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寧吳迪
[摘要]隨著近幾年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現階段媒體資訊的傳播方式和渠道日漸多元,但是卻對當下的新聞輿論導向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在當今這個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要正確看待傳統(tǒng)新聞媒體在新聞資訊傳播上方式所存在的不足之處,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正確地看待當前社會上的新聞輿論對社會管理方面所造成的影響,這個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因此,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媒體人必須要有一個全媒觀念,從而可以積極地建設出一個新媒體的輿論陣地,從而有效提升新型媒體的影響力以及引導力。
[關鍵詞]媒體融合;輿論導向;新聞;新媒體
在媒體網絡發(fā)展迅速的今天做好多媒體融合以及發(fā)展新媒體已經是大勢所趨,把握新聞輿論導向依然是新媒體良好發(fā)展過程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新聞媒體反映輿論以及引發(fā)輿論的作用是日益明顯,新聞不僅是社會輿論而且還與社會熱點時事密切相關,因為它所反映出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的看法和意向,所以我國各個階級層以及黨政層都非常重視新聞輿論,因此新聞人必須要堅持一個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要正確地利用它為人們營造出一個健康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這也是身為一個媒體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一、進行輿論引導的意義和作用
(一)新聞輿論有著監(jiān)督作用
新聞輿論指的是媒體人圍繞著社會大眾所關心和關注的話題,充分利用其在社會中第四權力來針對社會中的某一些不良現象進行宣傳和報道,如此一來就起到它的一個監(jiān)督作用。譬如前幾年相關紅十字會就由媒體報道出來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經新聞報道之后輿論迫使其機構進行了內部的一個改革;2006年財經雜志也曾報道了一篇“程偉案中案”,經這一文的發(fā)布和報道更使警方深入挖掘出來一起司法系統(tǒng)內部經濟大案,以上種種都很好地體現出了媒體的監(jiān)督作用。
(二)新聞輿論的引導有利于促進社會進步與民族團結
新聞輿論導向是有立場有態(tài)度的,正確的新聞輿論引導是宣傳和報道輿論的靈魂。例如在我國四川汶川發(fā)生特級大地震時,我國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現場進行營救,中央新聞媒體以及其他媒體每天都是24小時不間斷地向大家直播和報道現場情況,最終四川汶川的人民挺過這場災難。媒體行業(yè)在此次的災情報道中及時且迅速,絕不加一點隱瞞而且積極配合救援工作,還發(fā)表評論鼓勵全國人民眾心一體,這一舉動進一步地增強了全國人民的凝聚力。
(三)新聞輿論的引導有一定的經濟作用
與輿論監(jiān)督作用一樣,近幾年來媒體報道的經濟作用也愈加地明顯。社會經濟也是媒體行業(yè)的熱點議題。正確的輿論引導不僅可以有效地建設社會經濟,還能很好地推動各地經濟部門的快速發(fā)展。例如我國《南方周末》的經濟版就經常報道一些我國房地產行業(yè)的走勢問題,這一舉動既可以讓群眾很好地了解中國地產行業(yè)的行情,又可以很好地引領我國地產行業(yè)這條經濟大船朝著正確的方向航行。
二、目前新聞輿論引導面臨的問題
(一)傳統(tǒng)新聞媒體所遇到的問題
隨著社會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新興媒體的到來給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在社會輿論中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小,近幾年來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傳統(tǒng)媒體的社會引導力明顯下降。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是因為傳統(tǒng)媒體目前的信息傳播速度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受眾對新聞信息了解以及獲取及時性的需求了。新興媒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彌補了傳統(tǒng)媒體這一不足之處,現代化媒體可以很好地滿足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及時性,從而新媒體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其次就是傳統(tǒng)媒體的互動性較差,在發(fā)生某一些大事件時傳統(tǒng)媒體與大眾缺少個有效互動,從而就使得人們對信息的關注度越來越低。最后就是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二者之間的融合度不夠,所以就致使傳統(tǒng)媒體的輿論引導處于被動的地位。
(二)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多樣化與復雜化
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信息的傳播方式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新媒體時代下輿論主題可以實現匿名,而且參與的渠道也是非常廣泛且不受空間限制,廣大人民群眾還能在線上對輿論進行討論。但是我們也要對新興媒體有一個嚴格管控,如果對其沒有一個嚴格管控,那么我們就會逐漸地失去對媒體的掌控權。新興媒體的匿名化政策會使得很多的謠言在網絡上肆意地傳播,如果沒有對這些流傳的謠言進行澄清和辟謠,勢必會在社會上造成非常嚴重和惡劣的影響。
三、媒體融合時代下做好新聞輿論導向的辦法
(一)加快媒體融合,重視輿論工作新陣地
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說讀者在哪里那么受眾就在哪里,新聞人的宣傳報道觸角就要伸向哪里,最重要的是新聞人的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與落腳點也要落在哪里。近幾年來絕大多數的紙媒已經全面告別了傳統(tǒng)的運營方式,統(tǒng)一改為線上運營的方式。例如主打都市類綜合報紙《九江晨報》每天都會通過相關APP推送一些相關新聞:就連《都市周報》也開始在微信朋友圈中出現?,F如今很多傳統(tǒng)紙媒都已經主動開始順勢而為擁抱新興媒體,都在積極主動地探索和尋找與新媒體融合的途徑。在多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各個媒體的融合之勢已經給輿論表達造成了很多亂象,而這些亂象的出現怡怡向我們說明了新媒體時代下我們需要一個正確的輿論引導。筆者在這以中共河南省漯河市委機關報《漯河日報》為例向大家說明?!朵鸷尤請蟆肪褪菍⑿屡d媒體的“快”與黨報“權威”二者相結合在一起。記者將采訪到的信息在相關平臺或者是APP上及時發(fā)布,但仍然以傳統(tǒng)黨報媒體的權威性作為自身的后盾,從而有效保障了新聞信息的可靠性。
(二)培養(yǎng)復合型融媒體采編人才
在多媒體深度融合的今天對于媒體行業(yè)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形成一個全媒體采編形態(tài)。融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專業(yè)素質相比較來說,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采編人員不僅要具備傳統(tǒng)的采編能力,而且還要具備設計以及網絡技術與全媒體的報道能力。針對這一要求傳統(tǒng)媒體就需要改變自身的用人機制,還要有效地改變當前與新興媒體分庭抗禮的工作方式。首先,傳統(tǒng)媒體要培養(yǎng)一些新媒體工作人員,對于傳統(tǒng)新聞工作者要積極地開展新媒體業(yè)務培訓;其次,在招聘新媒體工作人員時要培養(yǎng)其對新聞信息的了解與掌握,使他們能夠很好地了解以及掌握當前媒體融合的發(fā)展形勢,以便更好地掌握其動向,從而可以充分地了解到融媒體行業(yè)的業(yè)務。
(三)創(chuàng)新表達,打造媒體集群
如果傳統(tǒng)媒體想要很好地適應移動互聯網信息傳播的
視頻化以及社交互動化甚至是滿足用戶多樣化的信息需求,那么傳統(tǒng)媒體不僅要改變自身單一化的傳播方式轉向多元化多樣化,還要豐富自身的信息傳播內容,從而使其更具吸引力以及感染力。例如作為全國范圍推行的一省一報的試點《江西日報》,它的移動客戶端用戶下載量超一百萬,而手機報的用戶也早已超過了四百萬,數據量可謂是驚人,只這一家的訂閱量就已經遠遠地趕超了傳統(tǒng)媒體時代的訂閱量。事實證明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進行深度的融合不僅可以切實推動媒體行業(yè)的核心競爭改革,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傳統(tǒng)媒體的單一性,使其在信息傳播時間以及空間上都得到一個有效地拓展與延伸,同時又能很好地維持傳統(tǒng)媒體的公信力與權威性。
(四)加強與改善傳統(tǒng)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我國輿論媒體的主要支撐力量就是傳統(tǒng)新聞媒體,傳統(tǒng)媒體既促進著我國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也在推動著我國輿論的正確導向,它擁有著其他媒體所不能比擬的社會公信力與權威性。作為一名媒體人自身的工作職責就是要將我國的政治思想很好地傳遞給廣大人民群眾。新聞人不僅要將國家的政治責任作為自身工作的首要使命,在工作過程中也要時時刻刻對黨和國家以及人民負責,這樣才能很好地為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服務。所以,媒體工作者日常在報道一些新聞事件以及時政新聞的時候,也要多多報道一些社會民眾的生存與生活問題,以此來加強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與此同時還要注重緊跟一些社會輿論關心的熱點問題或者是突出問題,從而可以建立起與大眾和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梁。
結語
新聞媒體有責任和義務將事件進行一個全面、真實的報道。不僅要對事件報道的基礎上追溯其根源,還要深入地挖掘事件背后的復雜背景以及客觀原因,最重要的是要展望整件事件的發(fā)展趨勢,以此來引人深省。因為媒體是社會輿論的引導者,所以不論媒體形態(tài)怎樣變化,新舊媒體的融合最終也是內容上融合,無論如何媒體工作者都要用好新媒體,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一定要保持頭腦的清晰,把握好社會新聞的輿論導向。
參考文獻:
[1]賈永強.媒體融合如何做好新聞輿論導向[J].新聞論壇,2018(04):60-61.
[2]童兵.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和引導力的幾點思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2.19”講話的體會[J].新聞與寫作,2017(5).
[3]楊秋意,以真實準確的事實引導網民理性思考[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7-12-29.
[4]央視網.央視推出融媒體節(jié)目《改革在哪里?》[E].201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