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民
正是千千萬萬個扶貧干部,創(chuàng)造了震驚全球的脫貧奇跡。
1969年出生的申慧民是中國信達資產(chǎn)管理公司貴州分公司的一名專業(yè)干部,2016年起擔任貴州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永和村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和第一書記。
永和村地處貴州省最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和龍宮兩個5A級景區(qū)之間,離鎮(zhèn)寧縣城也不遠,但它的基礎條件薄弱,由于長期封閉,生產(chǎn)、生活條件都相當惡劣,是省級一類貧困村,全村1576人,其中布依族和苗族村民占了63.3%。
2016年,申慧民的父母——兩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得知兒子要去永和村扶貧,雖然支持,但對這個從未離開過貴陽的“孩子”依然有些放心不下。
申慧民的父親是貴州省文化廳的退休干部,母親是貴陽一家中藥廠的退休職工。申慧民出發(fā)的頭一天,父親對申慧民說:“我們跟你一起去!去了興許還能幫你點忙!”父親這么一說,申慧民愣了,他試圖阻止,卻拗不過父母的堅持,于是,只好背著兩個“包袱”上路了。
從省里下基層扶貧的干部,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吃住問題,特別是吃的,因為午餐還可以和村鄉(xiāng)扶貧干部一塊湊合吃個飯,可到了晚上,村鄉(xiāng)干部都回家了。申慧民的父母仿佛早有預見,和兒子一起扶貧,讓申慧民吃上了熱飯熱菜。
老人在病中念念不忘“花果山”,他跟申慧民說,“你一定要帶著村民把荒山開墾出來……”
申慧民笑著說:“老爹老媽,我現(xiàn)在倒成了你們的包袱了!”
申慧民的母親說:“我們來,不光是為你做飯的,你爸爸是搞群眾文化的,我懂點醫(yī)懂點藥,以后還說不定能給村里做點啥子事呢……”
還真是這樣!申慧民經(jīng)過走村串戶訪貧問苦,發(fā)現(xiàn)村里有一個很大問題就是村里的孩子棄學、厭學嚴重,尤其是外出打工的青壯年走了后,留守兒童由留守老人帶養(yǎng),孩子們更加不愿意上學。
申慧民遂通過自己的“娘家”貴州信達公司募資了10萬元,對每個貧困戶義務教育階段在讀的孩子每人每年捐助2000元,分四年總共捐助了55人次。申慧民本人和父母分別也個人捐資,四年當中陸續(xù)捐助了幾萬元。
在申慧民的倡導下,荒坡變成了“花果山”。
申慧民的父親又跟兒子提議,在村里建一個書屋,給孩子們和村民營造點讀書的氛圍。因為是申慧民父子自掏腰包,書屋的名字叫“濟慧書屋”,意取濟世修身,慧智敬人,取這個名字,還因為申父的名字有個“濟”字,申慧民的名字里有個“慧”字。父子倆隨后向貴陽的朋友、老同事們“化緣”,往村里捐贈了價值十多萬元的圖書,市縣圖書館得知,相繼也捐贈了不少圖書。從此,書屋成了村里的“文化閣”,去文化閣的大人孩子慢慢在增多。
申慧民的父親為村里做了事,母親也沒閑著?!扒責o閑草”,申慧民的母親拉著老伴在永和村山上采藥,走訪當?shù)氐拿耖g醫(yī)生,將草藥和偏方結合起來,為村民普及醫(yī)藥衛(wèi)生常識。
申慧民也經(jīng)常陪著父母上山采藥,申慧民的父親看到村里的200多畝“放牛坡”荒著可惜,就跟兒子商量,可以把這個荒坡利用起來,建成“花果山”,村里有了集體經(jīng)濟,辦事才有財力,有財力就可以為村民辦好多事情!
申慧民正好也有這個想法:在荒山上種植果樹和觀賞植物,建設融合果林和森林公園的農(nóng)旅一體化項目。
正在一家人全力以赴為“花果山”而忙碌時,不幸突然降臨!
2018年3月,申慧民的父親查出癌癥晚期,9個月后去世。老人在病中念念不忘“花果山”,他跟申慧民說,“你一定要帶著村民把荒山開墾出來……”
至親的離去,讓申慧民痛徹心扉,至親的叮囑,讓申慧民下定決心。
2019年初,投資200多萬元的“花果山”終于初具規(guī)模:山頂是山體公園,有步道、涼亭、櫻桃小木屋。步道通向茶山,山體中間是露營基地。山上種滿了6000多株樹苗,有以櫻桃為主的果樹,還有楠木、珙桐、紅豆杉等貴州珍稀樹種。日常經(jīng)營管理由合作社負責,優(yōu)先讓貧困戶參加勞動,目前累計發(fā)放貧困戶勞務費5萬多元。今年夏天,來自北京、南京、深圳等地的游客紛紛來此度假,項目取得了初步成功?!案赣H的遺愿正在一點點實現(xiàn)?!鄙昊勖駝忧榈卣f。
鎮(zhèn)寧櫻桃是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永和村位于核心產(chǎn)區(qū),櫻桃肉多汁甜,但長期缺乏規(guī)模,脫貧帶動力不足。2018年,在申慧民的推動下,成立了村櫻桃集體合作社,由村支書兼任合作社的理事長,合作社按照貴州省委提出的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革命“八要素”的原則,從技術服務、產(chǎn)銷對接、深加工等方面積極努力,極大提高了櫻桃的附加值,也讓農(nóng)民收益倍增。
櫻桃成熟掛果到采摘,只有幾天的保鮮期。如果采摘、銷售鮮果不及時,就會造成巨大損失。申慧民的母親一琢磨,提出可以搞搞櫻桃深加工,做櫻桃酒、櫻桃醬。申慧民聽聞大喜,說櫻桃深加工有資金風險,這個風險我們自家承擔,為此,母子從積蓄中拿出了幾萬元投入。
2019年,永和村出產(chǎn)的櫻桃酒注冊了商標,在市場上備受歡迎,櫻桃醬也出產(chǎn)了,沒有添加劑的果醬特受城里孩子青睞。
如果說申慧民的父母是主動糾纏兒子要參與扶貧的,那么申慧民的妹妹妹夫卻是被申慧民“裹挾”卷進扶貧工作的。
永和村開荒種樹,要林科專家技術支持。申慧民的妹妹是貴州省林科院的高級工程師,申慧民一點也不客氣,要他妹妹免費為村里植樹造果林做規(guī)劃——錢是沒得給的哦!妹妹說,“老兄開了口,我豈敢不從?”申慧民的妹妹不但自己出力,還動員了林科院捐助了一批科研用苗,如楠木、珙桐、日照花、紅豆杉等。
永和村現(xiàn)在沒貧困戶了,但是物質脫貧,并不等于精神脫貧。偏狹、自私、愚昧,錙銖必較,是阻礙農(nóng)民致富的原因之一。
妹妹卷進來,妹夫自然也給申慧民“逮著”了,申慧民的妹夫也是林科院的高工,植樹之前,被申慧民“請”來測土配方——錢是沒得給的哦!經(jīng)這個專家測試,永和村土質屬于酸性土壤,pH值大概在5.5左右,海拔大概是從1280到1340米左右,適合果樹和塊莖類的植物生長,申慧民有了底,就大干起來!從此,永和村的荒坡變綠了;從此,村集體和村民家家戶戶的蔬果園辦起來了。從2016年起步,第一書記申慧民和村委帶領村民奮力拼搏了四年,永和櫻桃種植面積達到了2200畝,蔬菜種植面積1000畝。其中,櫻桃和小黃姜種植,是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的核心產(chǎn)區(qū)之一,村合作社在櫻桃林下辦起了雞場。累計存欄4000多羽,目前已出欄1000多羽。 村里每年舉辦櫻桃節(jié),游客逐年增多,即便是2020年的疫情之下,依然有不少游客進村采果。
永和村真的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果山、蔬果產(chǎn)業(yè)村,貧困戶徹底脫貧了,村民家家戶戶富裕了。
申慧民的母親提出,可以開發(fā)櫻桃酒。
2016年之前的永和村在鎮(zhèn)寧縣以貧困村出名,2020年的永和村,以櫻桃和小黃姜出名,永和村的名聲由縣里傳到市里傳到省里乃至省外。來村里采訪的記者、作家絡繹不絕。
有記者問道:“永和村的脫貧攻堅,離不開資金的支撐,省市縣以及信達等企業(yè)單位投入資金應該不少吧?”申慧民說:“是的,但是光是‘輸血沒有‘造血功能不行!有時候甚至你給了錢還不一定能取得你期望的效果!”
申慧民剛進村那年,資助一個貧困家庭三個孩子讀書,資助了兩年,每個月都給那家農(nóng)戶一筆錢。村民們知道以后,說:“申書記啊,你不能幫他那種人,這人懶得很,對自家老人也不好?!?p>
在貧困山區(qū),教育很重要。
申慧民繼而了解到,這個貧困戶另外還有兩個兄弟兩個姐妹,上有老母。姐妹相繼出嫁,三兄弟都不愿意贍養(yǎng)老人,老人家一個人住在漏水的房子里,很可憐。三兄弟怕外人指背脊,達成個協(xié)議,一年一家給母親2000塊錢。申慧民見資助的這家拿了錢卻不出,答應每年除了資助孩子學費,還資助一筆錢給老人。這家有一個上高中的女兒給申慧民發(fā)微信說:“申書記,你逼著我父母做這事,是侮辱我父母!”
申慧民跟那位記者說:“從這個小事上悟出,有些人窮,你給得太多,他反而會覺得理所應當!為什么說‘救急不救窮,因為這個窮,一定是根子上的,要擺脫貧窮,得靠他自己的內生動力來去解決,不然,他老是想著去靠、去要,沒個止境!扶貧幫困,關鍵還要扶志!”
櫻桃成熟的季節(jié),村里來采摘櫻桃的游客大巴魚貫而入。
申慧民和村干部從村部出來,發(fā)現(xiàn)來村里“一日游”摘櫻桃的游客和村民扯皮,村民堵著游客大巴不讓走。事情很簡單:村民的櫻桃林地界彼此挨著,游客本是約定去村民甲的林子里采摘櫻桃,結果走錯路,進了村民乙的櫻桃林,村民甲的生意沒做成,便攔著載客的大巴不讓過路,說是他家的櫻桃錯過了采摘期,造成了損失,申慧民和村支書小張等村干部都趕去處理。
申慧民跟那個村民說:“你先把大巴放行,你家的損失村里賠,或者村里買下你沒賣完的櫻桃……”
那個村民說:“不是賠錢的問題,也不是賣沒賣完的問題,我要個說法……”
村支書小張也在場,他火了:“那是什么問題呢,你要什么說法?!”村民甲說:“這里沒講理的地方,可以拍照??梢詡鞯骄W(wǎng)上去!”
于是雙方又爭執(zhí)起來。
……
那晚申慧民輾轉未眠,他想了很多:永和村現(xiàn)在沒貧困戶了,但是物質脫貧,并不等于精神脫貧。偏狹、自私、愚昧,錙銖必較,是阻礙農(nóng)民致富的原因之一。
申慧民下決心從村里的黨建工作抓起,先抓黨員干部的三觀教育,讓黨員干部先提升思想政治覺悟,再抓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設,一定要引導和幫助農(nóng)民從偏狹、自私的心境中走出來…… 申慧民引進本村出去的大學生回鄉(xiāng)當“村官”,發(fā)展新黨員,定期組織黨課、黨會,七一、八一、國慶開展黨團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舉辦村史圖片展,把黨的十八大以來永和村的巨大變化以圖片對比的形式呈現(xiàn)給鄉(xiāng)親們。大伙兒都說:“不比不知道,一比滿臉笑。”
申慧民下決心狠抓村里的黨建工作。
種植櫻桃讓永和村脫貧致富。
駐村幫扶,申慧民堅持工作“到位不越位,包辦不包干”。
申慧民和市縣派駐的扶貧第一書記有個微信群。有位第一書記在群里說,他幫村里老鄉(xiāng)修路,挺好的一個事,但是光是他剃頭挑子一頭熱,人家不跟!申慧民在群里說:“老兄,你這是管得太細的結果!”還有的扶貧干部在群里說,本地的村支書做事做不來,他要搶公章,要奪權,說我是第一書記我說了算。申慧民說:“那你跟這個村干部的關系就會搞得很緊張,人家會求把你這個第一書記退貨了的。”
申慧民認為,村里的工作,你不能不當回事,因為村干部要引導,要跟他們講大勢,講政策,還有,現(xiàn)在各項考核、各項要求很嚴,這個肯定要認真去對待的;但是你又不能太當回事,你太當回事,村干部就沒積極性了,你會搞得自己很痛苦,你走了之后,問題更大!思想觀念的改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你要自己給自己一些回旋的空間,也要給對方留一些空間。
申慧民還說,我們這些第一書記下村是做宣傳的,宣傳黨的好政策,你宣傳到位了,只要村民說“這只鳥叫得還比較好聽”就可以了。
這幾年的扶貧工作,申慧民讓老百姓有了獲得感,這種收獲,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的。
脫貧之后,申慧民把轉變觀念放在首位,重在拓展村干部和老鄉(xiāng)的眼界,不單是讓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樣的,還讓他們知道,我還可以怎么樣!他認為,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要拓展,還是要市場化,要去找市場,而不是去找市長。
前些時候,網(wǎng)上熱炒“現(xiàn)場帶貨”。申慧民認為,讓市長、縣長現(xiàn)場帶貨,這是不對的!你縣長、市長去帶貨,實際上你是在用政府信用背書,你縣長、市長怎么知道他的東西到底好不好?。勘热缯f我這個村做了蜂蜜,裝了拿去賣,但是它的衛(wèi)生條件能不能達標?生產(chǎn)條件能不能達標?你要讓蜂蜜直接面對市場,比如說老干媽,它一定不是我們政府拿錢就砸出來了,而是它自己到市場里面滾出來的,這樣的東西他才可能長久!
對一名金融行業(yè)的專業(yè)干部來說,47歲到51歲可謂事業(yè)的收獲期,可申慧民卻選擇了去貧困村當駐村第一書記。
申慧民畢業(yè)于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的是投資金融。1991年大學畢業(yè)以后就分配到了建設銀行貴州分行,做房地產(chǎn)信貸。1999年,申慧民轉戰(zhàn)信達貴州分公司,還是從事金融工作。2016年,申慧民響應省委組織部的號召,主動報名要求下鄉(xiāng)扶貧,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角色轉換。
申慧民是信達的業(yè)務骨干,組織上惜才,希望他能留下來挑業(yè)務重擔。但申慧民說,我是一個黨員,扶貧是國家行動,能有機會參與這個國家行動,以后回想起來,是一個值得驕傲的大事,可能比單純干個金融更有意義,我想換一種活法!
2017年,按照組織上的安排,申慧民扶貧“結業(yè)”,本應該回單位了,恰好那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駐村扶貧干部的時間調整為兩年,所以2017年他繼續(xù)留下,申慧民十分慶幸,因為一年扶貧實在是太短了,做不了多少事情!
2018年,本來他又要回來了,結果這個時候又遇到鎮(zhèn)寧縣脫貧摘帽的驗收。申慧民想,4月份驗收,如果2月份換人的話,新來的人他也接不上,所以他又主動給單位的領導申請繼續(xù)留村,他說,“反正我在下面情況也熟悉了,干脆就加時賽了!”這加時一加又到了2020年,本來年初要換人,又碰到了疫情,所以現(xiàn)在省里面又推遲了,這樣的話他駐村就已經(jīng)是第五年了。
五年了。 申慧民知道自己終究要離開永和村的。他不舍這里的山不舍這里的水,更不舍這里的老鄉(xiāng)!離開了,自己還想給村里留點什么。
村里脫貧了,產(chǎn)業(yè)做起來了,農(nóng)民收入會節(jié)節(jié)高;村民的觀念、覺悟一天天在改變,在更新,這點他也深信不疑。那么,永和村的經(jīng)濟要做大做強,這種“強”與“大”,甚至還要輻射擴充到周邊鄉(xiāng)村,就得思考,該怎么個玩法,該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注入一種什么新的元素?
申慧民經(jīng)過反復論證和調研,決定讓永和村走一條農(nóng)旅文養(yǎng)之路!
“農(nóng)旅文養(yǎng)”從字面上就可以厘清內涵。先是“農(nóng)旅”,即發(fā)展觀光式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讓城里人走進永和村,讓城里人享受永和村潔凈無污染的山水和蔬果家禽?!拔酿B(yǎng)”,就是在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注入文化含量!
申慧民想給村里留下“一座書屋,一首歌、一部電影”。書屋建起來了,下一步是完善硬件和軟件;申慧民的《櫻桃之歌》已經(jīng)出了歌曲小樣,詞是他自己寫的,作曲是本地的音樂人。申慧民還在籌劃做一部微電影,這部作品要反映的是鎮(zhèn)寧縣的“五朵金花”,這“五朵金花”包括永和村的櫻桃在內,還有獼猴桃、火龍果、蜂糖李、百香果。申慧民想以脫貧攻堅為主線,把鎮(zhèn)寧的水果推向全國市場。他希望未來的這部電影,能像《廬山戀》一樣,在鎮(zhèn)寧、在永和村天天放,月月放,年年放!
申慧民知道,或許這“三個一”不過是個噱頭,真正為永和村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注入文化含量,更重要的是提升村民的文化內涵,提升永和村景區(qū)的文化內涵,這需要集思廣益,需要邀約各路文化大師精心策劃。
歷史的貴州,是個荒蠻之地,是個沒什么存在感的地方。有貴州人自嘲,貴州的文化,印象最深的是“夜郎自大”、“黔驢技窮”。申慧民對此不敢茍同,他跟朋友們說,就說安順,就說現(xiàn)當代,我們有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思想家王若飛,有著名教育家黃齊生,有著名哲學家任華,還有我們當代的華為教父任正非。
文化需要開掘,需要釀造。文化和經(jīng)濟嫁接,就是創(chuàng)造,就有神力、魔力,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藍天白云之下,申慧民坐在一個山坡上眺遠,遠處是喀斯特地貌的山崗,是鎮(zhèn)寧的格凸河,他戴著一頂草帽,袖子是捋起的,夕陽映照著他黝黑的肌膚,一張充滿自信的臉,照著他那副透出山民野性和文化屬性的面龐。
這是申慧民的中年定格。這是云貴高原一個普通扶貧干部的定格。申慧民那副模樣,讓人想到了西部牛仔,是的,申慧民是中國的西部牛仔。
從2013年,習總書記在湖南湘西的貧困山村十八洞提出“精準扶貧”起始,為了12.8萬個貧困村,總計近九千萬貧困人口脫貧紓困,幾十萬扶貧干部從各個城市奔赴山村,帶領村民脫貧奔小康,這個震驚全球的歷史壯舉,就是由申慧民這樣的熱血牛仔們拓荒開道,創(chuàng)造出了讓世界驚嘆的奇跡和輝煌!
致敬!向云貴高原的牛仔們致敬,向這些熱情無畏、坦蕩無私的中共黨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