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園紅, 李青峰, 朱 瑪, 王冬梅, 羅 佳, 李櫻杰, 許 嬌, 尚鵬程, 曾沛斌
(成都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醫(yī)療中心檢驗科,四川 成都 610066)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種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急性傳染病[1]。成都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醫(yī)療中心是成都市COVID-19定點救治醫(yī)院,主要負責收治成都市所有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和大部分輕型及普通型COVID-19患者。本研究擬對COVID-19患者的臨床發(fā)病特征和實驗室檢測指標進行分析,為該病的治療和防控提供幫助。
選取2020年1月16日—2月25日成都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醫(yī)療中心收治的92例COVID-19患者,診斷標準符合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1],確診患者SARS-CoV-2核酸檢測均呈陽性。
1.2.1 一般資料收集和患者分組 收集所有確診患者的年齡、性別、主訴、臨床診斷、臨床分型、基礎疾病及武漢/湖北旅居史等臨床資料。臨床分型采用患者入院后院內專家組會診討論后的分型結果,包括輕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其中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歸為重癥組,普通型和輕型患者歸為輕癥組。
1.2.2 實驗室檢測結果 收集所有確診患者首次實驗室檢測結果,包括血常規(guī)[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絕對數(shù)(the absolute value of neutrophil,NEUT#)、淋巴細胞絕對數(shù)(the absolute value of lymphocyte,LYMPH#)]、炎性指標[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淀粉樣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T細胞亞群[CD3+細胞、CD4+細胞、CD8+細胞]及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抗體。采用 BC-6900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儀(深圳邁瑞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WBC計數(shù)、NEUT#、LYMPH#,采用Ottoman-1000自動特定蛋白即時檢測分析儀(上海奧普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CRP、SAA,采用DxFLEX流式細胞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T細胞亞群,采用Serodia-MycoⅡ試劑盒(珠海麗珠試劑股份有限公司)檢測MP抗體。參考區(qū)間:WBC計數(shù)為(3.5~9.5)×109/L,NEUT#為(2.00~7.00)×109/L,LYMPH#為(0.80~4.00)×109/L ,CRP為0~5 mg/L,SAA為<10 mg/L,CD3+細胞為770~2 041個/μL,CD4+細胞為414~1 123個/μL,CD8+細胞為238~874個/μL,MP抗體為陰性。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呈非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以中位數(shù)(M)[四分位數(shù)(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2例COVID-19患者中男49例,女43例,年齡3個月~87歲;輕癥組57例,重癥組35例。有61例(66.3%)患者患有基礎疾病,1例患者合并甲型流感病毒感染;50例(54.3%)患者有武漢/湖北旅居史,29例(31.5%)患者有確診或疑似患者密切接觸史;輸入型病例64例,二代病例15例,三代及以上病例1例,感染來源不明病例12例。
92例COVID-19患者的癥狀主要有發(fā)熱[71例(77.2%)]、咳嗽[61例(66.3%)]、全身乏力[(24例(26.1%)]、肌肉酸痛[18例(19.6%)]、畏寒[17例(18.5%)]、胸悶[9例(9.8%)]、氣緊[9例(9.8%)]、氣促[8例(8.7%)]、腹瀉[8例(8.7%)]、頭痛[6例(6.5%)]、咽部不適(咽痛咽干)[6例(6.5%)]、胸痛[2例(2.2%)]及口干、口苦、寒戰(zhàn)、鼻塞、腹痛等。61例有咳嗽癥狀的患者中咳白色泡沫痰25例(41.0%)、干咳22例(36.1%)、咳黃色或白色黏痰14例(22.9%)。
92例患者首發(fā)癥狀為僅咳嗽29例(32.6%),發(fā)熱伴咳嗽23例(25.0%),僅發(fā)熱12例(13.0%),發(fā)熱伴其他癥狀8例(2.38%),發(fā)熱、咳嗽伴其他癥狀6例(6.5%),無癥狀4例(4.3%),咳嗽伴乏力2例(2.2%),氣緊伴心累2例(2.2%),胸痛、畏寒、背痛、腹瀉、納差、咽干頭昏、僅乏力各1例(1.1%)。29例首發(fā)癥狀為僅咳嗽的患者中,有9例只有咳嗽癥狀,有18例在出現(xiàn)咳嗽癥狀1~33 d后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2例出現(xiàn)咳嗽癥狀后伴氣促,但無發(fā)熱。12例首發(fā)癥狀為僅發(fā)熱的患者中,有7例只有發(fā)熱癥狀,有5例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2~13 d后出現(xiàn)咳嗽癥狀,27例患者發(fā)熱和咳嗽同時出現(xiàn)。
2.3.1 血常規(guī)及炎性指標 92例COVID-19患者中有71例WBC計數(shù)正常、11例降低、10例升高;有73例NEUT#正常、9 例降低、10例升高;有64例LYMPH#正常、27例降低、1例升高;有59例CRP升高;有67例SAA升高,其中有11例SAA>320 mg/L,這11例均為重癥患者。重癥組中有22.9%的患者NEUT#升高、88.6%的患者CRP升高、91.4%的患者SAA升高,而輕癥組僅有3.5%的患者NEUT#升高、49.1%的患者CRP升高、61.4%的患者SAA升高,2個組之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重癥組有48.6%的患者LYMPH#降低,輕癥組有LYMPH#降低,2個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92例COVID-19患者血常規(guī)及炎性指標檢測結果分析 例(%)
2.3.2 T細胞亞群 有91例患者進行了T細胞亞群檢測,其中54例(59.3%)CD3+細胞降低,51例(56.0%)CD4+細胞降低,47例(51.6%)CD8+細胞降低。重癥組中有26例(76.5%)CD3+細胞降低,有28例(82.3%)CD4+細胞降低,有23例(67.6%)CD8+細胞降低,以CD4+細胞降低比例最明顯。2個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OVID-19患者T細胞亞群檢測結果分析 例(%)
2.3.3 重癥組與輕癥組各項指標檢測結果的比較 重癥組NEUT#、CRP和SAA明顯高于輕癥組(P<0.05),LYMPH#、CD3+細胞、CD4+細胞和CD8+細胞明顯低于輕癥組(P<0.05),W B C計數(shù)2個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COVID-19重癥組與輕癥組各項指標檢測結果的比較 M(P25~P75)
2.3.4 MP抗體 有79例COVID-19患者進行了MP抗體檢測,其中44例(55.7%)陽性;50例輕癥患者中有30例(60.0%)陽性,29例重癥患者中14例(48.3%)陽性。79例患者中抗體效價≥1∶160的有20例(25.3%),其中輕癥患者14例、重癥患者6例。重癥組和輕癥組MP抗體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79例COVID-19患者MP抗體不同效價分布
SARS-CoV-2屬于β屬冠狀病毒,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SARSr-CoV)和蝙蝠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樣冠狀病毒(bat-SL-CoVZC45)在基因上相似,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可引起嚴重肺炎[2]。有研究結果顯示,SARS-CoV-2通過棘突(spike,S)蛋白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細胞[3]。人群對SARS-CoV-2普遍易感,其導致的COVID-19潛伏期較短,多為3~7 d,最長14 d;傳染源主要是COVID-19患者和無癥狀感染者[4]。本研究中有4例確診患者早期無任何臨床癥狀,均是通過密切接觸者隔離期間主動檢測核酸和胸部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檢查異常發(fā)現(xiàn)的,其中2例患者在確診后2~3 d出現(xiàn)氣緊和呼吸困難癥狀,另2例一直未出現(xiàn)臨床癥狀。無癥狀患者的早期主動發(fā)現(xiàn)和隔離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傳播。92例COVID-19患者的臨床癥狀以發(fā)熱、咳嗽、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畏寒、胸悶、氣緊、氣促、腹瀉及頭痛等為主,與文獻報道[5-6]基本一致。61例有咳嗽癥狀的COVID-19患者以咳白色泡沫痰為主,干咳占36.1%,有22.9%的患者咳黃色或白色黏痰,與文獻報道的COVID-19患者以干咳為主[5-6]不同。原因可能是COVID-19患者發(fā)病早期咳白色泡沫痰,隨著病情進展,逐漸轉為無痰干咳。文獻[5-6]報道的患者主要為疫情暴發(fā)初期的患者,其就診和檢測時間不及時,而本研究選取的患者包括疫情暴發(fā)初期、中期和后期,就診和檢測更及時,因此以咳白色泡沫痰為主。本研究結果還顯示,COVID-19患者的首發(fā)癥狀主要為咳嗽(31.5%),其次是發(fā)熱伴咳嗽(25.0%),從咳嗽到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的間隔時間為1~33 d。因此,要警惕就診時只咳嗽不發(fā)熱或先咳嗽后發(fā)熱的患者,建議該類患者只要有流行病學史就應及時通過SARS-CoV-2核酸檢測予以排查。
LIU等[7]的研究結果顯示,COVID-19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總數(shù)減少。HUANG等[8]的研究結果顯示,在COVID-19發(fā)病早期,有25%的患者外周血WBC計數(shù)降低,63%的患者淋巴細胞計數(shù)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有77.2%的COVID-19患者WBC計數(shù)正常、11.9%的患者WBC計數(shù)降低,有79.3%的患者NEUT#正常、10.9%的患者NEUT#升高,有69.6%的患者LYMPH#正常、29.3%的患者LYMPH#降低,與文獻報道[7-8]不一致。原因可能是在COVID-19發(fā)病早期,患者WBC、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檢測結果均以正常為主,隨著病情的進展逐漸發(fā)生變化,與陳星等[9]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因此,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對COVID-19的診斷和治療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重癥組NEUT#高于輕癥組(P<0.05),LYMPH#低于輕癥組(P<0.01),與LIU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COVID-19重癥患者可能更易合并細菌感染,會因淋巴細胞減少而導致患者免疫功能發(fā)生缺陷,機體抵抗力降低,從而加大了治療的難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除WBC計數(shù)外,重癥組NEUT#、LYMPH#、CRP、SAA、CD3+細胞、CD4+細胞和CD8+細胞與輕癥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NEUT#、LYMPH#、CRP、SAA、CD3+細胞、CD4+細胞及CD8+細胞有助于早期識別COVID-19重癥患者。本研究中大多數(shù)COVID-19患者CRP和SAA均升高,特別是在重癥患者中,CRP和SAA升高更明顯,且SAA>320 mg/L的患者均為重癥患者。因此,應警惕SAA水平特別高或>320 mg/L的患者,這往往預示著患者有重癥化傾向。隨著病程的進展,重癥患者多會發(fā)展為混合感染,伴其他病毒或細菌、真菌感染。因此,準確、快速地區(qū)分重癥與非重癥、病毒感染與細菌感染,對于COVID-19患者的診療極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50%以上的COVID-19患者外周血CD3+細胞、CD4+細胞和CD8+細胞呈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重癥患者CD3+細胞、CD4+細胞、CD8+細胞均明顯低于輕癥組(P<0.05),與DIAO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CHEN等[12]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SARSCoV-2感染患者的血LYMPH#降低,提示SARSCoV-2可能主要作用于淋巴細胞,特別是T淋巴細胞,病毒顆粒通過呼吸道黏膜傳播并感染其他細胞,在體內可能誘發(fā)“細胞因子風暴”,產(chǎn)生一系列免疫反應,引起外周血WBC和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的變化。因此,如何有效提高COVID-19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數(shù),可能是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防治的關鍵。
本研究結果顯示,COVID-19患者MP抗體的陽性率為55.7%。劉思嘉等[13]的研究結果顯示,在COVID-19患者合并感染的其他呼吸道病原體中以MP感染率最高,這應引起臨床重視。本研究使用的MP抗體檢測方法為被動凝集法。《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2015年版)》提出,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檢測單次MP抗體效價≥1∶160才有明確的臨床診斷價值[14]。本研究中MP抗體效價≥1∶160的患者占25.3%,且輕癥組與重癥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臨床應重視COVID-19合并MP感染的篩查。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COVID-19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了分析。臨床應警惕首發(fā)癥狀為咳嗽不發(fā)熱或先咳嗽后發(fā)熱的患者。實驗室檢測指標(NEUT#、LYMPH#、CRP、SAA、CD3+細胞、CD4+細胞及CD8+細胞)有助于臨床盡早識別重癥患者。由于本研究的檢測結果來源于COVID-19患者入院后第1次或發(fā)病初期的血液標本,未對病程中或病情進展過程中的動態(tài)監(jiān)測結果作統(tǒng)計,因此尚無法準確地了解病程早期與中、晚期各項指標的動態(tài)變化,也無法全面反映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各項指標的變化和真實情況。另外,對于COVID-19患者的凝血功能、肝功能、腎功能和心肌標志物仍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研究。后期我們將進一步研究COVID-19患者的動態(tài)監(jiān)測結果與疾病進展及轉歸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