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要}在信息碎片化時代,“打撈”有價值的信息,這是融媒語境中對紙媒的基本要求。運用融媒體手段,進一步延伸新聞“內涵”,把“另一半”補好補全,將新聞進行價值提升,這是融媒體變革中,傳統(tǒng)媒體所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媒體融合;信息;價值;提升
“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媒體融合發(fā)展,是現代傳媒的發(fā)展趨勢,也是目前不少新聞單位探索和轉型的方向。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要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設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chuàng)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這意味著媒體融合發(fā)展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關頭?!叭绾稳凇薄霸趺慈凇薄叭谑裁础?,報紙如何在融媒體的發(fā)展變革中呈現出“好聲音”,這是一個現實問題。
在這里,我想以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下屬紹興晚報為例“解剖麻雀”。對在融媒體變革中,報紙如何在信息分析整理、內容呈現烙上“融”的特色,符合全媒體的傳播體系,談一點個人在實際工作中的感受,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2019年4月,原紹興日報報業(yè)集團和原紹興廣電總臺合并,成立了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拉開了媒體融合的大幕。在融合過程中紹興晚報作為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紙媒融合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加大與電視頻道的聯動報道(報臺互動)、加大微信、微博、客戶端和版面的關聯度(報網互動),注重短視頻的傳播(報視互動)等等,做了不少有影響力的報道。
亮點雖多,但在融合探索過程中,還是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如不少稿件用之勉強,棄之可惜,結果只是做做“標題黨”。還有一些新聞,在策劃追蹤上有所欠缺,一些比較好的題材沒有發(fā)揮更大的價值。這就是記者編輯在融合過程中,全媒體傳播意識不強,受傳統(tǒng)采編思維局限,在信息收集、分析上沒有跟上媒體的發(fā)展節(jié)奏,在新聞呈現上沒有充分利用全媒體傳播手段,在“深”“透”上下功夫,新聞只做“一半”,以至于留下遺憾。
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分析,并與同行商榷。
一、應對信息碎片化能力不足
紹興晚報6月13日2版頭條刊發(fā)的一篇報道《新的市兒童福利院明年建成,還將籌建新的市老年大學》,這是一個會議稿,會議內容是全市民政工作會議。記者采用了很常規(guī)的寫法,稿件信息量很大,面面俱到。文章中提到了一個新聞點“市級新老年大學將籌建”,但并沒有展開,對讀者關心的“哪里建”“怎么建”“何時建”等問題沒有說明白。
果然,此稿子見報后,就收到了不少讀者的反饋。不少人對“老年大學籌建”很感興趣,但可惜的是,稿件并沒有對這個話題向讀者提供進一步有價值的信息。
斗同樣,還有紹興晚報5月3日A02版稿件《今年全市新培育6條高品質步行街》,然而看了標題讀文章,卻發(fā)現稿件中對“6條高品質步行街”是“哪6條”“如何培育”“有啥逛的”等讀者關心的問題幾乎沒有著墨,只是一句話提及而已。
這樣的報道在晚報目前還不時出現,記者在采訪、寫稿過程中,不注重信息篩選,對新聞要素處理不分主次,稿件“胡子眉毛一把抓”,導致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元素被湮沒。這樣的新聞稿件記者只是完成了“一半”,做了一下信息采集的“粗加工”,沒有做到“精加工”。
類似這樣的報道反映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報紙要向讀者傳遞什么樣的信息?在融媒體時代,不注意信息的價值篩選將對紙媒帶來致命的后果。如今,信息的碎片化、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已經深深影響了受眾的信息需求、接收習慣。如果紙媒不能向受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那么在版面上所呈現的內容就是“無用品”,對受眾來說沒有任何價值。按理說,由于有著豐富的新聞素養(yǎng)沉淀,對信息的分析、處理是紙媒的強項。但從實踐中來看,由于體制、觀念等種種原因,紙媒對信息的處理、反應能力卻落后于新媒體。
二、運用融媒手段意識不強
5月14日的晚報,02版刊出了一篇很鮮活的新聞《8天時間,家里來了5位不速之客》,說的是某小區(qū)居民屢屢受到松鼠之擾,居民對松鼠由喜愛之情轉變?yōu)榉锤?。從新聞角度來說,這是一個不大的社會新聞。然而,這個新聞所折射的背景卻不簡單。它反映出在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變好、生態(tài)觀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城市居民要學會如何與野生動物這些“不速之客”相處的問題。以小見大,這個新聞也與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相呼應,這個新聞挖掘好,既有可讀性,也有輿論引導性。
晚報編輯部對這個新聞也很重視,推出了《夜鷹黃昏后開始鳴叫吵得居民睡不好覺》《你知道身邊有哪些動物出沒嗎》追蹤報道,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和追蹤,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果。
但是事后看來,這組系列報道還是讓人看了不過癮,主要表現在“融”的特色沒有突出,這組報道沒有運用融合傳播的理念,沒有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突破報紙版面的局限性,把這個系列報道在內容和形式上做延伸,在立意上得到提升。雖然跟蹤報道對“如何相處”進行了闡述,但是對讀者關心的問題“如何解決沖突”沒有深入觸及,對近年來的紹興城市生態(tài)如何提升、現狀怎樣?沒有說明白;其次,讀者參與性不強。晚報日常報道中,對于市民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也有一些報道,我們借這個報道,完全可以發(fā)動讀者參與說說自己與野生動物的故事,擴大晚報的影響力;第三,追蹤報道篇幅過長。很多問題想在一二篇追蹤報道討論、交待清楚,結果版面上稿件篇幅過長,不僅影響可讀性,內容上也是“蜻蜓點水”,問題探討不深入。
這樣的鮮活新聞題材沒有“做深”“做透”,只是一個“半拉子工程”,有點遺憾。
三、紙媒更要注重信息“打撈”
融合傳播,要求紙媒進行前所未有的觀念更新,無論在采編流程、內容呈現、傳播路徑等方面都是劇變。這對采編人員來說,原有的新聞理念要注入新的要素和要求。對于報紙來說,如何在信息碎片化的汪洋里“打撈”有價值的信息,這對采編人員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也是紙媒能否順利融入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前提。
如那兩篇會議新聞,如果就事論事,寫一篇中規(guī)中矩的會議稿,也沒什么問題。但是站在信息傳播的角度,這樣的稿件就不合適,信息多、雜,受眾不能第一時間接收到有價值的信息,那么稿件就是一件失敗的作品。在融媒體的語境中,受眾對信息的要求直觀化、深度化、價值化,作為采編人員一方面要研究受眾不斷變化的信息需求和心理變化,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對信息做出研判,把最有用的“精華”呈現出來,而不是自說自話。
如紹興晚報,他的定位就是一張市民報,要給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具體體現在其做“有用有趣有溫度”新聞的辦報理念。參加全市民政工作會議報道,如果記者對“兒童福利院”和“老年大學”兩個信息點充分“挖掘”,進行會外采訪補充,這樣寫出的稿件就會符合融媒語境中對信息的處理要求?!督衲耆行屡嘤?條高品質步行街》那篇稿件,如果記者對“6個高品質步行街”進行深入采訪,那么稿子就會出彩許多。
對信息的處理,紹興晚報也有經典案例。如刊出的“紹興黃酒易上頭難題攻克”系列報道,就是記者在一次會議上捕捉到的信息發(fā)酵而成。會上領導致辭有一句話提及“紹興黃酒集團研制出不上頭的黃酒”,記者敏銳抓住這個新聞點,繞開會議對這個信息進行挖掘,結果“挖”出了一系列鮮活的追蹤報道。紹興黃酒作為紹興本地特有的傳統(tǒng)經典產業(yè),一舉一動深受本地讀者關注,這個信息迎合了讀者的信息需求,后經過“報”“網”“微”“視”等全媒體傳播,引起了廣泛關注。這是紹興晚報在采編過程注重信息篩選,媒體融合傳播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上У氖牵谌粘2删庍^程中,這樣的情況尚屬“靈光一閃”,并不多見。
四、善用融合傳播提升新聞“價值”
對信息進行精準篩選“打撈”,把一篇報道做到符合融媒體環(huán)境的辦報需求,這是對新聞把握的基本要求,那么運用融合傳播手段,將新聞進一步延伸,彌補報紙版面的缺陷,把新聞的“另一半”進一步補好補全,進行價值提升,這是融媒體變革中,傳統(tǒng)媒體所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還是以晚報《8天時間,家里來了5位不速之客》系列報道為例。
首先,要讓新聞“立“起來。如果說報紙新聞是平面的,這個平面也可立體起來。如記者采訪時多拍點視頻、照片、音頻,紙媒所不能呈現的東西,完全可以在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上呈現,通過二維碼聯接互通。這樣,一篇關于人與野生動物相處的報道元素、方式多元化,使報紙也可看可聽可視,更具趣味性可讀性。
其次,要讓新聞“動“起來。各新媒體平臺與受眾之間互動性非常強,我們可以運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加強與讀者的互動,《8天時間,家里來了5位不速之客》系列報道,可以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手段,策劃加強與讀者的互動活動,使這個話題保持熱度的同時,還能促進晚報的跟蹤報道。
第三,多方配合提升“立意”。一篇報道“立意”的提升,離不開社會效果的呈現。對一篇報道,結合新媒手段,針對不同的受眾,創(chuàng)新報道模式,可以放大社會效應。如微博可以帶入話題,微信可以鏈式傳播,使報道效應“放大”,報道立意“提升”。
隨著信息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受眾對信息的需求也在發(fā)生變化,對報紙版面所呈現的內容要求也在發(fā)生變化。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大潮中,傳統(tǒng)概念上的“新聞”內涵也在發(fā)展豐富,采編人員對于新聞的把握也應該與時俱進。作為傳統(tǒng)媒體,我們不僅要把新聞的“另一半”補全的工作做好,提升新聞價值,還要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報道內容、報道路徑,在融媒體深度融合大潮中發(fā)出紙媒“好聲音”。
參考文獻:
[1]趙來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方式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18年第2期.
[2]蘇燕.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方式的創(chuàng)新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9年第4期.
[3]彭蘭.媒介融合時代的合與分[J].中國記者,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