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群
(杞縣中醫(yī)院 骨科,河南 開封 475200)
C型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多發(fā)生于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2 cm處,發(fā)病率高,約占骨折患者的1/6,可導致腕關節(jié)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C型橈骨遠端骨折目前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外固定架骨折固定術是臨床常用治療方法,創(chuàng)傷小,能維持骨折復位,但可誘發(fā)復合性局部疼痛綜合征,造成骨折再次移位,增加患者痛苦,因此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對促進骨折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掌側萬向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在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方面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研究選取杞縣中醫(yī)院收治的95例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探討掌側萬向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杞縣中醫(yī)院收治的95例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48例)、對照組(47例)。觀察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48~81歲,平均(64.96±7.67)歲;左側骨折20例,右側骨折28例;骨折AO分型C1型17例,C2型18例,C3型13例;交通事故傷14例,跌倒傷8例,高處墜落傷10例,其他16例。對照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46~78歲,平均(61.98±7.33)歲;左側骨折21例,右側骨折26例;骨折AO分型C1型18例,C2型15例,C3型14例;交通事故傷15例,跌倒傷7例,高處墜落傷11例,其他14例。兩組上述性別、年齡、受傷側別、骨折AO分型、受傷原因等數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結合病史、X線片等確診為新鮮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知情且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有腕部骨折史;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合并神經血管損傷;合并血液系統疾??;伴有嚴重認知障礙;既往有精神疾病史;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并發(fā)急、慢性感染;合并惡性腫瘤。
1.3 治療方法
1.3.1觀察組 行掌側萬向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臂叢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巾,氣囊止血;選取前臂橈側腕屈肌腱、橈動脈間位置,做一長約8 cm縱向切口,并將切口延長至腕橫紋呈“V”形;將橈側腕屈肌腱鞘切開,促使橈骨遠端尺側角充分暴露,鈍性游離拇長屈??;切開并剝離旋前方肌,促使舟骨窩、橈骨莖突充分暴露;向尺側牽拉橈側腕屈肌腱深處的拇長屈肌腱,促使旋前方肌暴露,并將其牽拉至尺側,顯露橈骨遠端;利用克氏針實施臨時固定,復位骨折部位;C形臂X線機透視下進行觀察,確保螺釘放置正確,置入兩端鎖定螺釘、掌側鎖定鋼板;術畢,常規(guī)縫合切口。術后進行抗感染治療,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訓練,定期復查。
1.3.2對照組 行外固定架骨折固定術:臂叢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巾;選取第2掌骨基底橈背側位置,做一長2~3 cm的切口,鈍性分離至掌骨,采用2根外固定螺釘固定第2掌骨基底橈背側,手與前臂冠狀面向背部呈30°~45°角;選取距離腕關節(jié)8~10 cm的前臂稍背側位置,做一長約4 cm切口,將橈骨背側采用2根外固定螺釘進行固定,且以前臂冠狀面至背部呈30°角;將3 mm螺釘分別擰入,并確保其穿透至對側骨皮質,安裝連接夾及連接棒;分別握住患者肘關節(jié)、拇指與示指,沿前臂軸方向進行牽引,鎖緊近端連接夾;在C形臂X線機透視下,進行骨折復位,確保關節(jié)面平滑,將遠端連接夾鎖緊;術畢,常規(guī)縫合切口。術后進行抗感染治療,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訓練,定期復查。
1.4 觀察指標(1)兩組術后3個月腕關節(jié)恢復優(yōu)良率。評估標準:優(yōu),患者腕關節(jié)基本恢復正常,X線片顯示關節(jié)面不平整≤2 mm,掌傾角丟失<10°,橈骨遠端縮短≤5 mm,尺偏角丟失<15°,Cooney評分為≥90分;良,腕關節(jié)功能較術前明顯改善,活動輕微受限,Cooney評分為80~89分;可,腕關節(jié)功能改善不顯著,Cooney評分為65~79分;未達以上標準為差。將優(yōu)、良計入總優(yōu)良率。(2)術前、術后3個月尺偏角、掌傾角、橈骨高度。(3)兩組術后并發(fā)癥(肌腱斷裂、感染、橈神經感覺支神經炎、骨折移位)發(fā)生率。
2.1 腕關節(jié)恢復優(yōu)良率觀察組:優(yōu)23例,良18例,可7例,差0例,總優(yōu)良率為85.42%(41/48)。對照組:優(yōu)17例,良13例,可16例,差1例,總優(yōu)良率為63.83%(30/47)。觀察組腕關節(jié)恢復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χ2=5.861,P=0.016)。
2.2 尺偏角、掌傾角、橈骨高度術后3個月兩組尺偏角、掌傾角均大于術前,橈骨高度高于術前,觀察組尺偏角、掌傾角均大于對照組,橈骨高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17%(2/48)]低于對照組[19.15%(9/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尺偏角、掌傾角、橈骨高度比較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C型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多見于中老年患者,患者常伴有下尺橈關節(jié)及橈腕關節(jié)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臨床治療橈骨遠端骨折以恢復關節(jié)面平滑完整、減輕組織損傷、恢復尺橈與橈腕關節(jié)穩(wěn)定性為基本原則[2-3]。
外固定架骨折固定術是通過外固定支架提供的牽引力,對骨折端兩側正常軟組織進行牽拉,結合肌腱、支持帶、骨膜、韌帶等提供的張力,促使骨折處組織恢復至正常解剖結構。外固定架骨折固定術操作方法簡便,切口小,保留全部骨折端血運與骨膜。但是,臨床研究證實,外固定架骨折固定術難以精準復位與固定關節(jié)面或橈骨干,易增加骨折再移位、橈神經淺支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且腕關節(jié)需制動,影響早期功能鍛煉,易導致關節(jié)僵硬,功能恢復不全[4]。掌側萬向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是利用動力加壓鋼板和普通點狀接觸鋼板進一步發(fā)展得到的新型內固定系統,其選擇從背側、掌側、橈骨莖突等入路,可有效減少肌腱損傷,縮短康復時間,尤其適用于橈骨遠端陳舊性骨折、復雜關節(jié)內骨折等,且能離開骨面進行固定,保護骨折部位血液循環(huán),避免鋼板下壞死,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5-6]。此外,掌側萬向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通過鋼板螺釘的穩(wěn)定性促使骨與鋼板形成整體結構,對存在骨質疏松的患者固定穩(wěn)定性高,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尺偏角、掌傾角均大于對照組,橈骨高度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掌側萬向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效果顯著,能恢復腕關節(jié)功能,安全性高。此外,采用掌側萬向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橈骨遠端骨折還需注意:雖常采用掌側入路,但對于合并下尺橈關節(jié)損傷、中間柱病情復雜、橈骨遠端橈側柱完好的患者,可選擇掌正中入路,其余則采用橈側腕屈肌延長入路;骨折復位滿意后,置入加壓鋼板時,需沿橈骨弧度方向置入,必要時可彎折鋼板掌側緣,使其盡量與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貼合;術后需盡早進行功能訓練,以防止肌腱粘連、關節(jié)僵硬等。
綜上可知,與外固定架骨折固定術相比,采用掌側萬向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效果較好,可有效恢復腕關節(jié)解剖結構,術后并發(fā)癥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