為顯著。因此,本研究選擇干擾素α-1b作為對照組治療藥物。
皰疹性咽峽炎屬中醫(yī)學“急喉痹”“口糜”“口瘡”范疇。本病病因分為內(nèi)、外因,外部致病因素主要為風、火、熱諸邪侵犯咽喉,內(nèi)因主要為小兒肺臟嬌嫩,免疫力較低,易感外邪而發(fā)病。本病病位主要在咽喉,相關聯(lián)的臟器主要為肺胃。風邪在諸邪中位居首位,小兒感受外邪侵犯主要是在風邪的引領下,首犯于上,火邪和熱邪皆為陽邪,陽邪居上,感陽邪者,則疾病起于上,加上小兒具有“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生理特征,導致病邪從陽化熱,外邪于內(nèi)火相合,上攻咽喉,故患兒出現(xiàn)咽痛、眼紅、吞咽不利、口渴等一系列癥狀。因此,解毒利咽、疏風清熱是治療風熱犯表型皰疹性咽峽炎的重要原則。本研究所用解毒清熱湯中,連翹、金銀花解毒清熱、散結消腫;菊花、桑葉皆為苦寒性的藥物,具有清熱疏風、潤燥解毒、清除肝火之功。四藥相伍,對外可疏風散熱、透表解肌,對內(nèi)可解毒清熱,散結消腫,藥效恰對病機,共為本方君藥。射干、牛蒡子具有清熱疏風、利咽透疹的功效,藥物作用能直達病所;地龍息風解熱、通絡止痹;僵蠶既能祛外風,又能息內(nèi)風,還能解毒散結;地龍和僵蠶合用能夠作用于咽喉部位,有效緩解咽喉部痙攣。上四藥相伍,共為臣藥。蘆根、浙貝母、黃芩皆為苦寒性藥物,苦寒可清熱,三藥相合能清降肺胃之火熱,體現(xiàn)“上病下取”的治法,三藥共為本方佐藥。甘草、桔梗共為使藥,二藥相合能引領諸藥作用于咽喉,增強清咽止痛之功。全方相互配伍,內(nèi)外合治,共奏解毒利咽、疏風清熱之功?,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連翹具有干擾病毒復制途徑、抑制病毒吸附、消滅病毒的作用,因而具有較強的抗病毒功效[11];金銀花水煎液對皰疹病毒、??虏《?、柯薩奇病毒均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同時金銀花還具有抗炎、抑菌、解熱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12];菊花具有抑菌、抗炎、抗病毒、鎮(zhèn)痛及免疫調(diào)節(jié)的作用[13];射干具有鎮(zhèn)痛、抗炎、抑菌、抗?jié)兊淖饔?;牛蒡子具有抑制流感病毒、解熱、抑菌、抗炎的作用?4];地龍具有抗炎、解熱、鎮(zhèn)痛、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黃芩中的黃芩苷能夠通過對抗病毒復制、保護宿主細胞等途徑對多種病毒發(fā)揮顯著的抑制作用,同時黃芩還具有抗炎、解熱、抗?jié)?、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力等作用[15];甘草具有抗病毒和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桔梗中的有效成分對棉球性慢性炎癥和鹿角菜膠性急性炎癥反應均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另外,桔梗還能夠促進脾淋巴細胞增殖,具有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的活性[16]。
本研究結果示,觀察組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退熱時間、流涎消失時間、咽峽部皰疹消失時間、咽痛消失時間、口腔黏膜疹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和細胞免疫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而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別不大。提示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解毒清熱中藥湯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急性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nèi)改善患兒不適癥狀,縮短疾病病程,并能促進體液免疫功能和細胞免疫功能恢復正常,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