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揚 ,陳文閣,吳 軍,孫 洋,劉海艷,劉敦花,趙 昱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省醫(yī)院,哈爾濱 150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thrombosis of deep vein of lower extremities,DVT)為一種周圍血管疾病,是指在深靜脈內(nèi)血液出現(xiàn)異常凝結(jié),使得血管腔狹窄甚至出現(xiàn)閉塞,進而導致深靜脈功能失常[1]。而DVT 發(fā)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下肢腫脹、疼痛、局部皮溫升高、色素沉著等表現(xiàn),甚者發(fā)生肺栓塞等危重病證[2-3]。抗凝治療為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而傳統(tǒng)的抗凝藥物以華法林為代表,但需要反復檢測凝血功能,安全性較差[4]。而利伐沙班作為一種新型口服抗凝劑,可直接抑制Xa 凝血因子而發(fā)揮作用,抗凝效果顯著,半衰期較長,并且不用反復檢測凝血功能,安全性高[5-6]。中醫(yī)藥治療DVT 同樣具有諸多的優(yōu)勢,其中穴位帖敷方法具有吸收快、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而傷科名方七厘散,具有活血消瘀、消腫止痛等功效,現(xiàn)以廣泛用于治療各種外科疾病。本研究旨在研究七厘散穴位貼敷聯(lián)合利伐沙班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診治的從2017 年9 月-2019 年4 月70 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采用隨機分類方法分為觀察組35 例,其中男16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43.84±9.63)歲;對照組35例,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齡(45.95±10.27)歲。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標準 診斷標準參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介入治療規(guī)范的專家共識》[7]:1)患者患肢腫脹疼痛、局部皮膚呈暗紅色,溫度升高,患肢廣泛性淺靜脈怒張等;2)下肢彩超:病變的管腔內(nèi)有實質(zhì)性回聲,部分或完全占據(jù)血管腔。
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2)患者年齡≥18歲;3)患者表示知情同意,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不符合納入標準者;2)合并心、腦、腎及造血等系統(tǒng)等各器官嚴重病史者;3)對本研究所涉及的藥物及穴位貼敷過敏者;4)妊娠及哺乳期婦女;5)患者患有精神疾病者;6)患者依從性差者。
1.3 方法 圍手術期的兩組患者給予相應的腰硬聯(lián)合麻醉基礎上常規(guī)對癥治療后,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抬高患側(cè)下肢30°,患者制動,避免按壓。
對照組:給予利伐沙班口服,生產(chǎn)企業(yè):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40132,每次15 mg,每日2 次,7 d 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 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七厘散穴位貼敷療法。七厘散穴位貼敷,藥物組成為:血竭500 g,兒茶120 g,乳香75 g,沒藥75 g,紅花75 g,朱砂60 g,麝香6 g,冰片6 g,藥物研磨成粉,經(jīng)過調(diào)配、充分混合后,用酒調(diào)和成粘糊狀,大小為1 cm 藥餅以備用。穴位貼敷選擇為:梁丘、血海、地機、足三里、豐隆等穴位,并用無菌敷料及膠布進行固定,每日1 次,貼敷6~8 h后取下并用溫水清潔皮膚,7 d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4.1 臨床癥狀療效 療效標準如下,1)顯效:患者治療后疼痛與腫脹完全消退,雙下肢小腿周徑差<1.0 cm,能基本恢復日常生活;2)有效:患者治療后疼痛與腫脹程度減輕,雙下肢小腿周徑差在1.0~3.0 cm,臨床癥狀有所緩解;3)無效:患者治療后疼痛與腫脹程度無明顯改善,雙下肢小腿周徑差>3.0 cm。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2 觀察治療前后,大腿周徑,即髕骨上方15 cm大腿周長、小腿周徑,即髕骨下方15 cm 小腿周長,以健側(cè)與患側(cè)差值記為腫脹程度,以差2 cm 以上為陽性指標[8]。
1.4.3 觀察治療前后,患者VAS 評分及色素沉著評分。VAS 評分: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VAS 評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明顯;色素沉著評分:按CMYK 模式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示色素沉著越重。
1.4.4 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凝血功能水平變化。予以清晨空腹采集2 組患者外周靜脈血,測定:血液流變學:RCAI、CP;凝血功能:FIB、D-dimer 水平。
2.1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35) 例
2.2 2 組患者下肢周徑差值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患者下肢周徑差值比較(,n =35) cm
表2 2 組患者下肢周徑差值比較(,n =35) cm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2.3 2 組患者疼痛評分及色素沉著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疼痛評分及色素沉著評分比較(,n =35) 分
表3 2 組患者疼痛評分及色素沉著評分比較(,n =35)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2.4 2 組患者血流變學指標比較 見表4。
表4 2 組患者血流變學指標比較(,n =35)
表4 2 組患者血流變學指標比較(,n =35)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2.5 2 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5。
表5 2 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n =35)
表5 2 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n =35)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目前,DVT 的發(fā)生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其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血栓,如果診治不及時或者方法不正確,會形成血栓后遺癥或肺栓塞等危急并發(fā)癥,嚴重者甚至會危及患者生命[9]。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其發(fā)生的機制可能與靜脈壁的損傷、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靜脈血流的緩慢等因素有關[10]。在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下,D-dimer 作為交聯(lián)纖維蛋白的降解產(chǎn)物,增強纖維蛋白原的溶解的同時可以導致D-dimer 的明顯增高,而FIB是纖維蛋白血栓形成的原料,與凝血功能成線性相關,體內(nèi)FIB 的水平升高可進一步導致全血的黏度增高,進而促進血栓形成[11]。故在其治療方面,現(xiàn)代醫(yī)學主要以溶栓、抗凝等方法為主,認為溶栓治療是其關鍵,抗凝為治療本病的基礎[12-13]。利伐沙班是一種特異性作用凝血因子Ⅹa 的新型口服抗凝藥,可以減少凝血酶的生成,從而發(fā)揮抗凝作用。有研究證實:利伐沙班療效甚至超過傳統(tǒng)的抗凝藥物華法林,而且起效快,受藥物及食物的影響較小,并且不用反復監(jiān)測凝血功能,安全性更高[14]。同時,從長期療效來看,使用利伐沙班在一定程度上還降低了患者的致殘率和病死率,已逐步成為抗凝方案的常規(guī)選擇[15-16]。
DVT 屬于中醫(yī)學的“血瘀證”“脈痹”等范疇,故活血化瘀法為治療本病的主要治療原則[17-18]。本研究選用的七厘散,出自清·謝元慶所著的《良方集腋》,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在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各種外科疾病。方中血竭作為主藥以活血定痛,化瘀止血見長,在《本草經(jīng)疏》載其為“散瘀血,生新血之要藥”,而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血竭可以改善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的作用[19];麝香、冰片具有通諸竅,活血化瘀,消腫鎮(zhèn)痛作用;紅花、乳香、沒藥活血止痛,祛瘀通經(jīng);佐以兒茶、朱砂解毒消腫、定痛止血。全方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有研究證實:七厘散用75%的酒精調(diào)成糊狀物貼敷于患處,可增強消腫止痛之功[20]。而中藥穴位貼敷在中醫(yī)辨證理論為指導的基礎上,將其貼敷于相應的穴位上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流,同時中藥穴位貼敷將中藥經(jīng)皮給藥與機體穴位相結(jié)合,既能發(fā)揮了中藥透皮吸收的特點,又可以發(fā)揮穴位功能的作用,避免了中藥在胃腸內(nèi)被消化酶分解及肝的首過消除作用,使得中藥的利用度更好,有助于提高血藥濃度在體內(nèi)發(fā)揮的穩(wěn)定[21]。
全麻為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麻醉方式,效果顯著,但亦存在不足之處,如術后蘇醒延遲,尤其在老年患者更為明顯,易對老年患者的認知功能造成影響,增加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生風險[22]。而腰硬聯(lián)合麻醉是椎管內(nèi)麻醉的其中一種,術中可以完全清醒,非常適合下肢的骨科手術的麻醉。其綜合了蛛網(wǎng)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兩種麻醉阻滯優(yōu)點,發(fā)揮麻醉效果迅速,可以明顯減少麻醉藥物用量,提高鎮(zhèn)痛與肌松完善時間,控制麻醉平面的同時調(diào)節(jié)持續(xù)時間,有利于快速恢復患者的認知功能等諸多優(yōu)勢[23-24]。此外,腰硬聯(lián)合麻醉還具有保護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呼吸與機體微循環(huán)的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25]。綜上所述,經(jīng)過七厘散穴位貼敷聯(lián)合利伐沙班治療后的患者臨床癥狀得到了明顯的緩解、凝血指標D-D水平明顯降低,F(xiàn)IB 水平明顯升高,血流變學等指標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單純西藥對照組,且安全性高,無明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