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玖玲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胃癌患者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時術前術后護理方案。方法:選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患者90例進行分析,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和觀察組(精細化護理方案),分析效果。結果: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價顯示,觀察組患者負面情緒各項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患者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結論:早期胃癌患者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時在術前術后配合精細化護理方案具有較好效果,可以推廣。
【關鍵詞】早期胃癌;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8-0-01
近年來,腫瘤疾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胃癌是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的腫瘤疾病之一。資料顯示,胃癌患者在早期確診并加以治療,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生命,并且對患者的預后恢復具有積極作用。近年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憑借著創(chuàng)傷小,清除率高,手術時間短的優(yōu)點,在早期胃癌診斷和治療中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然而,此項手術在術后及容易引發(fā)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1]。因此,在后續(xù)治療過程中必須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本文分析了我院采用ESD治療早期胃癌過程中護理方案,并做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患者90例進行分析,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和觀察組(精細化護理方案),每組45例?;颊哔Y料: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3:22,平均年齡(56.52±6.12)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5:20,平均年齡(54.37±7.74)歲?;颊唛g資料相近,可以比較。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案,主要是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傷口護理和出院后的指導等。
對照組采用精細化護理方案[2],包括如下措施,(1)術前護理,首先,患者對疾病了解程度不夠,往往會加重對疾病的認知,導致患者心理負擔加重,最終影響預后,此時必須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積極配合。其次,患者在手術前應當告知腸道禁食準備,做好必要手術器械的準備工作;再者,患者相對于醫(yī)務人員之間的醫(yī)學信息不對稱,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工作,講解此項手術的治療成功率,告知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疑慮,增強康復自信心。(2)手術中護理,首先,對手術過程中患者的生命體征密切檢查,對患者予以眼神或語言鼓勵,增強患者治療自信心;其次,配合醫(yī)生完成手術工作主要是調整患者手術部位,如屈膝位等。(3)術后護理:患者手術后去除患者枕頭,使其保持平臥狀態(tài)6小時,密切監(jiān)測并穩(wěn)定患者體內電解質平衡,密切檢測患者的血氧血壓等生命體征;手術后兩日內禁食,并在兩日后給予患者流質食物如米湯,藕粉等;加強患者并發(fā)癥護理工作,若出現出血癥狀,應當及時處理;出現穿孔癥狀時及時進行胃腸減壓;做好患者的抗感染和抗休克搶救準備。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患者的負性情緒變化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狀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進行分析,以(x±s)和百分比分別表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價顯示,觀察組患者負面情緒各項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數據如表1.
觀察組患者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數據如表2.
3 討論
早期胃癌患者的癌細胞未擴散或者具有很低的擴散率,通過手術可以有效進行治療。資料顯示,早期患者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的五年后生存率為90%以上。但是,此項手術復雜性高,必須配合有效護理方案。
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患者90例進行分析,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和觀察組(精細化護理方案),分析效果。結果顯示,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價顯示,觀察組患者負面情緒各項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患者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
綜上所示,早期胃癌患者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時在術前術后配合精細化護理方案具有較好效果,可以推廣。
參考文獻:
[1]馬金蓮. 探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早期胃癌術前術后護理配合[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 2015, 000(040):200-200.
[2]鐘曉燕. 研究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早期胃癌術前術后護理配合的應用價值[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8, 18(93):234.