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
俗諺有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是指一般情況下,人在困臥病榻、奄奄一息之時,最后遺言往往多為善語。然而,若是非正常死亡呢?特別是在政治黑暗的古代封建社會,因蒙受冤屈、陷害等原因而死于非命者呢?那就很難以“其言也善”而論了。據(jù)史載,有那么幾位頗有學(xué)識才干而又特立獨(dú)行的知名人士,在陷獄問斬、慘遭刑戮,即將身首異處之際,以其出人意料的怪人怪語而留下“千古絕唱”,使后人聞之而不禁驚嘆:奇哉!怪哉!
一、李斯腰斬出奇語
秦朝丞相李斯(?—前208年),上蔡人,曾是荀子的學(xué)生,飽讀詩書;又曾投靠文信侯呂不韋門下,深受賞識。他身居要職三十余年,曾輔佐秦始皇兼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對鞏固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起了重大作用;后又扶助胡亥(秦二世)登上皇位。李斯因勸諫二世止修阿房宮,激怒二世而下獄;權(quán)臣趙高趁機(jī)誣其謀反,遂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判在咸陽腰斬?!妒酚洝だ钏沽袀鳌罚骸埃ㄇ兀┒蓝昶咴拢撸ɡ睿┧刮逍?,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二兒子)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汝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臨刑前對他二兒子講的這段話,意思是“我想再與你一起牽著黃狗,出上蔡東門去打獵追兔子,但還能有這種日子嗎?”這話既奇,又不奇。奇在人生有許多可追憶、可回味、可留戀的場景,而李斯在臨刑前別的不說,“獨(dú)”憶其出仕為官之前父子出門打獵的情景,表現(xiàn)出的不僅是留戀,還有更多的追悔,以及蘊(yùn)含于留戀與追悔中的弦外之音:仕途險惡,悔不當(dāng)初??!丞相之職雖然權(quán)傾一國享盡榮華,然而到頭來被誣下獄,滿門三族(父母族、兄弟族、子女族)抄斬,這又是何等悲慘的命運(yùn)?。≡缰绱?,還不如呆在家鄉(xiāng)終身為“布衣”,尚能同享牽黃犬、出東門、獵兔子、樂天倫的自由?。∵@臨死前的由衷慨嘆可說是極為深刻的,在特定環(huán)境下道出了人所共有的肺腑之言,難怪千百年來引起人們的諸多共鳴與無限感慨?!袄钏裹S犬嘆”,以及由此而引申出的“東門黃犬”“東門逐兔”“黃犬悲”“上蔡逐獵”“嘆黃犬”等等成語典故,將慨嘆仕途險惡、莫如激流勇退的情愫表現(xiàn)得極為凄切而深沉;以此為題結(jié)合自已的感受而作詩詠嘆者亦不乏其人,如“無因上蔡牽黃犬,愿作丹徒一布衣”(唐·劉禹錫);“咸陽市中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樽?”(唐·李白);“上蔡逐獵,知之何晚。”(北周·庾信)等。
二、嵇康臨刑嘆《廣陵》
魏晉名士嵇康(公元223—262年)是著名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音樂家,為“竹林七賢”之首,官至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他因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倡言“非湯、武而薄周、孔”,譏刺當(dāng)時大權(quán)在握的司馬昭篡位,又得罪司馬權(quán)臣鐘會,遂被讒下獄,被大將軍司馬昭處死,押赴東市斬首?!妒勒f新語·雅量》:“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曾)請(求)學(xué)此散(曲),吾靳固(吝惜)不與(不肯傳授他),《廣陵散》于今絕也!”此公不僅臨刑前“面不改色心不跳”,還泰然地要來一把琴,彈奏名曲《廣陵散》;曲終之后,又說出一段奇語:“有個叫袁孝尼的人,曾想跟我學(xué)彈此曲,我卻吝惜不肯教他;如今我一死,此曲無以為繼,只能成為絕響了!”話中之意,似在臨死前道出一段“秘密”,又似在感嘆未將此曲教與惟一的“傳人”,更似在惋惜如此名曲竟成絕響。他究竟要說什么呢?似乎對《廣陵散》情有獨(dú)鐘,似乎又“弦”外有音,話中有話??傊鎸磳⒃E別的大千世界、眾多親友,似乎別無留戀,別無牽掛,也別無囑托,卻獨(dú)鐘一“曲”《廣陵散》,你說奇也不奇?名士風(fēng)度,奇特思維,曠古遺言,“曲”中絕響,實在耐人尋味。后人以“廣陵散”為典,感嘆仁人賢士受讒被害、悲壯赴刑,引申出“廣陵絕唱”“東市琴”“嵇生琴”“嵇康東市”等典義,均為指此。歷代詩人亦以此為題作詩詠嘆,如唐·李白:“誰傳廣陵散,但哭邙山骨?”明·袁宏道:“司馬也須楊惲在,廣陵終作孝尼傷?!鼻濉ゎ櫻孜洌骸绑@聞東市琴,涕隕堂前筑”等。
三、圣嘆怪語驚天下
金圣嘆(公元1608—1661年),明末長洲(今蘇州)人,入清后改名為人瑞,“圣嘆”是其號和批注古籍時采用的筆名。他是杰出的文學(xué)評論家、教育家和詩人,曾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西廂》列為“六才子書”,并對后兩種書加以評點批改,頗多新意,出版后風(fēng)行海內(nèi)。金圣嘆為人倜儻不群,是頗有個性的清初名士。
其時恰逢清順治帝駕崩,吳縣諸生以金圣嘆等為領(lǐng)袖,為抗議貪官征糧時貪酷暴戾而擊鼓鳴鐘,千人聚哭于文廟,史稱抗糧哭廟案。這本是一次反貪懲腐的民眾大示威,沒想到竟成為統(tǒng)治者瘋狂大開殺戒的借口。江蘇巡撫朱國治以“聚眾鬧事、震驚先帝之靈”和“反叛朝廷”為由羅織罪名,逮捕金圣嘆等人,報請朝廷會審,將為首者十八人一律問斬。金圣嘆既是哭廟的領(lǐng)頭人,又是“哭廟文”的起草者,被凌遲(一種極其殘忍的剮刑)處死。臨刑之時,金圣嘆喃喃自語曰:“斷頭,至痛也;籍家,至慘也。而圣嘆以無意得之,不亦異乎?”一笑受刑就死。他的“刑前語”,既悲壯而又耐人尋味,前半截算是“大實話”,后半截卻是書生之嘆了。其時剛剛?cè)〉萌珖y(tǒng)治權(quán)的清王朝,嚴(yán)酷鎮(zhèn)壓各種初露苗頭的“騷亂”與集會,大興文字獄,以血腥的殺戮鞏固其政權(quán),包含“哭廟案”在內(nèi)的當(dāng)時“江南十案”,一次就處決案犯一百二十一人,血流遍地,慘不忍睹。統(tǒng)治者是有備而殺,書生卻遭無罪之誅,實可哀也。金才子此話,亦可作“奇語”解——?dú)㈩^抄家這種無以復(fù)加的至痛至慘之事,“得”之而感詫異,遇之而覺“無意”,不亦奇乎!
更有甚者,據(jù)說金圣嘆在臨刑之際,要劊子手近前,說是留有“絕筆”,于是遞上一張便條,劊子手疑心有誹謗朝廷之語,趕緊上交行刑官;行刑官展開一看,上書:“字付大兒看,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吾無遺恨矣。”行刑官不禁訕道:“金先生死到臨頭,還要戲弄人呀!”“此法”不僅滿含戲謔,而且荒誕離譜。其出自一個即將被凌遲處死者口中,實在是奇哉怪也!內(nèi)中既有“顧左右而言它”,不把生死當(dāng)回事的曠達(dá)與沉靜,亦有對統(tǒng)治者殘酷迫害的藐視與輕蔑,更有“砍頭只當(dāng)風(fēng)吹帽,瀟灑人間走一遭”的游戲人生的輕狂之態(tài)。人之將死,其言也奇,古今奇語,莫此為甚。而且,非金圣嘆莫屬,真不愧千古才子也。
四、奇人奇語,事出有因
上述三位歷史名人都生活在風(fēng)云險惡、政治動蕩的非常年代:李斯時期的秦二世荒淫暴虐,趙高專權(quán)誤國;嵇康時期的曹魏與司馬氏兩大政治集團(tuán)長期激烈爭斗,血腥廝拼,金圣嘆時期的明末清初改朝換代,統(tǒng)治者濫施淫威,瘋狂殺戮——這些政治與時勢的非常時期,極易造成冤獄遍地、血流成河的驚天慘劇,有為之人和有識之士死于非命乃司空見慣之事。李斯的對立面秦二世、趙高,嵇康的對立面司馬昭、鐘會,金圣嘆的對立面清皇室、清巡撫,都是些昏庸殘暴、嗜血成性、對政敵和反抗者毫不手軟的帝王或權(quán)臣,所以這幾位名士最終都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懸殊局勢之下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血腥冤案的受害者。他們的死亡方式也都十分慘烈,一為腰斬,一為梟首,一為凌遲;而他們的冤死也都無一例外地受到后人的惋惜與同情——李斯被視為政績斐然而又不得善終的悲劇人物,“上蔡東門黃犬嘆”成為傳世典故;嵇康被當(dāng)作仁人賢士受饞遭害的典型,“廣陵散”成為千古絕唱;金圣嘆被看作無辜受難的博學(xué)才子而被后人惋惜,“哭廟案”作為清廷殘酷迫害知識分子的劣跡而為世人痛憤。
秦朝丞相李斯也好,魏晉名士嵇康也好,清初文人金圣嘆也好,應(yīng)當(dāng)說都是才華橫溢的飽學(xué)之士,非同尋常的社會精英。他們在生命最后時刻發(fā)出的“絕響”,無疑都與其豐富的人生閱歷與深厚的識見修養(yǎng)有關(guān),與其不同凡響的襟抱與特立獨(dú)行的個性有關(guān),與其驚世駭俗的作為與含恨隕命的冤情有關(guān)。千古奇冤,刑戮加身,生死關(guān)頭,難言之痛,異人乃行異事,奇人乃作奇語——這也許就是答案所在。
作者: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名譽(yù)副主席、一級文學(xué)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