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茜
(北京市第二醫(yī)院,北京100031)
汗證是指除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在安靜狀態(tài)下,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的一種病證。臨床上將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即止者稱為盜汗[1],也存在自汗、盜汗合并出現的情況。自汗、盜汗或自汗兼盜汗均是由陰陽失調、腠理不固導致津液外泄失常所致。臨床上汗證起病隱匿,不易被發(fā)現,但影響患者正常社交及身體狀況。本研究觀察自擬止汗貼治療氣陰兩虛型汗證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第二醫(yī)院中醫(yī)科收治的78例氣陰兩虛型汗證患者,男36例,女42例;年齡35~65歲,平均(49.08±2.23)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2年;自汗為主患者29例,盜汗為主25例,自汗兼盜汗24例。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參考《內科疾病診斷標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診斷標準[2]。汗出,全身乏力感,頭暈、頭痛、頭重、心悸、胸悶、腹瀉等自主神經性軀體癥狀;自主神經功能檢查異常:按壓眼球20~30 s導致脈搏次數減少>12次/分;Schelloug起立試驗陽性;皮膚劃痕試驗陽性等。②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內科學》[1]、《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汗證的相關診斷標準。不因外界環(huán)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汗出者;日間汗出涔涔,動則益甚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為盜汗。氣陰兩虛型汗證癥見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燥,煩渴欲飲,午后顴紅,小便短少,大便干結,舌體瘦薄,苔少而干,脈虛數。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75歲,性別不限;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5年;依從性好,愿意接受本療法者。
1.4 排除標準 對醫(yī)用膠布及藥物過敏者;有皮膚潰爛、紅腫、出血等皮膚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不能配合外治法者;肺癆、風濕痹、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內科疾病、精神類疾病患者。
將郁金、何首烏、五味子按1∶1∶1比例,經粉碎機粉碎研磨,過180目藥篩備用。即調即用,每次按3 g/人取藥,并置于容器中,以家用食醋調和至糊狀(黏稠不流動),置于6 cm×6 cm無紡布穴位貼中,取神闕、乳根穴(雙)貼敷,每次6~8 h,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休息2 d,連續(xù)應用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汗出癥狀積分。自汗:無汗出,計0分;1~2次短暫汗出,計1分;2次以上短暫汗出,計2分;頻繁汗出,計3分;頻繁汗出,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計4分;汗出如雨,躁擾不寧,計5分。盜汗:無汗出,計1分;入睡之后汗出,計2分;入睡之后汗出影響睡眠,計3分;夜間汗出驚醒,汗出淋漓,計4分;整夜汗出,計5分。自汗積分≥3分,盜汗積分<3分,稱為自汗;自汗積分<3分,盜汗積分≥3分,稱為盜汗;自汗、盜汗積分均≥3分,稱為自汗兼盜汗。汗出總分=自汗積分+盜汗積分。②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自汗、盜汗的療效評定標準[3]。以汗出癥狀積分為參考,應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汗出癥狀完全消失,療效指數≥90%;顯效:汗出癥狀明顯減輕,60%≤療效指數<90%;有效:汗出癥狀略減輕,30%≤療效指數<60%;無效:汗出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療效指數<30%??傆行剩?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軟件錄入與整理數據,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 治療后,28例患者總有效率為91.03%。自汗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9.66%,盜汗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自汗兼盜汗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見表1。
表1 78例氣陰兩虛型汗證患者的臨床療效(例)
(2)汗出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后,自汗患者、盜汗患者、自汗兼盜汗患者汗出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78例氣陰兩虛型汗證患者治療前后汗出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78例氣陰兩虛型汗證患者治療前后汗出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癥狀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自汗 29 6.03±1.02 1.28±0.87▲盜汗 25 5.68±1.22 1.89±0.82▲自汗兼盜汗 24 7.83±1.17 2.98±1.15▲
中醫(yī)學對汗的認識最早源于《黃帝內經》,如《素問·評熱病論》記載:“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氣也?!碧岢龊褂删珰饣鴣??!端貑枴り庩杽e論》提到“陽加于陰謂之汗”,即汗為陽氣蒸化津液,從玄府達于體表而成[4]。汗證起病隱匿,不易被發(fā)現,患者常因影響正常社交或出現乏力、頭暈等癥狀前來就診。現代醫(yī)學認為,多汗是由于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起汗腺過多分泌的一種疾病。
穴位貼敷療法作為中醫(yī)傳統(tǒng)外治法之一,是一種集經絡、穴位、藥物為一體的綜合療法[5]。該療法以中醫(yī)辨證論治理論及整體觀念、經絡學說、腧穴理論為基礎,將不同藥物加工調和成丸、散、膏等劑型,選取相應穴位或患處,使藥力透入皮膚,深達筋骨、臟腑,起到持續(xù)刺激穴位和藥物透皮快速吸收的雙重作用[6]。據“內外同理”的外治法理論,藥物通過穴位貼敷,經腧穴、經絡通達全身,調整機體陰陽,起到全面調節(jié)的作用。田明明[7]運用止汗散穴位貼敷治療小兒汗證,總有效率達92.19%。章進等[8]采用止汗貼治療汗證,亦收效良好。
神闕、乳根穴均為補益氣血之要穴。神闕又名臍中,為陰脈之海,主全身陰液,其內連五臟六腑,外合筋骨皮毛,故有“臍為五臟六腑之體,元氣歸藏之根”之說,具有通百脈、運氣血、壯元陽之功效。穴位貼敷神闕穴,將不同性味的藥物作用于臍部,一方面可被穴位皮膚直接吸收,進入血脈,發(fā)揮藥效;另一方面也可通過藥物對腧穴的刺激,轉樞上下,起到理陰陽、和氣血的作用。乳根(雙)位于乳頭直下,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在乳根穴進行藥物貼敷,可固本益氣;另一方面,汗為心之液,左乳根穴臨近心的位置,在此應用收澀藥物,可斂心液,達到止汗的目的。
本研究自擬止汗貼藥物主要有郁金、何首烏及五味子。郁金屬姜科植物,性寒,味辛、苦,歸心、肝、膽經,有涼血止血、行氣止痛、利膽退黃、清心解郁等功效?!侗静菥V目拾遺》記載:“郁金,自汗不止,郁金末臥時調涂于乳上?!焙问诪跏驾d于《開寶本草》,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干燥塊根,功長補益精血、強肝腎、壯筋骨,目前臨床鮮有何首烏外敷應用于汗證治療的報道。本研究根據《瀕湖集簡方》中所載:“治自汗不止,何首烏末,津調,封臍中?!睉迷撍幱幸欢ǒ熜?但關于其止汗的藥理作用尚待進一步臨床研究。五味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實,性酸、甘、溫,歸肺、心、腎經,善斂肺止汗,《本草匯言》云:“自汗頻來,以五味子治之。”再以食醋調和,借其收斂走竄之性,促進藥物透皮吸收,三藥合用,共奏益氣斂汗、濡養(yǎng)陰血之功。
本研究結果顯示,78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1.03%;治療后自汗患者、盜汗患者、自汗兼盜汗患者汗出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提示自擬止汗貼治療氣陰兩虛型汗證效果明顯,且對自汗、盜汗均有很好療效,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