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映梅 劉克強 紅河學院外國語學院
本文將利用自建的《三國演義》(泰勒譯本)英漢平行語料庫,對獲得的“被”字句(僅以表達被動意義的句子為例)對應英文翻譯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研究。讓我們在實際翻譯中重視翻譯中進一步了解“被”字句的英譯技巧。
首先建立單語語料庫,單語語料庫是建立平行語料庫的前提,工作量較大,涉及文本的掃描、錄入和多次校對。對于漢語文本,我們下載了一個質(zhì)量較好的網(wǎng)絡文檔,對照紙質(zhì)文檔進行了反復多次的逐字較對工作,盡量使語料的錯誤降到最低。對于英譯文本,我們采用掃描儀將紙質(zhì)印刷文本電子化,主要利用OmniPage專業(yè)版OCR識別軟件將其轉(zhuǎn)化成可編輯的文檔后進行校對。文本經(jīng)校對整理后,按章節(jié)以純文本文檔類型進行儲存。
接下來建立平行語料庫,原始語料入庫后,就要著手語料間的段落、句子對齊工作。用EditPlus軟件對載入的語料進行段落的標注后,依據(jù)中文文本的段落為基準進行段落對齊;以標點符號作為劃分漢英文本句子及切分單位的依據(j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對齊,用文本預處理軟件(TextPreProcessing)進行切分,“//”代表切分位置。
經(jīng)過語料的段落與句子的對齊后,就可以載入ParaConc軟件進行分析,在該軟件任務欄中打開“f ile”,在下拉列表中選擇“l(fā)oad Corpus f ile(s),把已對齊的語料添加進去,在任務欄中點擊search后會出現(xiàn)語言選擇,只要把“被”字輸入確定就可檢索出所有含“被”字的句子,檢索后的界面如圖1所示。
通過檢索發(fā)現(xiàn),《三國演義》中共出現(xiàn)“被”字599次,其中有的一句出現(xiàn)兩次,實際上有572句。經(jīng)過多次手工認真核實,排除了“被”字句不表達被動意義的句子,確定了其中的300個“被”字被動句作為研究語料,保證了語料的準確性。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被”字句是漢語被動句的一種,它是以“被”字為標志,用“被”引出施事或者是單用“被”字直接跟內(nèi)核動詞的句型,表示被動意義,很多時候它的謂語動詞會在特定的語境中受到限制,表達不情愿或不幸的意思,被認為是種消極句式(王力,2018)。“被”字句最初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末期,當時的句式為“N+被+V”式,被字直接跟動詞連接,且V動詞多為一個詞,如:今兄弟被侵,必功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自《韓非子.五蠹》)。后來發(fā)展到魏晉時期,“N1+被+N2+V”式初見端倪,“被”字句才慢慢演變到有了施事者,如:五月二十日,臣被尚書召問。(自《被收時表》)。進入唐朝,這種帶施事的句式越來越常見。曹小云(1990)認為,“被”字句中,“被+N+V”的句式頻率越高,其時被字句就越接近成熟。單單圖1里列舉的7個“被”字句就有5個為帶施事的句子,從中可窺一斑,明代《三國演義》“被”字句的發(fā)展已比較成熟,體現(xiàn)出強烈的“文白交雜”的語言特點,并有著向現(xiàn)代漢語發(fā)展的趨勢。
圖1 “被”字句語料對齊界面示例
英語被動句是現(xiàn)代英語句式中的一種基本結構,它通過謂語動詞的詞形變化來表達句子主謂間的被動關系,強調(diào)句子的受事者,體現(xiàn)所述事物的客觀性和間接性。英語的被動句基本結構有兩類:一是無施事的被動,即不用明示施動者也能獲得對句子的完整理解,它的句式結構為“S(主語)+be+V(過去分詞)”,如:If the scheme is approved,work on the project will start immediately;另外一類是有施事的被動句,在強調(diào)承受者時必須指出動作的實施者,結構為“S(主語)+be+V(過去分詞)+by+N”,by后面的N為動作的施事者,如:Very soon he was surrendered by a crowd and was snowed under with questions.不難看出,英語的被動句有著比較嚴格的句式結構,能夠體現(xiàn)英語注重形合的特點。
從上述考察的“被”字句和現(xiàn)代英語被動句句式和實例來看,它們在結構上有著很強的對等性,有明顯的標志,受事都是作為主語出現(xiàn),施事卻不一定出現(xiàn)。
在翻譯中,譯者為了力求使譯文與原文的效果一致,會從譯文的結構形式、語言詞匯應用、修辭手段、思想感情、文體風格和閱讀產(chǎn)生的意義聯(lián)想上與原文保持等值。實際上,要把注重意和的中國文字翻譯成注重結構形式和詞匯細節(jié)變化的英文往往是不現(xiàn)實的,從泰勒的《三國演義》“被”字句的兩種不同譯法可窺常用翻譯技巧。
費道羅夫認為要在翻譯中使用起同等作用的語言材料,才能表達出原文所特有的內(nèi)容與形式間的相互關系。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對等,“被”字句通常被譯為“S(主語)+be + V(過去分詞)”或“S(主語)+ be +V(過去分詞)+ by + N”句式。
經(jīng)典例句如下:
例1.曹嵩忙引一妾奔入方丈后,欲越墻而走;妾肥胖不能出,嵩慌急,與妾躲于廁中,被亂軍所殺。(第010回)
Ts'ao Sung seized one of the concubines by the hand,rushed with her through the passage toward the back of the temple so that they might escape.But the lady was stout and could not get through the narrow doors so the two hid in one of the small outhouses at the side.However,they were seen and slain.
例2.因諫袁譚被逐,今知譚死,故來哭之。(第033回)
He had been expelled because he had remonstrated with T'an,but when the news of T'an's death came he had come to weep for him.
泰勒譯《三國演義》中的“被”字句英譯表現(xiàn)出一定結構形式上的對等,從翻譯等值程度看,只能說達到了最低層次。但是這種結構上的基本對等保證了譯文與原文的一致性,使得譯文能夠最大限度地傳達出原文的信息。
翻譯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語義的等值。語義是句法結構的深層次機制,它通過句子結構形式來體現(xiàn)句子蘊含的內(nèi)在意義,表達組成句子的各部分(詞)間的關系。在被動句的漢譯中,可以擺脫此種句式的外在形式束縛和標記,超越句子的形式結構等值,達到更高層次的語義等值。
經(jīng)典例句如下:
例1.玄德幾番自往求免,俱被門役阻住,不肯放參。(第002回)
Yüan-tê time after time went to rebut this charge,but the doorkeepers drove him away and he could not enter.
例2.“其人性暴如火,倘來日不完,你我皆被殺矣!”(第081回)
“This man's temper is unbearable and if things are not ready,we shall suあ er death.”
例3.被魏軍四下舉火,燒毀戰(zhàn)船、糧草、器具不計其數(shù)。(第103回)
The men of Wei set fires going in every direction and thus destroyed all the ships together with much grain and many weapons.
從上述泰譯《三國演義》被動句看,英譯被動句的結構既可以與漢語原句達到基本對應,也可以完全主動化。在翻譯中實踐中,只要能忠實于原文的一樣,譯文的表達符合目的語的習慣和語法規(guī)范,我們都可以從句法層面達到對等,也可以在語義和內(nèi)涵上獲得對等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